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孔役夫旧书网APP动态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看到“晒晒书话”这个话题,忍不住将我收藏的几十本书话拿出来,一个个过过目,在我心里先“晒一晒”。

说到书话,首先有一个话题:究竟什么样的书算是是“书话”?关于这个话题,还真的有争议。

书话是早年人的书目题跋蜕变而来的,最早的书话,源自郑振铎师长西席,他的《西谛书话》也是我读的最早的书话。
郑师长西席的书话里还有题跋的影子。
接下来,给“书话”下定义的是唐弢师长西席,他的《晦庵书话》家喻户晓。
我淘了本唐师长西席的《书话》,封皮只有“书话”二字,书名由绿色斗方装饰,大略大方,该当是早期的版本,并不贵,大概几十元,放在网店书架上,很快被有识之士“抢”单了!

关于什么是书话的一场辩论

唐师长西席给书话的定义,只有三个“一点儿”,我戏称“三点儿”式:一点儿掌故、一点儿不雅观点、一点儿抒怀。
要把书话写成散文,写得亲民,亲切,可读性强。

当代书话发展出三路大军:一起强调文学性,严格按唐师长西席“三点儿”定义,以姜德明师长西席为代表;一起强调学术性,把清人的古籍“考据”功夫,用到当代文学的书话中来,代表人物朱金顺;第三路则融学术性和可读性于一炉,代表人物陈子善。

个人方向于欣赏陈子善师长西席的作品,文笔极佳,娓娓道来,不知不觉中,一遍小文结束了,让人以为余味未尽。

南京的徐雁师长西席组织出版了不少书话类丛书,集名家名流于一堂,畅谈书里书外,让人大饱眼福。

随着“书话”走热,争议也如约而至。
读上海古旧书专家虎闱师长西席的《旧书鬼闲事》一书,有《反不雅观书话》一文,写道:“反不雅观书话泛滥,笔者以为应从十年前开始……更有甚者,一些读书人见书话如日中天,便将自家平日里写过的与书干系之文章聚拢成册,冠以书话之名。
个中内容………只管文章水平再高,亦难进书话之列……这些书人书事之类的文章,为读书人的至心流露,是与书话不相上下的闲适文体,足够自主门户,大可不必向书话称臣。
”看来,在虎师长西席心目中,“书话”定义范围是有一定限度的,但详细界线交待得也不是很清楚,有一点是肯定的,专家学者跟书有关的文集,不能称为“书话”。

很快就有接招的,最近读到大师级学者周绍良先的《绍良书话》,紧张内容,是作者对各种文献书目的考据,写成序跋类文章,集结成书,取名“书话”。
此书由周师长西席的弟子,比来颇火爆的“辛神”——辛德勇师长西席作序,媒介中,辛师长西席对“书话”下了另一番定义,引用原文如下:“晚近以来,常日把专门讲旧书的文章,称作’书话’,这大概是从古代的诗话、词话移植过来的用法。
诗话和诗话因此诗词鉴赏为主体,书话的内容,则要丰富很多。
除了品味鉴赏外,书话的内容,至少还有考述文献的版本源流与阐释文籍的文献代价这两大内容……各种书话,乍看起来,纷纭纭纭,彷佛不太随意马虎识别门道儿。

不过,假若按照作者的属性来区分,或容许以将书话分为文人书话和学者书话两大类。
二者相对而言,文人书话,意在表露情趣,因而侧重品味鉴赏,写好这类书话,难度紧张在于文笔;学者书话,意在叙说知识,因而侧重考述版本源流,或是阐释文献内涵的意蕴,写好这类书话,难度首先在于学识。
”一个强调书话“三点儿”定义,突出文学性、可读性;一个从作者角度,分为文人书话和学者书话。
两种不雅观点彷佛难以完备领悟,分岐在所难免。

各位看官,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