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
三年,春,王仲春己巳,日有食之。
[左传]
无。
[公羊传]
三年,春,王仲春己巳,日有食之。
何以书?记异也。日食则曷为或日或不日?或言朔或不言朔?曰「某月某日朔,日有食之」者,食正朔也;其或日或不日,或失落之前,或失落之后。失落之前者,朔在前也;失落之后者,朔在后也。
[谷梁传]
三年,春,王仲春己巳,日有食之。
言日不言朔,食晦日也。其“日有食之”何也?吐者外壤,食者内壤。阙然不见其壤,有食之者也。有内辞也,或外辞也。有食之者,内于日也。其不言食之者何也?知其不可知,知也。
【译文】
[经]
鲁隐公三年春,周历仲春月朔,有日食。
[左传]
无。
[公羊传]
鲁隐公三年春,周历仲春月朔,有日食。
为什么写这个事宜?记录非常的情形。日食,为什么有的记载日期,有的没有记载日期?有的解释朔日,有的没有解释朔日?说“某月某日朔,日有食之”的,这天食恰好发生在月朔。有的记载日期,有的没有记载日期,是有的错过在前面,有的错过在后面。错过在前面的,月朔在日食的前面;错过在后面的,月朔在日食的后面。
[谷梁传]
鲁隐公三年春,周历仲春月朔,有日食。
写了日期不说是月朔,这天食发生在月晦。写“日有食之”是什么意思?有吐出来的,便是有东西被打消到表面;有吃进去的,便是有东西吞到了里面。虽然有缺失落,但是却看不到有东西在表面,显然是被什么东西给吃掉了。有是在内的修辞,或是在外的修辞。有食之的意思,表示有东西吃了太阳。为什么不说吃太阳的到底是什么?知道这个事情是弄不清楚的,是一种聪慧。
【解析】
仲春月朔,有日食。《左传》没有做任何阐明解释。日食,很很主要的天文征象,在古代,认为是上天给出的旗子暗记,是一种预兆。
这属于有经无传,有经无传不仅仅是《左传》中存在,在《公羊传》《谷梁传》中也同样存在。有经无传的缘故原由很多,在这里作者没有必要补充更多的历史资料,由于后面的历史事宜里面就对应上了。三月,天王崩。
日有食之,是周的习惯用法。在《谷梁传》中阐明了为什么这么用。在古人朴素的认知中,如果没有东西吃掉太阳,那么太阳怎么会没有了呢?至于是什么东西吃掉的,谷梁的回答很聪慧,知道这个事情是现在弄不清楚的,这是一种聪慧。的确,对付无法认知并解答的问题,不如就说不知道,这真的是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