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桂萍 赵序茅

鹊鸲没有出名,没能成为喜鹊那样的“鸟红”,大概是由于它没有一个好的“艺名”。
由于它常常不断发出“Zh-Zhaa”的颤音,有点像聒噪的蝉鸣……

鹊鸲是长江以南地区常见的留鸟,雄鸟外不雅观如同一只小型的喜鹊,因而有人把它称为“南方的喜鹊”。
在孟加拉国,鹊鸲可是大名鼎鼎的国鸟,可谓天下无人不识君。
它像个大明星一样,涌如今孟加拉国发行的邮票、纸币上。
10卡塔、25卡塔,尤其是2塔卡纸币上,一只鹊鸲站在枝头上,高高翘起尾巴,成为全体版面的焦点。
在孟加拉国的都城达卡城,有个地标式的广场,广场上有座雕塑:两只黑白色的大鸟相对站立,伸开翅膀,尾巴高高翘起。
这两只大鸟便是鹊鸲,这个地方叫鹊鸲广场。

鹊鸲(雄)

号称南方的喜鹊鹊鸲缘何没能成鸟红

喜鹊我们并不陌生。
在中国文化中,喜鹊是一种吉祥鸟,在诗词、字画、陶艺、剪纸、影视、戏曲等方面霸占一席之地。
“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广为人知,而“四喜图”是明清以来最受欢迎的作画主题之一。
比较之下,鹊鸲就没有那么大的名气了。

鹊鸲雄鸟和喜鹊都是范例的黑白色鸟类:头部、背部至尾部为玄色,下体前黑后白。
“鹊鸲”一名,寓意着它长相像喜鹊,歌喉如歌鸲。

有人把鹊鸲称为“四喜”,美誉为“一喜长尾如扇张,二喜风骚歌声扬,三喜姿色多娇俏,四喜临门福禄昌”,但是“四喜”的名字终极还是归于喜鹊了。
网上所能搜到的四喜图,基本上都是四只喜鹊的图画。
在南宋《百花图卷》中,鹊鸲还是花鸟画的模特,后来不知为何就不再受用了。

鹊鸲没有出名,没能成为喜鹊那样的“鸟红”,大概是由于它没有一个好的“艺名”。
由于它常常不断发出“Zh-Zhaa”的颤音,有点像聒噪的蝉鸣,于是人们把它叫做吱喳。
它常常在猪圈、牛栏、茅坑等处觅食,因此人们又给它冠上粪雀、屎坑雀、猪屎喳之名。
古人吟诗作画时,如果涌现“粪雀”二字,确实少了几分清雅。
实际上,鹊鸲吃掉蝇蛆和其他害虫,以及动物的腐尸碎屑,对防治农林害虫、净化环境起到了良好的浸染。
本日的人们更乐意把它称作“农林卫士”或“环保卫士”。

鹊鸲(雌)

鹊鸲在外不雅观上和喜鹊相似,但也有不同。
来自北方的喜鹊凭借“身高”的上风(体长45~50厘米),很快成为中国文化走台的名模,可谓高端大气上档次。
它的黑羽呈现紫色、绿蓝色、绿色等光泽,翱翔时可见双翅端部洁白,像是伸开的白玉扇骨。
而肩背的白色羽区犹如穿了一件塑身衣,呈现一个能干的V形。
尾羽内长外短,如同一条波浪边蓬蓬裙。

鹊鸲体长约21厘米,玄色背羽略带蓝色金属光泽,犹如穿了一件金丝绒蝙蝠装,次级覆羽像是松松垮垮白色大袖口。
翱翔时尾羽合拢,如同一条包臀长裙,玄色覆羽的两侧微微露出白缘。
这身装扮就像街拍的名人,说它低调奢华有内涵也不为过。

此外,两者外不雅观上的不同还有:鹊鸲的嘴巴更加尖细,尾长比例更小。
喜鹊常常把翅膀收到背后,肩背部的白羽有时仅剩一块白斑。
而鹊鸲更多的是拉耸着翅膀,白色的次级覆羽明显延伸到尾部。
喜鹊雌雄同色,而鹊鸲的雌鸟却用灰色替代雄鸟的玄色部分。

鹊鸲的行为习气和喜鹊不同。
鹊鸲更加活泼好动,常常单独或者成对活动。
无论什么时候见到它,它总是摆弄长尾,高下翘动,尾羽微张,就像在频频玩弄着一把扇子。
雄鹊鸲长于鸣唱,清晨时分,雄鸟常常在屋顶或大树上昂首翘尾鸣叫,歌声婉转多变,清脆响亮。
福建地区盛行着这样一首童谣:进鸟(鹊鸲)仔,啄坡坡,三岁孩儿学唱歌;不是爸妈教我唱,是奴腹里通通歌。
不过,善鸣的本性也为雄鸟带来了恶运,它们被捕捉和囚禁,只能在笼子里连续歌唱。

鹊鸲(亚成鸟)

我们知道,喜鹊脾气凶猛,不仅捕捉小鸟,还偷吃家禽和松鼠的幼崽,当它们成群活动时,鵟、鹰、鹫等大型猛禽都要忌它三分。
那么,鹊鸲的战斗能力又如何呢?

实在,别看鹊鸲体形那么小,却不影响它好斗的本性。
鹊鸲的领域意识很强,有时野生的鹊鸲和喂养的鹊鸲起了争执,隔着鸟笼进行战斗,引得人们连连惊叹。
鹊鸲乃至敢于驱赶鸟巢附近的松鼠等小兽。
尤其在繁殖期间,雄鸟之间常常上演格斗的大戏:先是对视,相互叫嚣,激动地上蹿下跳,然后绝不留情地扭打在一起,持续一两小时之久。
双方打得难分难解,羽毛掉落一地。
为此,广东有些地区笼养鹊鸲以供斗鸟游戏,乃至还举办“吱喳争霸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