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和欣赏

【接上文】

要理解古诗词发展的一些知识。

要理解一首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先要理解其题材的类型。

中国古典诗歌的题材是从少到多逐渐增加的,在题材的形成和扩大的过程中,会形成某类题材作品的内容主题及艺术风格的传承性。
理解这个规律,对付我们理解诗歌很有帮助。

古诗词的阅读不雅赏理解古诗词成长的常识

中国古诗的题材和主题有一种持久的传承性,像感遇言志、咏史怀古、边塞游侠、山水田园、赠人送别、乡思羁愁、闺情宫怨等等,险些是永恒的题材。

这当然和古代社会历史的过于悠久,造成人们的生活办法和感想熏染大同小异有关。
后人在写作时,每每融化古人同类题材的意思。
有时不理解之前的作品,就不理解诗里的用意。
比如送别诗,从汉魏到唐宋,数量极多。
李白《送朋侪》看起来很随意马虎懂: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首诗写送别朋侪的情景,在古代送别是最常见的。
地点在城外,城北青山横卧,城东白水环绕。

一山一水既是写山净水秀的景致,也是为了与下一句强调“此地一为别”形成比拟,山水彷佛都留恋着此城,而人却如孤蓬开始了飘游万里的征途。

浮云是面远景,但也是比兴,游子正如浮云,无法节制自己飘游的去向;落日点出送别的韶光,但也隐含着光阴流逝,人生聚短离长的悲哀,这是故人依依不舍的缘故原由。

这样理解是由于中间两联化进了汉魏古诗中许多类似的意思。
比如以孤蓬比游子,有曹植的《杂诗七首》其二:“飘蓬离本根,飘飘随长风。
何意回飚举,吹我入云中。
……类此游客子,捐躯远从戎。
”以浮云比游子,有李陵诗:“仰视浮云驰,奄忽相互逾。
”曹丕的《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理解这些古人的送别诗和游子诗,才理解以浮云比喻游子的“意”不仅指飘游万里,更有感时不遇,不能节制自己命运的人生感慨。
在落日中告别,故人的情又是什么情呢?看曹植《箜篌引》:“惊风飘白日,光阴驰西流。
盛时不可再,百年忽我遒。
”就可以理解了。

落日使人想到光阴的迅速,人生百年的短暂。
游子的盛年不再,然而仍旧漂流在前景暗淡的旅途中,分离时心情如何就可以想见了。
以是末了说从此挥手告别,连两匹将要分道扬镳的马儿也禁不住发出了悲鸣。

理解意象中包含的古人诗歌里积累的意思,才能看出这首诗的好处。
古人夸奖这首五言律诗有古诗的格调,由于孤蓬、浮云和落日是汉魏游子诗里常用的比兴意象。
萧萧马鸣也是《诗经。
小雅,车攻》中的诗句。
诗里所用的意象都是人们送别时最常见的,同时又有深厚的历史内涵,这就以很高的概括力写出了古往今来人们送别朋侪时常有的感慨。

宋词以伤春感别为基本主题,对付离去这类题材的表现就更繁芜多变了。
例如周邦彦的《夜飞鹊》:

河桥送人处,良夜何其?斜月远堕馀辉。
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
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
花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
何意重经前地,遗钿不见,斜径都迷。
兔葵燕麦,向残阳影与人齐。
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极望天西。

这首词写送别,上、下片各选取残夜清晨送行与薄暮落日归来的两段时辰分别写景。

上片写河桥送人时斜月已落,烛泪滴尽,在小雨般沾衣的凉露中,散了离筵。

“良夜何其”令人遐想到苏武诗:“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津鼓是渡口报时的更鼓,用李端《古别离》“月落闻津鼓”。
参旗为星名,《史记,天官书,正义》:“参旗九星在参西,天旗也。
”同时也关合到苏武诗里的“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打探津鼓和参旗,本是问时辰的意思,但旗鼓的字面谷易引起戎事的遐想,与驰马相联系,行者或许是从戎赴边的人,纵然不是,也多少渲染了几分出行的英气。

下片写行人从远方归来,从“何意重经前地”一句,方才悟出上片所写的其是昔日送别这人的回顾。

遗铀不见,指当初送他的女子已经不在。
河桥送别处只剩下免葵燕麦、草迷斜径。
可见当初送别的地方已经一片荒凉。

“向残阳影与人齐”一句,真切地写出归者茕茕独立于残阳斜照的葵麦之间,形影相吊的形象。

藉草而坐,把酒醉地,极望天西的结尾也余味无穷。
白日西驰,迟暮之悲清闲言外,由此也可进一步体味上面李白所说的“落日故人情”的意思。

这首词或许是作者亲自的经历,但更随意马虎令人遐想到汉魏至唐的古诗中常常写到的征人思妇送别的情景和行人归来后故宅荒漠的场景,因而词里的内容又有了原谅历史传统主题的更深意义。
作者将送别选在清晨,将归来选在薄暮,这两个时段又各与少年的英气和老年的衰暮相应,从而使世事的沧桑之感与人生的盛衰之感交织在一起,清真词的深厚每每由此见出。

联系文体的成分来理解古典诗词的创作特色。

中国古诗有古体、近体两大类,古体包括五古、七古、五七言古绝、三言四言六言、乐府;近体包括五律、七律、五言排律、五七言律绝等等;词有小令、长调等等。

不同的体式有不同的鉴赏标准。
比如歌行长于铺叙,哀求层次复叠,有波澜起伏。
欣赏时或取其气势旷达跌宕(如李白《将进酒》),或取其叙情委曲尽致(如自居易《长恨歌》),以畅快淋漓、婉转弯曲、摇荡多姿为佳。
而绝句则以蕴藉为上,讲究主题和意象纯挚、留有不尽之意。
而每一种诗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特色。
举七律为例,崔颢《黄鹤楼》:

前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七律是令黄鹤楼享誉天下的传世名作。
传说黄鹤楼有辛氏卖酒,因羽士在墙上画鹤能舞而致富。
十年后羽士重来,乘鹤飞去。

墨客对这一传说的憧憬,在诗里转化为对时空悠久的遐想,又与楼前远眺历历可见的晴川树和芳草姜萋的鹦鹉洲形成过去和现在的虚实对照,便更能触发人们关于宇宙之间人事代谢的感慨和怅惘。

正由于这首诗既合典故,又相符景不雅观,能将古今登楼之人所见所感都概括无余,以是连李白到此都以为无从落笔:“面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这首诗的紧张好处在于其音调美和意境美是不可复制的,在七律处于刚刚成熟的分外阶段才可能涌现。
音调美,指的是它的歌行句法,前四句一气流往。
分两层递进,三次重复黄鹤,回环复沓,加倍强了民歌般悠扬流畅的音调。
当然,仅仅音调美还不敷以成名作,由于类似的句法,古人也写过,《黄鹤楼》的句式是受了古人影响的。
李白后来写鹦鹉洲也用了同样的句法,但是效果都不如《黄鹤楼》好。
缘故原由在哪里呢?就由于崔颢诗这种悠扬的音折衷诗里黄鹤杳然、白云悠悠的意境特殊折衷。
悠远的意境柔顺转的腔调相配,相得益彰。
而这种音调美是天然而非人为的,由于有其历史缘故原由:七律从六朝末年源自乐府,音折衷写法一贯和乐府歌行分不开。
这种意境美,也来自初唐乐府歌行的常见内容,即每每感慨宇宙的永恒、人间的沧桑,引起人无穷的遐想和淡淡的惆怅。
《黄鹤楼》只是把这种感慨通过黄鹤的故事表现出来而已。
以是两者的结合,正表示了七律从初唐过渡到盛唐的分外风貌。

随着七律的发展,墨客们哀求发掘它自身的表现潜力,和乐府歌行差异开来,这种音调就逐渐消逝了。
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杜甫所起的浸染最主要。
他探索了七律的很多表现办法,七律的完备成熟是由他完成的。
因此,杜甫七律变革极多。
我们举一首音调同样流畅的七律《客至》,来看看它和崔颢七律的不同: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未曾缘客扫,

蓬荜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酷。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馀杯。

这首七律作于杜甫定居草堂初期,写墨客接待客人的朴拙和真率,以及宾主共饮的忘机之乐,这是全诗的立意所在。
诗句都是环绕这一主题炼意的。

茅舍南北都是春水,解释江水环抱村落落,清幽宁静之境可以想见。
只有群鸥日日自来,与墨客相亲附近,足见墨客已达到忘机的境界。
鸥鸟性好猜疑,如人有机心,便不肯亲近。
因此这首诗里描写鸥鸟与人相亲,不仅是形容江村落茅舍的寂静冷落,也写出了杜甫阔别世间的真率忘俗,同时又是为下文铺垫。

除了鸥鸟,平时根本没有客人来。
第二联“花径未曾缘客扫,今始缘客扫,蓬荜未曾为客开,今始为君开,高下两意交互成对”(《杜诗详注》引黄生评语)。
用这种错落交替的对仗既写出了墨客极少见客的清寂、又写出欢迎来客的殷勤,意思比较繁芜。

第三联说待客没有多种菜肴,家贫只有旧酪,却隔着竹篱要把邻翁也叫来一起喝剩酒,可见杜甫和邻居的关系是何等熟不拘礼。
要理解这一联的好处,还必须熟习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推敲之”(《移居.其二》)。
无须事先约请,随意过从招饮,是陶渊明在真率淳厚的人际关系中所领略的弃绝虚伪矫饰的自然之乐。
因此“隔篱呼取尽馀杯”因此杜甫自己与邻居相处的率真态度再现了陶渊明的自然之乐。

整首诗四联环绕着待客这件小事,突出了杜甫清贫的草堂生活与陶渊明隐居生活的相似,以及对付陶诗境界的深刻领会,能在简朴中见出高雅。

这首诗读起来虽然也很夷易流畅,但构思却奥妙弯曲,读者要动动脑筋才能理解中间两联对仗的关系,不像崔颢《黄鹤楼》的对仗那样平直纯挚,仅仅凭着音折衷意象就能把人带进一种惆怅悠远的意境。

再以词体来说,林庚师长西席对付词的特点,有一段很精彩的解释:“词以表现女性美的生活基调和儿女风骚作为其紧张内容,生活的情调便由关塞江湖的广大缩小到庭院闺阁之间。
所表现的只能是对青春消散的感伤,这就限定了词的境界和气派。
然而词到底为诗坛创造了一次新的诗歌措辞,从句式到语法到词汇都涌现了再度诗化的新鲜感。
它唤起一片相思,创了画桥、流水、秋干、院落、小楼、飞絮、小雨、梧桐等一系列敏感的意象,支持了词长达百余年的一段生命。
”以是词的本色当行是婉约的,长于蕴藉地表现细腻敏锐的感想熏染,意象多富有暗示性。

比如北宋词人周邦彦词的特色是形式精细、风采清雅。
他的词写男女相思比较多,但有一部分词写节物变革的感触,常常包含着对人生的感慨,概括力较强,意蕴比较深厚。
这里以《齐天乐》为例:

绿芜凋尽台城路,殊乡又逢秋晚。
暮雨生寒,鸣蛰劝织,深阁时闻裁剪。
云窗静掩,叹重拂罗裀,顿疏花簟。
尚有練囊,露萤清夜照书卷。

荆江留滞最久,故人相望处,离思何限。
渭水西风,长安落叶,空忆诗情宛转。
凭高眺远,正玉液新篘,蟹螯初荐。
醉倒山翁,但愁斜照敛。

这首词写的是秋意引起的感慨。
开头一笔写尽台城绿叶已经凋尽的景致,直接点到客居他乡又逢晚秋的主题。
游子在他乡,本来就随意马虎产生飘零之感,更何况又逢秋日,自然会遐想到人生的晚年,感叹又深一层。

上片将时令变换的感触写得非常细腻敏锐。
暮雨生寒,纺织娘鸣叫,以及深闺中传来的裁剪寒衣的刀剪声,都在提醒秋的到来。
下面紧接着又以一个换季的细节来再次强调这种感慨。
重新铺上了厚厚的褥子,撤去了頁天的凉席,而夏天留下的回顾只有装萤火虫的布袋,让人想起那些清夜中读书的日子。

由“又”和“重”的强调,可以感想熏染到作者对付年年客里逢秋的伤感,以及对寸寸寸光阴的爱惜和留恋。
于是思绪自然从面前的静室转到对从前的回顾。

下片对应上片的“殊乡”,先说自己平生在表面滞留最久的荆江。
据王国维考证,周邦彦大约三十多岁时客居荆州,那时正是风华正茂。
后来又曾在京师遇见秋日,踪迹所至,到处都有故人相望。
但无限的思念和婉转的诗情,如今都只能在空忆之中。
前后比较,金陵(台城)、荆州对他都是他乡,但过去是少年羁旅,如今是晚年滞留。
在晚年回顾少年遇秋,更平添了一层往事皆空的感伤,这是作者没有说出来的一层言外之意。
末了归到面前重阳佳节饮酒食蟹的时俗,依然扣住秋天景色。
结尾化用了杜牧“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九日齐安登高》)的诗句,本来是在醉中求得暂时欢快的意思,但作者又用了晋人山简喝醉的典故来比喻自己的醉态,说纵然醉倒了,还是为斜阳西下而愁。
又和杜牧的意思正相反,使日暮的悲哀更进了一层。
周邦彦非常长于从日常生活的敏锐感触中咀嚼出人生的滋味。

这首词在感秋之中融入了人生的炎凉之感和迟暮之悲,集中了生平滞留他乡、没有归宿的飘零之感,以是比一样平常的感秋词意思深厚,表现也很精细蕴藉。

读这类婉约词须要读懂典故和意象中的暗示性,以及词句的断续迁移转变中隐伏的抒怀语脉,才能仔细体味个中的言外之意。

#分享你喜好的诗词#

#2022我的阅读#

#头条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