诗意山水美如画,暗含了一个道理。古人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合一,成为这幅画的最大的特点。想要画诗意图,不但要美,还要故意境。让人赏画的同时,感想熏染到诗的韵律。山中的一抹烟云,横斜成长的古松,都是为了让韵律具象化。画中隐蔽了一个“之”字形构造,让烟云与春山融为一体。
萧愻 山中留客
很多人以为画诗意图,要有士夫气,画面不能有雄壮磅礴之势,以免显得过于直白。萧愻画《山中留客》有一些反其道而行之的意思,笔墨苍润憨实,山势雄奇伟岸。他格外看重气势,到底是怎么想的呢?萧愻生于清末,中年时成为美术学校老师。从画家到老师,身份的变革让他在创作中有了“变法”的动机。
清末山水画的创作因单一摹古陷入了瓶颈。京津画派、海上画派、岭南画派的诸多名家都在考试测验改变传统面貌。萧愻生于安徽,先后游历蜀中,前往关外,他所见山水多有霸悍之气。他想要冲破向世俗妥协的审美情趣,由此他想到了学习元人笔意,用全景山水,营造神完气足的山水空间。
萧愻 山中留客 局部
山石多用皴笔,辅以墨点渲染,很像石涛的画法。他把元代画家的笔墨特色与石涛的笔墨章法领悟,乃至还用到了积墨积色法,浓淡不同的墨色、石青,经由层层叠加,产生厚重崚嶒的美感。墨色较重,石青略浅,沉稳中有了一丝富丽崇高的气息。
山中杂树,多用中锋重墨,强调空间变革,还能增加画面的真实感。山中云起处,有两位文人结伴出行。萧愻想要借用山水表达情思,故此刻意强调了画中人的位置。山水画在构图上讲究起承转合,密而不塞。起笔为水岸木桥,用浓荫密林表现山水相依。点景人物正好处于构图的“转合”之处,退一步有天机静趣,进一步有纸上烟霞。
萧愻 山中留客 局部
萧愻在唐诗中提取天然景致的情趣,再根据广博见闻画出可居可游的山水意蕴。他改变清末画家贪求柔润气质的习气,让雄壮景致也能寄托无限韵致。重天然,有韵致,让《山中留客》有了新奇清新之气。
从清四僧独辟路子开始算起,到萧愻笔下已经找到了借古出新的方法。山水画的创作过程越来越像寻道之旅。所谓的“道”,便是天然感,自然气。萧愻没有彻底摆脱模拟古人,他借助传统找到了“道”。
萧愻 山中留客 局部
近代画坛涌现了一大批山水画名家,他们都在探求描述自然的方法。萧愻从效法古人入手,博采众长,有了出新出奇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