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木萧萧、江流滚滚,涛声阵阵、嗟叹声声。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都感慨逝水东流,不复归来。风吹浪涌,荡涤了心尘;激流归海,也淡泊了襟怀。
有一位墨客也曾如此感慨,于是伫立江边赋诗抒怀。下面先容北宋才子重游赤壁,吟诵了一首名作,意境阔大,颈联更是妙手偶得。
江间作
宋代: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潘大临是北宋墨客,与苏轼、黄庭坚、张耒等人常常诗酒唱和。他为人朴实,殊有尘外之韵,平时喜好诗歌创作,笔力雄浑,也颇有江西诗派的风格。
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他曾去看望师长西席,也非常讴歌他的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后来苏轼离开湖北,墨客还曾独自去赤壁故地重游。他回顾过往,思接千古,于是借景抒怀,表达了自己的抵牾心情。
苏东坡在黄州待了四年多,创作了数百篇诗文。虽然黄冈赤壁并非三国时赤壁之战的发生地,但并不妨碍墨客们思念那些豪杰。
潘大临赋诗地点周围便是著名的西山景点,同样也在江边,离古沙场并不十分迢遥。墨客虽然在此进行了实地稽核,但其作品中也融入了丰富的想象。
起首两句就极富浪漫情怀,西山幽僻深邃,墨客登高眺望,只见崇山峻岭、此起彼伏,仿佛有猛虎掩蔽其间。而赤壁下仿佛是无底深渊,江中更是遍布嶙峋怪石,也仿佛是龙宫的良好樊篱。
西山历史悠久,曾经是东晋高僧慧远大师修行的地方,也是三国时吴王孙权避暑之地。如此险要的分外阵势,更是兵家必争之地。
作者赞颂此处气势磅礴的“形胜”,更感慨昼夜一直之“波流”。虽然自古就有无数豪杰在此建立了不世功绩,但是兴衰存亡,却仿佛只是夙夜迟早之间,都被滚滚年夜水冲刷得干干净净。
墨客心潮澎湃,正有些激动,一阵江风拂过身边,又把他的思绪拉回到现实中来。面前“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沙滩上一片通亮,许多白鹭都安静地栖息在那里。天空也显得极其开阔,在云端穿行的鸿雁,彷佛都并未移动。
一个“拳”字,表现出白鹭栖息时,一条腿缩回去的姿态。一个“退”字,描述出大雁翱翔时,相对天空和云层仿佛在退却撤退的情景。墨客不雅观察细致,又千锤百炼,这两句动静结合,展现了两幅充满生趣的自然画面。
墨客又抬眼望望江心,只见客船来往穿梭,川流不息,而岸边停靠的小船上却端坐着一位老者,正在清闲地垂钓,仿佛人间的纷争,以及浮世的繁华,都与其无关。
渔翁钓罢,独自驾着一叶轻舟,一边清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一边在烟雨中随风荡漾,然后逐步地消逝在视野之中。墨客并不感到怅惘,却低声地轻吟,“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他彷佛也找到了内心的归宿。
潘大临的这首五律描写细腻,境界开阔,颈联更是妙手偶得,令人印象深刻。墨客回顾过往、立足当下,纵然依然渴望在仕途中建功立业,但是他更清楚地看到,就连苏轼这样的大才子都无法施展抱负,梦断黄州。自己能力有限,更难有所作为,不如效仿渔翁,逍遥散淡地生活。
苏轼流落惠州时,曾写信给朋友张文潜,“屏居荒服,真无一物为信。”蛮荒之地,生活清贫,但是他依然入乡顺俗、随遇而安,表达了一种顺乎自然的快乐。而墨客笔真个“渔竿客”,就有东坡师长西席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