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大江东去》赏析
大江东去
蒲松龄
与张式九同饮孙蕴玉斋中,蒙出新词相示,因和五调。
龙泉知我,频摸索十指,拳拳交捩。共道秀才康乐了,红榜姓名高揭。关左伟男,江东豪曲,铁板歌三叠。私心窃幸,今番不伍时杰。 尽教造化颠倒,风骚不减,郢中白雪。掩口胡卢,看连城双璧,燕石何别?读史不平,骷髅欲捉取,抽刀脔切。古来多恨,吾侪凄咽。
这首词是蒲松龄在科举落第后与朋侪的唱和之作,抒发了对科举制度的怫郁和无奈。
蒲松龄是一位才华横溢、饮誉天下的文学家,但在科举时期竟然连个举人也没考上。一次次的科举落第给蒲松龄的心灵留下了无法愈合的伤痛,也使他对科举制度以及社会的阴郁有了更为复苏的认识。正因如此,他对科举制度的批驳才产生了振聋发聩的力量。
词作开篇可谓自出机杼,不写自己如何痛楚,而是从朋侪写起,写友人为自己鸣不平。龙泉即朋侪孙蕴玉,淄川龙泉人。“拳拳交捩”意思是十指交叉握在一起,用力拗折,表示内心激愤。连局外人都在为自己打抱不平,自己内心的委曲由此可以想见。
下面两句“共道秀才康乐了,红榜姓名高揭”形成了光鲜的比拟。“康乐了”是古人科举落第的隐讳说法,每当榜出不第,报人报曰:“秀才康乐也。”意谓乡试虽然落第,却依然是个安乐的秀才。自己名落孙山,而人家却金榜题名,一悲一喜,以喜衬悲,词民气坎的痛楚、失落落可见一斑。接下来词人极力渲染科场得胜者的得意狂态,更映衬出自己心中的凄凉落寞。
蒲松龄作为一个有七情六欲的人,那种自伤自怜肯定是有的,但他毕竟是个有骨气有血性的人,对得意者并非只有艳羡,更多的则是不服和不屑。“私心窃幸,今番不伍时杰”意思是我私下里暗自光彩,这次幸亏没有与这些所谓的“时杰”同登红榜。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傲岸之气的蒲松龄。
下片词人郁积内心的怫郁不平如火山爆发一样喷涌而出。词人慨叹黑白颠倒、不辨利害的世道,科场的阴郁,主考的昏聩,将那高雅脱俗的“郢中白雪”视为低劣粗俗的“下里巴人”,将那代价连城的宝玉视为不值一钱的顽石!
由此看来,那些“红榜高揭”的“关左伟男”“江东豪曲”根本不值得倾慕。自己虽然是个“康乐了”的秀才,但怀瑾握瑜,怎能与那些徒有浮名的草包为伍!
“读史不平”四字很有分量,看来古往今来被埋没的人才非独自己,这就跳出了狭隘的个人情绪的小圈子,为普天下的惨遭埋没的人才鸣不平。词人义愤填膺,真想把那昏庸的主考官的“骷髅”取来,“抽刀脔切”(剁成碎片),以泄心头之愤!
至此,词人的怫郁也达到了极点。
末了,词人发出了无奈的嗟叹,是自我安慰,也是在安慰朋侪。
总之,蒲松龄的这首词是他真实情绪的流露,是一曲饱含泪水的苍凉的悲歌。从艺术手腕上来说,词人采取直抒胸臆的抒怀手腕,宣泄内心的怫郁不平,让人以为高兴淋漓,具有极强的艺术传染力。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