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龢

嘉祐元年(1056)三月的一天,惠风和畅,天朗气清,苏家两兄弟怀着致君尧舜上的大志前往汴梁,参加进士考试。

第二年,仁宗天子亲临崇政殿主持策问,苏轼兄弟同科进士及第。
二十二岁的苏轼,刚满十九的苏辙,气宇轩昂,自有风骨。
殿试结束,仁宗心里很是欣喜,回到后宫对皇后说:“我本日为子孙得了两个太平宰相!

年纪轻轻便被称有宰相之才,肯定是吃墨水终年夜的。

苏轼天才是若何炼成的

才有资质,功在初化

四川自古以来地灵人杰,浪漫至极,正如陆游所说: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这座孕奇蓄秀的诗书之城,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熏陶着苏轼的性灵。

“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
”那清莹澄澈的江水每每涤荡,让他在后来的岁月里,也始终如水一样平常。
“岂如吾蜀富冬蔬,霜叶露芽寒更茁。
”“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
”后来阔别家乡,始终念着故乡的富饶丰美。

七岁时,一位老尼姑讲起绣满了岁月沧桑的蜀宫往事。
夏夜温顺融化了星河,孟昶和他的花蕊夫人在摩诃池边闲坐乘凉,看星星看玉轮,吟诗作词,“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字字柔美,韵味无穷,在苏轼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一颗浪漫种子,几十年后的他将这句词续成了幽美的篇章。

大自然的气息,清闲诗意的光阴,无一不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少年苏轼,他在这片温顺的地皮上发展,蜀地让他爱的深奥深厚,更是他的天才之源。

书喷鼻香世家,得天独厚

“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
”苏轼家里并不十分富有,却也殷实自足。
青竹熏陶人格,丰富的藏书更是非同一般的文化宝库。
不过,苏轼也是个贪玩的小孩子,像所有的孩子一样,记得当时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

但其父苏洵十分严格,将儿子的学业安排的井井有条,每天的任务详细有定,如若完不成,更免不了一顿批评。
这真是刻进了骨子里,以至于年迈的苏轼在海南时还梦见年少读书的环境:“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粗及桓庄初。
怛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学业上一点都马虎不得,本该读完《春秋左氏传》的日子,却一半都没有完成,小苏轼心中非常忧伤,就像鱼儿吞了钓钩。

苏洵二十七始发奋,是大器晚成的典范,对自己的子女更是严格哀求,苏轼从来不敢有丝毫懈怠,而是惜取少年时,与诗书为伴,“我昔家居断往还,著书不暇窥园葵。
”虽然不能与小伙伴们一起玩闹,也没有韶光看院里的葵花神态,却齐心专心读圣贤书,与古人结交,得以追求自我精神的保全。

苏洵从前游览名山大川,四处游学,转益多师,与此同时极其保重艺术品,一向简朴生活的他为了一座木假山(形状像山的一块楠木),脱下身上的貂皮袄换。
苏轼也耳濡目染,读书写文之外,他能弹琴可下棋,虽然比不上他的文学造诣,可沉浸个中从未感到疲倦。
酷爱书法和绘画,并取得了很大的造诣。
在书法上,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代书法四大家;在绘画上,苏轼是“文湖州竹派”的主要人物,与米芾等倡文人墨戏画派,至今有《枯木竹石图》存世。

苏轼母亲程氏夫人温润善良又果决武断,常常挑选历史人事讲给孩子听。
一次读到《后汉书·范滂传》。
范滂是东汉绅士,为人刚毅刚烈秉直,学识渊博深得人们敬仰。
发生党锢之祸时,范滂不幸被牵连个中,但他始终坚持本心,不惜性命,与母亲诀别时,范滂说:“弟仲博孝敬,足以养活,滂从家父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
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
”母亲回答:“汝今得与李、杜齐名,去世亦何恨!
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一个人既想有美好的风致名声,又想有龟龄富贵,怎么可以两全呢?为了内心正义舍弃生命又有何憾?

范滂的大义凛然让十岁的苏轼无比震荡,他站起身来对母亲说“母亲,倘若我也要做一个范滂这样的人,你会赞许吗?”程夫人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怎么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

后来的新旧两党之争,苏轼的武断本心大概可从此溯源。

有智有勇,善读善用

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克意改革弊政,起用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等改造派人物,采纳他们的建议,并颁行全国,号为“庆历新政”。
而后,国子监直讲石介写了《庆历圣德颂》一诗加以颂扬。

此时,八岁的苏轼在乡校读书,这首《庆历圣德颂》引起了小少年极大的兴趣,诗中所歌颂的十一个人却非常陌生,便大胆向老师请教,老师说:“你一个小毛孩,不须要知道这些。

少年很是不服,“难道这些人是天上的神仙?若是神仙,我就不敢打听他们,但若是他们跟我一样是人,怎么就不能知道呢?”

老师一听,这八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见识,心里很是讴歌,便细致地将这十一个人的人品功业逐一地向他讲授,并强调,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四人,是那个时期的人杰。

这四个人的名字便被八岁的苏轼牢牢的记在了心里,每每读到这些人的文章诗篇,总要细细揣摩,以是,后来苏洵命他模拟欧阳修《谢宣诏赴学士院,仍谢赐对衣、金带及马表》试作一篇,他能写得那么成功。

金榜题名后,为表对欧阳修知遇之恩的诚挚谢意,苏轼向恩师呈递了《谢欧阳内翰书》,虽不敷五百字,却将宋朝立国以来的文学发展进程精要概述。
欧阳修读后赞不绝口:读轼书,不觉汗出。
快哉!
快哉!
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也。
可喜!
可喜!
并且感叹:“更三十年,无人性着我也!
”他预言,未来的文坛必将属于苏轼!

呈上《谢欧阳内翰书》之后,在父亲的带领下,苏氏兄弟一同到欧阳修府上拜见恩师。
发言之间,欧阳修问苏轼:“你那篇《刑赏虔诚之至论》中说:远古尧帝的时候,皋陶为法律官,有个人犯罪,皋陶三次提出要杀他,尧帝三次赦免他。
这个典故出自哪本书?”苏轼回答道:“在《三国志·孔融传》注中。

苏轼父子走后,欧阳修立即将《孔融传》注细细地重读了一遍,却没有这个典故,十分迷惑。
下一次见面,又问苏轼。
苏轼说:“曹操灭袁绍,将袁熙(袁绍子)仙颜的妻子赏赐给自己的儿子曹丕。
孔融对此不满,说:‘当年武王伐纣,将商纣王的宠妃妲己赏赐给了周公。
’曹操忙问此事见于哪本书上。
孔融说:‘并无所据,只不过以本日的事情来推测古代的情形,想当然罢了。
’以是,学生也因此尧帝为人的仁厚和皋陶司法的严格来推测,想当然耳。

好一句想当然耳,读书却不以书为桎梏,而能从书本之外寻得一片天地来,可谓善读书、善用书,文章怎能不独步天下?

读书有方,一念万年

书本浩瀚如海,人的精力却是十分有限。
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法加以赞助,沉浸于千经万典倒成了书呆子一个了,翰林文墨精美绝妙,有才有方才能为己所用。
苏轼读书时,碰着一本好书,必精读数遍,首先确定一个专题研读,然后换成另一个专题再研读,如是再三,将书本逐一剖解,既精又博,这便是“八面受敌”读书法。
现在的专题读书会也可从此衍生而来。

但是苏轼并不是只靠聪慧,更多的还是靠勤奋打好根基。
读书有三到已是旧调重弹,苏轼读书亦是如此,必得备好笔墨,存心缮写研读。
哪怕是有一百二十卷之多的《汉书》,苏轼也手抄三遍,当然不是按照原文机器的缮写,最初是每段事抄三字为题,第二遍则每段事抄两字为题,末了一遍则只用一字。
任取一字提问,苏轼便可以背诵数百字,一字不差。
苏轼在担当翰林学士知制诰时,起草八百多道天子的诏命,文典皆美,并且从不须要再查书本,这靠的不仅仅是惊人的影象力,更有别出心裁的读书方法。

苏轼贬谪海南之后,每天诗书为伴,著书立说,潜心深耕。
每每读书,必定读到三更时分,哪怕出去嬉戏到深夜,回来也要读一会书才可安眠。
如果说方法可使人在学业金字塔上居高临下,勤奋则是那高屋的一砖一瓦。

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保持不懈之志。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天才是若何炼成的呢?不过是小儿百姓之心能葆纯净,不过是草木之身可耐寂寞,当然,还有那不可多得的天分。

作者:清龢,一枚沉迷于古代文学的小仓鼠,子瞻的骨灰级粉丝,白水煮字疗肌,清酒烹诗醉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