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古称秦州,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地处长江和黄河

两大流域交汇处,是丝绸之路重镇,也是中华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精良旅游城市。
天水境内人文景不雅观荟萃,名胜古迹浩瀚。
自古以来,有有名遐迩的麦积烟雨、 净土松涛、神仙送灯、 石门夜月、伏羲卦台、 南山古柏、玉泉仙洞、诸葛军垒等秦州八景之称。
这些经典,反响了古秦州深厚的人文历史和丰富的自然景不雅观,也展示了天水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美如诗画的奇秀风景,繁若星辰的历史人物,宝贵久远的文化遗存,天水的许多“中国之最”使它在国内外驰名遐迩。
天水境内文物古迹浩瀚,被国家和省市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有一百六十九处,形成了古石窟、古遗址、古建筑、古墓群、古沙场交织、奇景竟秀的旅游胜地,以 伏羲文化、 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 三国文化和石窟文化为代表的旅游资源品味高,不雅观赏性强,吸引着国内外神往东方古老文明的万千游人。

天水还是甘川旅游的中转站。
沿天水东北行,可到达“ 当陇山之口,扼六盘之险”的陇东重镇平凉。
距平凉市区西部15公里的崆峒山,奇峰叠嶂,郁郁葱葱,素称玄门第一山,史载黄帝、秦皇、汉武都曾登临此山。
如从天水南下,穿陇南,入四川,可直抵全球称奇的“人间瑶池”的 九寨沟和富饶的 成都平原。

天水秦州八景简介向全国发出邀请

麦积烟雨滋山秀,净土松涛伴鸟鸣。

伏羲卦台雕像美,玉泉仙洞碧流清。

犹怜古柏南山卧,更喜石门夜月明。

谁解诸葛军垒秘,神仙有奖送宫灯。

1

麦积烟雨/秦州八景

先容

麦积山,别号麦积崖,初创于十六国后秦(公元三八四年至四

一七年)期间,今为国家级5A级旅游景区。
区内松竹丛生,山峦迭翠,周围群峰环抱,麦积一秀崛起,古称“秦地林朱之冠”,是我国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距天水火车站三十公里。
山高只142米,但山的形状奇特,孤峰崛起,犹如麦垛,人们便称之为麦积山。
山峰的西南面为峭壁绝壁,著名的麦积山石窟就开凿在这绝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达七八十米。
在如此陡峻的峭壁上开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国的石窟中是罕见的。

赞颂

特立危峰不可跻,岧嶤上与白云齐。

西瞻似觉昆仑小,东顾犹嫌华岳低。

万壑堆岚烟漠漠,千峦叠嶂雨霏霏。

能工雕塑八千像,巧匠勾描绘更奇。

注:麦积山,别号麦积崖,初创于十六国后秦(公元三八四年至四一七年)期间。
区内松竹丛生,山峦迭翠,周围群峰环抱,麦积一秀崛起,古称“秦地林朱之冠”,是我国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山高只有142米,但山的形状奇特,孤峰崛起,犹如麦垛,人们便称之为麦积山。
山峰的西南面为峭壁绝壁,著名的麦积山石窟就开凿在这绝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达七八十米。
在如此陡峻的峭壁上开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国的石窟中是罕见的。
据史籍记载,著名禅僧玄高、昙弘在此讲学,“聚拢僧人三百”。
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大兴崖阁,造像万千。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曾不断开凿或重修。
历史上虽遭多次地震、失火的毁坏,仍保存窟龛194个,泥塑、石刻7800多件,壁画1000多平方米,北朝崖阁8座。
麦积山周围风景奇丽,山峦上密布着翠柏苍松、野花茂草。
攀上山顶,纵目了望,四面全是郁郁葱葱的青山,只见千山万壑,重峦叠嶂,青松似海,云雾阵阵,远景近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俏丽的图景,这图景被称为天水八景之首的“麦积烟雨”

2

净土松涛/秦州八景

先容

净土寺: 位于 神仙崖后川。
该寺群山环抱,苍松满谷,

山风吹来,松涛阵鸣,人称“净土松涛”,为秦州十景之一。
净土寺1971年被全部拆除,统统碑迹额联等,也不知失落于何地。
八十年代以来,净土寺僧浩瀚方筹资,投入近4000万元进行规复扩建,现已形成一进三禅院的伟大建筑群。
近几年,又新开拓增建了罗汉堂、藏经阁、景门牌坊等建筑,更增其规模。
气势宏伟之景象,远非昔日可比。
近年该景点常有“佛光”涌现,声名远播海内外。

曼殊寺,亦称净土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与全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相邻,同附近的神仙崖、石门、曲溪等自然景点共同组成有名全国的风景名胜区。

曼殊寺历史悠久,自唐末宋初以来,先后以“寄骨寺”、“京都寺”、“净土寺”而演更。
岁月沧桑,数经变迁,至九十年代,五台山大德高僧——海正法师于此地矢志建寺,历经艰辛,缘乞八年建起宏伟庄严的曼殊寺。

曼殊净土寺四周群峰相拥、松涛阵阵,形成秦州八景之一——净土松涛。
清代进士吴西川有诗赞道:“净土何年寺,松涛泻半空。
直从天上落,不与世间同。
胜概闻云久,幽寻恨未通。
登高望何极,惆怅夕阳红。

曼殊净土寺四周的十八座山峰,形成了有名于当地的“十八罗汉拜文殊”的独特景致。
每座罗汉峰形似莲花瓣;十八座绿峰皆向文殊主峰朝拥,显示出“绿海宝莲”的天造奇不雅观。
环峰峭岩叠垛,各具奇姿,有的像麦积山,有的像神仙崖,被称誉“周遭奇峰之美,尽收环抱之内.百里景区灵气,皆蕴净土之中。

绝壁绿树间隐现的日月洞、修行洞,喷虹吐云、气候万千的峭壁凸石形成的天然佛首像,生动逼真,瑞象拥绕,更显奇绝;

药王泉、宽心泉、聪慧泉和般若泉,“四大圣泉”清冽甘美;

高大的牌坊楼、清纯碧绿的甘露池;

雄伟的罗汉堂、龟龄殿、地藏殿、天王殿、伽蓝殿、吉佛殿、文殊殿、大雄宝殿、金刚殿沿山势而建,廊腰缦回、檐牙高啄、错落有序,一派清庄严穆之境,成为四方游人乐不思蜀之胜地。

赞颂

旖旎风景胜蓬莱,锦绣山川谁剪裁?

亭榭栖鹰穿夕雾,雕楼飞燕破朝霾。

松涛叠翠诗情现,深谷衔岚画意来。

惹得天神频下界,游人如织上仙台。

注:净土寺,位于神仙崖后川。
该寺群山环抱,苍松满谷,山风吹来,松涛阵鸣,人称“净土松涛”。
净土寺1971年被全部拆除,统统碑迹额联等,也不知失落于何地。
八十年代以来,净土寺僧浩瀚方筹资,投入近4000万元进行规复扩建,现已形成一进三禅院的伟大建筑群。
近几年,又新开拓增建了罗汉堂、藏经阁、景门牌坊等建筑,更增其规模。
气势宏伟之景象,远非昔日可比。
近年该景点常有“佛光”涌现,声名远播海内外。

3

神仙送灯/秦州八景

先容

神仙崖景区山巍、水秀、崖俊、林密,自然风景奇丽;人

文景不雅观仅次于麦积山景区,寺不雅观、寺院、窟龛多建于高耸的峰顶或凸凹的飞崖间。
自南北朝以来,历代在这里均有建筑和雕塑造像,遗憾的是多被损毁,遗存甚少。
据1953年中心文化部勘察团鉴定,这里现存的寺宇是经唐、宋、明、清等朝代建筑和重新修缮的,部分泥塑为北魏晚期作品。
长期以来,这里是释、道、儒三家共存的风景胜地。

神仙崖 。
距麦积山石窟15公里,由三崖、五峰、六寺所组成。
翠峰高耸于崖顶,寺不雅观建筑于峰顶或飞崖之间,颇有雅趣。
三崖,依其方位,名曰东崖、西崖、南崖。
五峰即玉皇峰、宝盖峰、献珠峰、东崖峰和西崖峰。
六寺为木莲寺、石莲寺、铁莲寺、花莲寺、水莲寺和灵应寺。
“五峰”和罗汉沟群峰众相参差罗列,姿态万千,若揖拜“玉皇峰”,人称“十八罗汉朝玉帝”。

神仙崖的寺宇总名叫华严寺,到明永乐十四年,明成祖朱棣把华

严寺改名灵应寺,紧张是把神仙崖的寺院,划拨给韩开府(明韩王朱松的府第),变成了韩开府朱家私人家庙了。
故一样平常人把神仙崖和灵应寺每每互称。

“神仙送灯”为秦州十景之一。
古时,南崖脚下,依崖建筑了燃灯阁,是神仙崖的主建筑之一。
每当夏秋深夜,天然磷光与阁中的油灯和烛光浮动照映,人传是神仙携灯往来,故有“神仙送灯”之说。

神仙崖的人文旅游资源比较丰富。
如西崖寺宇是经唐、宋、明、清等朝代建筑和修缮的,大佛殿内西北角一个小斜梁架,据专家鉴定,是唐代屋架遗品。
东崖有罗汉堂一幢,供大佛及十八罗汉,系明代建筑和塑像。
南崖燃灯阁虽于清道光年间毁于失火,但仍残余北魏晚期塑像。
石岩洞为明末肃王朱炽宏(韩王朱松第十五代世孙,世袭与肃王)、大剑侠汪士墉、大书法家王了望隐居论道之处。
玉皇阁东南侧下的壁岩间,有石窟佛龛,内存唐代壁画。

赞颂

神工峻岭远名扬,鬼斧山丘雅趣彰。

一水分流穿两省,三崖悬壁勒华章。

五峰斗艳千岩秀,六寺争奇四季喷鼻香。

更喜薄暮明月夜,繁星残酷耀山乡。

神仙送灯 :与麦积山石窟同属一个风景区,相距大约15公里,由三崖、五峰、六寺组成。
翠峰高耸于崖顶,寺不雅观建筑于峰顶或飞崖之间,颇有雅趣。
古时候南崖脚下依崖建筑了燃灯阁,夏秋之夜,天然磷光与阁中的油灯和烛光浮动照映,传说是神仙携灯往来。
以是才有“神仙送灯”之说。
这里的寺院是经由唐、宋、明、清多个朝代建筑和修缮的,在玉皇阁东南侧下的壁岩间,有石窟佛龛,还有保存无缺的唐代壁画。
经由一千多年风雨的洗礼,颜色依然鲜艳。

4

石门夜月/秦州八景

石门位于天水市 麦积区东南方向50公里的陇南山区。
其山壁立千仞,四周峭崖,只

有一条小路联接南北两峰,且南北峰之间的聚仙桥下石壁上,有一大方形黑浑圈 ,状若门楣 ,故名石门山。
相传有虎豹出没,俗称卧虎台。
石门山景致壮美,有小黄山之称。
主峰上有明、清重修的真武祠、王母祠、三清殿、无量殿、玉皇殿和钟楼,峰间架通仙桥亭,从石门山脚下五阳不雅观登山,上十八盘,山势蜿蜒,环抱攀登,古雅峥嵘的殿阁台榭掩映于白云翠微之中,景致迷人。
中秋夜,皓月仿佛从石门缝中垂垂升起,变幻无穷。
石门月夜,意趣盎然,为天水十景之一。

5

南山古柏/秦州八景

先容

南郭寺,位于天水市城南约2公里的慧音山坳。
占地约81

64平方米。
建寺历史悠久,风景幽美,古树参天,又有汉柏唐槐的传说,更有墨客杜甫的游览题咏,因而,自古被列为秦州八景之一,誉名“南山古柏。

南郭寺因地处城郭之南而得名,始建于佛教盛行的南北朝期间,呈中、东、西三院排列,构成古典园林建筑格局,苍松翠柏葱茏成荫,殿宇禅院错落有致,隋唐以来,始终是天水胜迹所在。
该寺宋代称“ 妙胜院”,清乾隆十五年敕赐为“护国禅林院”。

南郭寺主体建筑依左中右三院横列于山坳台地之上,一字排开。
门前有两株千余年以上树干直径在两米旁边的古国槐,宛如彷佛两位将军拱卫在寺门前,成为本寺风景线上最大标志。
正中有三间垂花牌坊式山门,门楣上高悬着赵朴初榜书“南郭寺”三字,两边横列照壁,其外旁边各有3间看楼。
进入前院有3间悬山顶天王殿,额檐下榜书清代摹米芾“第一山”匾额。
院内旁边各有一间小型牌坊门,为东西禅院。
东禅院清代被改作杜少陵祠,西禅院至今如故。
殿内正面有大肚佛弥勒,旁边列四大天王,后有护法韦驮,穿堂而过,副阶横列四檐柱,横额园枋粗壮硕大,有元代遗风。

其上斗拱密布雕梁画栋,庄典不俗。
后院正南是一间单檐悬山顶大雄殿,殿内为当代雕塑家孙纪元的仿北魏风格的三世佛。
东西配殿东供铜铸地藏,西殿原为鎏金三铜佛,今为玉体不雅观音。
大殿院内有一株2600余年以上古柏分作三杈,向南北两面伸去,枝干横斜直压屋顶,十分壮不雅观。
树杈中寄生出一小朴叶树,清人为保护古树用青砖筑有一围栏花墙,并以石刻碑支撑树杈,其顶部今已嵌入石木之中。
院内西北另有一株卫茅树,能成长在大西北且其树龄有300年之久,实为奇不雅观。
再加上东北部那株形似盘龙的龙爪槐,此院之中广集了与近3000年的“南山古柏”相聚为伴的奇木异树,故使它扬名中外。

东院在中门东厢看楼以东,有3间二重檐小牌坊门,原门上榜书“湫池宫”,今改悬当代书法家沙孟海“南郭寺”,原前院为不雅观音殿,中有攒尖顶六角灵湫亭,它便是诗圣杜甫抒写过的“北流泉”。
今其亭已拆,仅存其泉供人不雅观赏,并在南端新辟有清初墨客宋琬集二王书法与杜诗合璧之“二妙轩”碑廓,杜甫在南郭寺的石雕坐像及过庭一座,招徕海内外墨客骚人前来凭吊膜拜、作诗吟咏的最佳去处而有名于世。

在此院西侧沿有一座关帝庙,并附有配殿,亦曾设小山门直通寺外,再西就与清代创建杜少陵祠相连,少陵祠门内榜书忠武将军周务学所写的“满腔孤愤”的榜书。
正东殿檐额书霍松林的“史诗堂”柱上有晚清谢威凤的“陇头圆月吟怀朗,蜀道秋风老泪多”(毛选选书)楹联。
祠内有晚清杜甫的塑像以供来客瞻仰。

西院在西看楼西亦开一悬山顶垂花柱式小山门,两侧有八字形照壁,院内旧有五间卧佛殿,有释迦牟尼涅盘像与群弟子的宋代塑像,喜笑惊骇各尽其态,生动非常,令人叹为不雅观止,惜毁于五十年代。
东西有两庑配殿,殿前为砖造隋代密檐式七级浮屠。

赞颂

鳄干苍苍结硬痂,虬枝漫舞鸟喧哗。

新春水暖滋芳木,老树花开显靓华。

仰卧由君随意定,枯荣视雨按时加。

灵湫清澈能照影,陶醉游人众口夸。

注:南郭寺因地处城郭之南而得名,始建于南北朝期间。
中院有三株“南山古柏”,已存活3000年;东院有一汪清泉,千秋不竭,享有“灵湫”美誉;西院隋塔民国时倾倒,塔基尚存。
诗圣杜甫有诗留于此: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
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6

伏羲卦台/秦州八景

先容

在天水市区西北15公里的地方,渭河由西而来,在 卦台山和东西

峡口的马嘴山之间形成一个巨大的“S”形,南北山脉,呈外弓形,若抱若合,全体川地犹如一幅巨型太极图,阴阳的分界便是渭河。
这块川地就叫三阳川。
渭河南岸有台突出,名曰卦台山。

胡缵宗说:“ 朝阳启明,其台光荧;太阳中天,其台宣朗;夕阳返照,其台腾射”。
也有人认为渭水弯曲,两岸山坡有三面旭日。
清顺治十年重修伏羲庙的《碑记》中说:“ 卦台遇冬雪奇偶,宛钉八卦”。
卦台山分外的地形地貌和伏羲氏画八卦的联系,决非有时。

赞颂

登高俯瞰美无穷,远古沧桑入眼中。

太极图形诗意美,三阳黔首交情浓。

羲皇遗韵传吾辈,朝气勃勃贯昊空。

人羡秦州山水秀,欢声笑语遍山冲!

注:远古时期,伏羲在卦台山仰不雅观瞰察,演绎八卦,被中原民族尊为人文开山祖师。
卦台山别号画卦台,相传为伏羲氏始画八卦的地方,处于三阳川西北端,现辖于北道区渭南乡,卦台山如一巨龙从群峦中探出头来,翠拥庙阁,渭水环流,地灵人杰,气候非凡。
登临卦台山顶,俯瞰三阳川,人们不难创造,古老的渭河从东向西波折成一个“S”形,把椭圆形的三阳川盆地一分为二,画成了一个天然的太极图。
明胡缵宗《卦台记》云“朝阳启明,其台光荧;太阳中天,其台宣朗;夕阳返照,其台腾射”。

一日之内,三阳殊不同景,颇为灵异。
与卦台山隔河相望处,有一龙马洞,洞深泉淙,幽幽泠泠,每逢大雾,云雾封洞,给人以龙马出没之感。
卦台山东麓渭河中央,有滩地数处,形似太极图样。
滩河交界处,有一大石,宽约丈有五尺,高约丈有八尺,傍实中虚,非圆非方,似柱似笋,宛如龙马真图,又如太极本图。
每遇水涨,急流冲石,石隐迹匿,水花漩溅,哗哗作响;水降之际,渭水缓缓,石浮河面,夕阳斜照,五彩光现。
这便是著名的分心石奇不雅观。
相传龙马负图水中出,与渺渺渭河等分心石太极图交相映衬,伏羲不禁灵机触动,遂于此画八卦。
此后,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仲春十五和五月十三日,被确定为伏羲公祭、庙祭和诞辰庆典之日,并举行声势浩大的敬拜活动。

7

玉泉仙洞/秦州八景

先容

玉泉不雅观坐落在天水城北,依中梁山而建,距火车站有2

0公里。
初称城北寺、崇宁寺、北山寺,后因山上有一碧水盈盈、清甜甘洌的玉泉而得名。
始建于元代至元十三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是一处曲径幽道萦回、亭台殿阁迤逦的胜地。

玉泉不雅观内有秦州八景之一的“玉泉仙洞”,相传为芦、梁、马三真人坐化埋葬之地。
洞西南有一碑亭,内藏元代书法家赵孟草书四帖,上书五言绝句四首,笔法苍劲圆浑,朴实豪放,不雅观者无不为之而惊叹。
每年旧历正月初九,是玉泉不雅观庙会,当地人称为“朝不雅观”,市价春早人闲,热闹非凡,组成一幅春风得意的风情民图。
玉泉不雅观现存建筑大多为明清时重修。

玉泉不雅观始建年代不详,从现存“创建玉泉不雅观碑石”得知,最高层建筑老君殿为元大德六年所建。
《秦州志》还载,元长春真人邱处机的弟子梁志通西行至此,爱其美景,遂筑庵修洞,去世葬庵中。
现在玉泉不雅观还留有梁志通写于元世祖至元丙子年的诗碑:“大道邃庐东自游,风光仿佛象瀛洲。
庵前草木春常在,槛外云山不夜秋。
鬼泣馗罡三尺剑,神藏天地一芦舟。
由来抛却尘凡事,勘破浮生只点头。

玉泉不雅观在存建筑大多为明清时重修。
它坐北向南,从中轴线起,自下而上的有通仙桥、太阳庙、青龙殿、白虎殿、人间天上坊、玉皇阁、第一山牌坊、上清宫。
两侧有雷祖庙、三官殿、李杜祠、仓颉宫、文殊殿、文昌宫、北斗宫、玉泉亭、静不雅观亭、神仙洞、二公祠、天靖楼、赵孟頫诗碑等。

老君殿是玉泉不雅观上最早最高的建筑,始于元代,修于明代。
建在64级台阶之上,取老君64卦之意。
老君殿东为文殊殿,西为文昌宫,西南有北斗宫。
北斗宫前原有山门牌坊,和天水市飞将巷牌坊、南郭寺牌坊成一条直线,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惊人的聪慧和高超的技艺。
现在老君殿已毁,只有殿前高大的单檐悬山顶牌坊尚存。

老君殿下方为玉皇阁,是玉泉不雅观现存建筑中最为宏伟的古建筑。
它坐

落在53级台阶之上,意为纪念明代嘉靖五十三年重修。
玉皇阁宫门为三间单檐悬山顶牌坊,当心间檐下八铺作五抄重拱造并计心,二次间为七铺作四抄重拱造并计心,外转柱为绕廊,内柱嵌置门棂,飞檐斗拱,红墙碧瓦,盼顾流光。
殿内有轩辕黄帝及金、木二星像,神态肃穆雅静,气质浑脱洒脱,华衣鲜貌,五彩灼灼,大有引人入胜之处。
这些雕塑佳构,均属当代佳作。

玉皇阁两侧有仓颉宫,宫殿阶前有一六角攒光顶小亭覆盖着的玉泉水井,相传为汉代铁马大仙芦真人所挖,元代梁真人洗目疗疾之处。
这口井,水质纯美,清澈见底,长期饮用使人身体健壮,乌发美容;用来洗眼,能明目除疾,消炎止痛,故有“明眼泉”之称。
这口井,曾在十年动乱时被填,现已重新挖开,重修小亭,规复了这口千年古井的原貌。

玉泉井南有神仙洞,相传为芦、梁、马三位真人坐化埋葬之处。
据《直隶秦州志》载:“芦真人,为汉代铁马大仙,曾与成纪令不雅观灯广陵,飞腾俄顷,今玉泉不雅观有仙室遗迹。
梁志通,山西介休人,号达元子,至元丙子慕道来秦,功成终玉泉不雅观。
未移时,在长安灞桥与合客传钥寄徒,旬日,使至,乃知其脱化留迹也,诏封烟霞无为真人。
马真人,清代平凉人,号一元道人,自幼出家,顺治十年至玉泉不雅观募化施汤,一日与道友蒲进士辞遂化去。
”现神仙洞崖上,翠柏蔽日,盛暑也觉清凉爽人。
尤其崖顶露根古柏,根露交织如发辫,俗称辫柏,实为玉泉不雅观一奇不雅观。

神仙洞西南有一碑亭,内藏元代书法家赵孟颂草书碑四幢,书五言绝句四首,笔法苍劲圆浑,流畅明丽,朴实豪放,墨色温润,不雅观者无不为此珍品而惊叹。
碑旁还有明嘉靖庚戌按刘仑所镌:“赵松雪书早岁法王右军,后感管夫人言,乃自成一家,而风格不群脍炙大家者,亦不在右军下,其传盛于大江南北。
……”的题跋。

神仙洞南侧崖边成长着一株侧柏,高约12米,树围2.60米,树龄约八百年。
主干挺立,悬根露爪,根茎交织,形若女子发辫,历来称为“辫柏”。
清代举人、陇上古文大家王权曾赋诗赞云:“就中柏最奇,悬空若凤翥。
崖根屈曲盘,千载神呵护。
”相传此柏为梁真人亲手交辫根茎后栽植的。
故俗称“手植柏”。

1987年全国古树研究职员就辫柏独特的形态被誉为“全国之最”。

静不雅观亭隔涧相望的南岗上,有清代建造的周、托二公祠、天靖楼等建筑。
这里楼台祠阁奥妙支配,绿树芳草疏密点缀,全体建筑酷似江南风格的独立院落。
院中袅柳怪石寓意春景;萱草月季点缀夏景;秋菊丹枫渲染秋天景色;腊梅冬花衬托冬景。
四季景致,俱具美色。
从前的天水文社就设在这里,为学者名流聚会之地。
明人胡缵宗有诗赞道:“骖鸾犹记少年游,谷转云回水竹稠。
飞华张纲初弭耳,骑龙李白复经邱。
桥连瑶汉云边起,殿涌玉泉天上流。
即席月华圆更洁,扫霞滴露醉中秋。
”晚清天水学者任承允也有诗云:“老杜诗名惟李配,玉泉南畔古祠存。
凄然天宝两翁泪,独接国风千载魂。
恰好题诗盈素壁,何坊寻斧到班门。
年年九日登高处,黄菊初开酒正温。

每年古历正月初九,是玉泉不雅观庙会。
这时春节热闹气氛未衰,人们三五成群,相约朝不雅观。
不雅观前小吃云集,炮仗喧天,路上万头簇动,似潮如流;不雅观上红亭金殿,迤逦半山,组成了一幅罕见的人间乐园画面。

赞颂

曲径萦回石道幽,登高放眼景悠悠。

桥通银汉云边卧,井涌甘泉天涯流。

仙帝巡山心愈乐,游人朝不雅观意尤稠。

真人坐化英魂在,烛火飘喷鼻香绕画楼。

注:玉泉不雅观坐落在天水城北,依天靖山而建,初称城北寺、崇宁寺、山寺,后因山上有一碧水盈盈、清甜甘洌的玉泉而得名。
始建于元代至元十三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是一处曲径幽道萦回、亭台殿阁迤逦的胜地。
玉泉不雅观内有秦州八景之一的“玉泉仙洞”,相传为芦、梁、马三真人坐化埋葬之地。
洞西南有一碑亭,内藏元代书法家赵孟草书四帖,上书五言绝句四首,笔法苍劲圆浑,朴实豪放,不雅观者无不为之而惊叹。
每年旧历正月初九,是玉泉不雅观庙会,人称为“朝不雅观”,市价春早人闲,热闹非凡,组成一幅春风得意的风情民图。
玉泉不雅观现存建筑大多为明清时重修。

8

诸葛军垒/秦州八景

先容

三国期间,诸葛亮为了实现光复汉室、统一全国的大

业,曾统率蜀国大军,六出祁山,与司马懿统率的曹魏大军在天水展开军事对垒,发生多次大规模的战役。
在天水境内,至今遗留有大量蜀魏战役的遗迹,诸葛军垒便是个中值得一提的古迹。

相传蜀军行军打仗时每人身上背着一个“乡土袋”,袋中装着家乡的泥土,到了异域饮水或用饭时,在饮食中撤入一小撮家乡的泥土,可防止水土不服。
在诸葛大军攻陷天水城后,创造这里的水质很好,不用乡土袋中的泥土也没有一个士兵不服水土的。
再者,在天水境内将是一场恶战,乡土袋变成累赘。
于是,士兵们在天水城东门外,解下身上的“乡土袋”,把袋中的泥土倒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丈八高的大土墩。

天水城东门外地势开阔平坦,是练兵演阵的空想之地,诸葛亮恰好利用了这个土墩。
他常常站在高高的土墩上指挥演习军队,整顿军纪,布兵点将。
后来,这里成为人们凭吊诸葛亮的胜地,取名为“诸葛军垒”。

“诸葛军垒”为古秦州八景之一,在秦州区城东岷山路南。
原为底大顶平的圆锥形土墩,高丈余,墩前有碑亭,碑若房门,广植苍松翠柏,郁郁葱葱,肃穆幽雅。
每当中午,艳阳高照,诸葛军垒上没有投影,当地乡民又称“无影墩”。
《天水县志》对此也有明确记载。

历代墨客游客为诸葛军垒写下不少赞颂诗章。
罗家伦赋诗赞曰:“一树横挡天水关,相传故垒仰攻难。
渭河浪卷英雄去,剩有寒云自往还。

不幸的是,诸葛军垒在本世纪五十年代末期遭到毁坏。
但年父老清晰记得原貌,成都武侯祠保存着四十年前拍摄的“诸葛军垒”的照片。
现在,诸葛军垒仅存遗迹,在遗迹处新立石碑。

诸葛军垒在本世纪50年代末遭到毁坏,由于原场址太小,2002年天水市政府决定,将诸葛军垒迁至藉河南路园林处花圃进行重修。
新建的诸葛军垒公园方案面积为19.5亩,操持建筑无影墩、八阵图、诸葛亮雕塑等标志性建筑。

赞颂

无影墩前夕照斜,苍松翠柏隐归鸦。

孔明点将擂金鼓,司马弭兵访县衙。

沙土情随圆缺月,渭河浪涌浓淡霞。

而今谁道征程苦,哪有炊烟哪有家。

注:传说军垒是诸葛亮点兵时蜀军每人手握一把土堆积起来的。
又有一种说法是蜀军行军时钻入靴子的沙土积成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蜀军随身携带的预防水土病的盐土堆积而成的。
但到底是怎么来的,现在已无人知晓。
既然有这样的传说,就必定有一种事实成为故事产生的根本。
据《秦州志》记载,诸葛军垒位于城东二里路南,谓下募城。
原为高约丈余的圆锥形土墩。
墩前存有清乾隆年间碑亭,古柏森森,荫翳蔽日,相传每年农历“六月六”,中午的太阳照在军垒上而四周没有影子,故也被人称为“无影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