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位天才词人的生平,却过得十分苦闷和孤独。
只因他虚负了一身的才华,南归四十余年,始终未能实现北伐的政治主见。

面对人生中的各类苦难酸楚,辛弃疾有时也会填写一些谐趣词,来消解苦闷。
比如以前我们提到的《沁园春·将戒酒止羽觞使勿近》、《西江月·遣兴》便是这类作品。

这两首词,一首诗是在警告自己不要贪杯了,另一首则表达了对“经典”指明的人生道路所产生的疑惑。

下面我们要提到的这一首《卜算子·齿落》,则是辛弃疾在对自己年迈齿落的自嘲。
不过,在自嘲的同时,辛弃疾依然不忘批驳反讽,骂自己的政敌。

辛弃疾晚年牙齿掉落落用卜算子来打趣自己读来令人捧腹大年夜笑

《卜算子·齿落》赏析

《卜算子·齿落》——南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底难摧挫。
不信张开口了看,舌在牙先堕。

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
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口语翻译:

老子说:刚强的,都不坚固耐久;优柔的,才不随意马虎被折损。
不信你伸开嘴巴来看一看,人老了,舌头还在,可是牙齿就先掉光了。

一开始,只是缺了两边的磨牙;到了末了,门牙也掉了,中间涌现了一个豁口。

我说给儿子们听,你们不要笑我,说是我嘴中长了一个“狗洞”?那嘴巴里长个“狗洞”,原来便是为了,让你们从中间通过的。

辛弃疾这首词是用老子的典故及鄙谚写成的,没有什么很深的含义。
看起来,就像是酒席之间与人谐谑的游戏之作。
并且骂人的意思非常明显,这也非常符合辛弃疾刚强率真的个性。

这首词的上半阕,完备便是对道家学说的复述和概括。
当中涉及的典故,出自《说苑》,名叫“舌存齿亡”。

有一次,老子去探望自己重病的恩师常枞。
后者伸开嘴巴让他看,然后问道: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答:当然还在啦。

常枞又问他:那我的牙齿呢?老子说:早就不在了。
于是常枞就问他:为什么会这样呢?老子回答说:由于牙齿很坚硬,而舌头很优柔。

老子的这段话,便是道家“柔弱降服刚强”思想的表示。
一阵飓风刮过来,房梁、树木等坚硬的东西都被拦腰折断了,但是草会迎风顺势而倒,卸掉风力,以是草活了下来。

道家学说,包含了中国人生哲学的大聪慧。
辛弃疾晚年比较爱慕于老庄哲学,以是当他看到自己牙齿掉了,自然就会讲出这样的话了。

从这首词的内容来看,当时的辛弃疾还是非常乐不雅观的。
他在词下半阕的两句中,比较详细地描述了牙齿掉落的过程。

一开始,坏的是两边的牙齿。
这要么是由于年纪太大,牙龈自然萎缩,牙齿掉落,要么是有蛀牙坏掉了。
先是两边,末了才开始掉中间的门牙。

辛弃疾能够淡定地阐述这个过程,就证明他对生命的朽迈是坦然接管的。

不过,在词作的末了,他还是对别人的嘲笑进行了反击。
他说“儿曹莫笑”,“儿曹”便是指的子孙。
但在这里,明显不是指他的亲儿孙,而是嘲笑他的那些人。

末了一句“狗窦”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排调》:有一个叫张吴浴的八岁儿童掉了牙,别人说他嘴里长了一个狗洞。
他反击说:之以是长了个“狗洞”,便是为了让你这种人进出呀。

辛弃疾这样说,表明之前定是有人拿他掉牙之事,取笑过他。
并且在这首词里,辛弃疾并不是大略嘲讽那些取笑他掉牙的人,而是“一语双关”地对某些征象进行反击。

从这首词描述的内容来看,这应该是他晚年,闲居带湖时的作品。
那个时候的辛弃疾,词风和人生态度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辛弃疾在青年时期,因积极北伐,个性刚强,得罪过一些人。
到了南宋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韩侂胄欲起兵北伐时,故意起用他,结果又因与他产生不合,把他罢免了。

究其缘故原由,还是他在北伐的问题上与韩侂胄起了不合。
当时辛弃疾认为,南宋与金国的军事实力悬殊,因此他主见南宋再花二十年养兵,再作打算。

老年辛弃疾“北伐”的志向,实在一贯没有改变。
他得知南宋将要北伐时,急速变卖家产,积极练兵,还多次派细作到金国侦察。

然而,时移世异,南宋早已坐失落了北伐的良机。
辛弃疾对北伐采纳了一种谨严的态度,他主见北伐要“缓行”,因此有人认为他变得“懦弱”了。

对此,他作出的阐明是:要用以柔克刚的办法,去办理一些现实问题,不能一味地刚强。
由于太过刚强,立时就会遭到折损。
只有柔弱才可以保存实力,从而活下来。

事实证明,他的意见是精确的。
末了南宋盲目出兵,遭致惨败。
韩侂胄堂堂一国宰相,被本国的文官斩杀,献首领于仇敌。

在悲剧没有发生之前,身为主战派元老的辛弃疾溘然“退缩”,那些看不清原形的人,自然要嘲笑“廉颇老矣”。

他们见到他的门牙掉了,一定会说:看,他嘴上开了一个“狗洞”。
他都已经朽迈成这个样子了,还能干什么呢?

于是辛弃疾锐利反击道,我要不在嘴上开个“狗洞”,你们怎么好从这个洞里面钻进钻出,再从我的嘴里挑出“缺点”来呢?

结语

在古代诗词人当中,以苏轼的性情最为诙谐,他生平写了不少谐趣的诗词。
辛弃疾与苏轼并称“苏辛”,实在辛弃疾也很爱写谐趣词。

不过比起苏轼来说,辛弃疾的谐趣词,讽刺意味相称浓,更多是嬉笑怒骂的身分,而且也更趋近于道家。
而苏轼的谐趣词,则喜好谈美食、谈禅修,相对温和。

人生三岁定八十,秉性属天生。
少年时期的辛弃疾,便是一个疾恶如仇的铁血真男人,这一点纵使到了他眼花耳聋,齿落头秃的这一天,也没有半点改变。

苏轼也不是由于遭受了什么打击,才开始变得散淡疏狂的。
如果你读过他们的传记,就会知道什么叫做“天性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