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点火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明净在人间。
于谦画像
于谦,生平光明磊落,为人坦开阔荡。如果只是这些,最多也便是个人人称道的君子。那就不是我们认识的于谦了。而实际上于谦是人臣的模范,再夸年夜一点说,他“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如果你理解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那场触目惊心的“北京保卫战”的话,就一定能认可我的夸年夜。那场保卫战是在明军前哨溃败,瓦剌大军直抵北京城下的危急时候进行的。当时明军处于绝对的劣势,明英宗被俘,重兵围城,民气思动。于谦力排众议,挽狂澜于既倒,率领北京军民击退了瓦剌的侵扰,守卫了北京。而且于谦审时度势,果断拥立景帝朱祁钰。终极这个忠烈千秋彪炳史册的英雄,冤去世于英宗的“夺门之变”,成了政治斗争的捐躯品。于谦的生平可谓生时残酷多彩,去世时轰轰烈烈,身后清明净白。这彷佛是冥冥之中早有天命的。
于谦自幼聪颖过人,稍大一些的时候博览群书,24岁便高中“会元”。尤其喜好诸葛亮、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著述,更崇拜他们的正派忠勇的气节。这也就为他的人生烙上了悲情英雄的印记。
据传说,某一天于谦闲步来到一座石灰窑前,他容身良久,只见堆堆顽石,历经捶打斧凿,再投身熊熊炎火,终极以一身明净示人。于谦陷入了沉思。一番“格物”,于谦终于领会了石灰不避艰险,勇于捐躯练就的一身正气。于是他欣然命笔,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石灰吟》,也安排了自己的命运轨迹。此时的于谦只有十二岁。
这首《石灰吟》措辞浅白,自然朴实,叙事凝练,一气呵成,说理明晰,动听至深。四句读罢。一股强劲的凛然正气伴着于谦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迎面而来。这种强烈的传染力能使读诗的人,热血沸腾。
“精益求精出深山”,于谦从石灰的“前世”提及,在那个还是顽石的前世,也是历尽千般捶打,万般穿凿的。这“千锤万凿”也仅仅是人生磨练的开始,也正是经历了这场磨练,你才能在接下来的人生境遇中等闲视之。
“烈火点火若等闲”,“烈火点火”的环境自然不是很美,而顽石想要蜕变成石灰是必须要经由这么一场血与火的磨练的。面对烈火,瞻前顾后,唯唯诺诺是一种人生态度,从容不迫,泰然自若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无论何种人生态度、人生境界,都是要“粉骨碎身”的。顽石不怕,于谦更是不怕,他借顽石浴火重生的故事表明了自己的武断态度——“浑不怕”。
于谦墓
由于立志要做像石灰那样清明净白的人,以是要经由锤凿磨炼。于谦早就知道锋芒必出于磨砺,当然也早懂得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以是当于谦击退了瓦剌,保卫了北京,延续了大明运佐之后,对付所遭受的统统,包括给他的“谋逆罪”,他没有疑惑或后悔过自己的选择。他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的初心,他知道生活不应该只是苟且和柴米油盐,也不应该只是诗,还有更为壮阔的远方——“要留明净在人间”。
这,是一首豪情万丈,光明开阔,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人生壮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