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夫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这首诗在表现手腕上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利用第一人称,完备以内心独白手法来表达诗中的“妾”(古代女子的自我谦称,并非当代汉语中“妻妾”的“妾”)对付远征在外的丈夫的思恋之情。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却写得层次分明,犹如剥笋,层层深人。第一句采取赋法讲述夫妻两地异居,虽然平铺直叙,却能引起读者的悬念一—异居又如何?
夫妻
从第二句起,进入细致的生理活动的描写:由于西风骤起,金秋来临,“妾”感寒意,想到远在边塞的亲人,他一定更觉寒苦难当吧,由此进而引起妻子的忧夫之情。诗写到这里,高潮已出,彷佛可以收笔了,然而墨客又把“妾”的思夫之情再向深远处推进一层——寒衣寄出之后,妻子仍旧牵肠挂肚,寝食难宁:边塞已经很冷了,可是寄出的寒衣,丈夫究竟收到了没有?这是末了一层生理活动。墨客设下的这个悬念,对“妾”来说,只要她收到丈夫的复信便可解除,而对付读者却成为永无答案的疑团。这样就收到了诗尽意未尽、回味颇隽永的强烈效果。
二是利用“当句对”的形式,每句诗都包含着相对或干系的两层意思,从而丰富了诗的层次,产生了回环往来来往、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比如,第一句里,“夫”与“妾”相对,“成边”与“在吴”相对,来源写出夫妻遥分两地,不胜天涯睽隔之感。第二句里,“风吹妾”与“妾忧夫”相对,点出寄夫寒衣的缘由与妻子怀念丈夫的一片真情。墨客这样写,句句内部相对干系,句与句之间又层层递进,读起来便随意马虎产生意蕴深邃、回肠荡气的艺术传染力。
三是奥妙地利用复字,形成“句中对”的格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音调美。比如,第二句里,墨客利用了修辞学中的顶真(又称顶针、联珠)格,使两个“妾”字相连重复涌现,但它们在诗句中的语法浸染却是不同的。第一个“妾”字,居于宾位,是“西风吹”的它动工具,而第二个“妾”字,则居主位,是“忧夫”的主词。这样,两个“妾”字首尾相连,不仅不感重复,反而产生了递接紧凑、生动畅达,“累累如贯珠”的音韵和谐之美感。
又如第三、四两句里,“行”与“到”的重叠都在第二、第六字上,不但构成了每个诗句里的“句中对”,而且也使一联前后两句自然成对,遥干系联呼应。这种修辞手段与句式,最适于用来表现主人公的哀怨心绪与缠绵深情。在《寄夫》一诗中,墨客正是以这种娴熟奥妙的手腕,把女主人公对付丈夫既思且怨的繁芜内心天下,形诸笔端,铺现于读者面前的。
全诗通篇不着一个情字,但却写得字字情、句句情,洋溢着妻子对付丈夫的真情、深情。仅从这首小诗中,即可见出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女墨客的诗才之一斑。
本文乃作者独家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