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江南水乡情有独钟,时常动心起念,说走就走。此行目的地,是素有“小苏州”“银荡口”之誉的无锡荡口古镇。
一进古镇大门,一壁水映入眼帘。几条河宽宽窄窄,纵横交错,宛如彷佛一根根粗细不匀的绳,把屋舍连缀起来,充满浓郁的水乡情调。
这里地处滚滚长江和浩渺太湖的怀抱,河道纵横,湖荡密布,个中有块宝玉似的水面称为鹅湖。鹅湖古称濠湖,因其形似鹅肫,俗称鹅肫荡,又称鹅真荡。古镇东枕鹅肫荡,故名荡口。
古镇没有熙攘的人流,没有吆喝声和繁盛热闹繁荣场景。我很喜好这种宁静,正适宜细细品味,任清闲的光阴逐步流淌。
河边的老柳树叶子快落尽了,映渲染粉墙黛瓦花格窗,犹如一幅意境幽美的画。有河就有桥。桥有石拱桥、直桥、廊桥,有单孔桥,也有多孔桥,各显风采。桥像绳上的一个个结,既把两岸扣在一起,又装点着古镇。有河的地方自然少不了船,船和水是水乡不可或缺的元素。“浣女捶衣河滩头,客船停于屋檐下。”小船或来往穿梭,或停在屋下。最风雅的要算小小船船了,两头尖尖,窄如白条鱼,小巧玲珑。
我登上一条乌篷船。艄公咿咿呀呀摇着撸,伴着哗哗水声,用吴侬软语哼唱起当地民歌。虽不能完备听懂,但悠悠的曲调正合我悠悠的闲情。枕河的民居、驳岸的堤埠、红红的灯笼,打面前逐一呈现。水波扭捏着小舟,也扭捏着景致,水的气息阵阵迎面,全体身子仿佛被水浸润着。
上岸,溜达在石板铺就的老街,店招飘展,各式工艺品琳琅满目。飞檐翘角、女儿墙、木板门、铜锈锁,无不荡漾着悠悠古韵,依稀便是梦中的江南。
粗壮的爬山虎爬满了白色院墙。春去秋来,它们不知在此守候了多少载,想来该当知道一些久远的故事。事实上,故事也能从二十来座桥的名字中窥伺一二,只因桥名是古镇留下的暗号,演绎着千百年的烟火气。诸如卖鸡桥、卖鱼桥,可以想象当年镇上人摆摊卖鸡卖蛋、卖鱼卖虾的热闹场景。耕读桥刻录了一段历史,透出原汁原味的生活。明朝初年,江南绅士华贞固来到此地,带领族人边耕种边读书,把一片湖荡荒漠之地变成了腴膏鱼米之乡。
一曲悠扬的音乐随风飘来,在小巷中尤为空灵悦耳。我辨不出是何种乐器所奏。循声而去,只见一妙龄女子穿一袭旗袍,正在吹陶笛。店铺旁一株银杏,在秋风的撩拨下,全身金黄,充满诗情画意。荡口民歌民谣源远流长,还是锡剧故里,难怪古镇飘荡的乐声如此纯美。
荡口还是公民音乐家、作曲家王莘的出身地。1950年国庆节前夕,王莘创作了歌曲《歌唱祖国》。很快,此曲传遍祖国大地,成为亿万公民久唱不衰的经典。踏进王莘故居,只见屋内陈设大略,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各种版本的《歌唱祖国》:“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歌声回荡,我情不自禁地随着唱起来。
古镇地灵人杰、人杰地灵,礼让孝义之风代代相传。面前是“江南第一义庄”——华氏义庄。义庄是古代由某一姓氏家族创办的慈善机构,一样平常建在村落庄、集镇。华氏义庄由南向北依此为隔河照壁、码头、八字照壁、门厅、轿厅、正厅和后厅,规模较大。轿厅与正厅之间设东西两厢。正厅系楠木构造,取名“诒谷堂”。“诒”是赠予、给予的意思,“谷”泛指统统谷物粮食,“诒谷”即赠予粮食之意,从中可以看出华氏义庄创立的初衷和紧张功能。义庄里陈设的实物和照片,讲述着如烟往事。早在明初,荡口华氏就在这里设立义仓,赈灾扶贫,尔后又在各地置义田、办义学、赈乡亲。以“义”为核心的家规民风,铸就了华氏一族的魂,熏陶着每个华氏人,孕育出一位位精彩人物:藏书家、铜活字印刷家华燧,琵琶艺术家华秋苹,“数学双星”华蘅芳、华世芳兄弟,漫画家华君武……从古到今,书喷鼻香文字和孝义感化的人文气息在古镇弥漫。
阳光下,游人三三两两坐在河边,泡一壶茶,吃着年糕、药膳酥、豆腐花等风味小吃,清闲地品味美食,享受静好光阴。鱼米之乡出美酒,空气中时时弥漫无锡老酒的芬芳,人们推杯换盏,正如古诗云:“天知早稻上场来,故放晴光日日开。老酒深缸软草铺,与君同把太平杯。”
找间小屋,临窗而坐,点上几道特色佳肴,来一壶无锡老酒。光荣金黄的“走油肉”断不可少,这肉经水煮、过油炸,几次高温后,油自然就“走”了,只剩下肉的醇喷鼻香。一口下去,酥而不腻,满口盈喷鼻香,禁不住连吃好几块。
“东南巨浸首鹅湖,绝妙烟波万叠图。云外青山遥映带,风光得似邑西无。”荡口古镇,荡漾在歌里、诗里、潺潺水声里。(作者:怦然;编辑:杨硕)
“金秋锡山聚·寻味乡旅趣”拾秋之旅
线路简介:锡山大地披上金色的外套,层层稻浪通报着丰收的喜悦,热闹非凡的稻田文化节俘获了无数人间烟火气。宛心花田、玫瑰园粉黛、山联皇菊,以绝色惊艳锡山。精彩绝伦的光影秀和民谣节,更是引得天下的目光都在此聚拢。
行程路线:Day1:太湖水稻示范园(台创园)→严家桥古镇→界州村落(羊尖稻喷鼻香文化节)→山联村落 Day2:宛山湖生态湿地公园→芡实采摘园(谢埭荡村落)→荡口古镇(光影艺术节、荡口民谣音乐节)→玫瑰文化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