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彩丝诗词七首赏读:绕臂永生缕,当门五色

一年一度端午节,端午节在仲夏五月,绿叶发达绿荫满天的时段,暑气渐来。
人们插艾叶,吃粽子,一种夏天暑中清凉的绿美,这个中间不能忽略的色彩,便是每每粽子会缠上五色丝线,给孩子配上五色丝网的鸭蛋,街上到处是五色的喷鼻香囊,垂悬挂卖,形成绿色中靓丽的视觉之美。

那么为什么在端午节,会用上五色的丝线呢?这犹如彩虹一样的残酷颜色,有何历史和寓意呢?

端午节实际起源非常古老,是上古,对太阳和自然崇拜的一种遗存,有加上了后来各个地方的民俗传说,综合演化而来。

端午节五色丝诗词八首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

农历的五月,是太阳运行到北回归线的时段,最古老的节气夏至,便是指的这一天文意义的节点,太阳在这个时段是一年角度最高,而天上的苍龙星宿,在五月午日,也正在天上的正南中心,所谓飞龙在天,日在中天。
这是古代敬拜的大日子,对付天子和民众,都很主要。
象征神权,皇权。

那么古代帝王最隆重的社稷仪式里,会用上五色土,在日中天的日子,用五色来表达皇天后土对太阳的崇拜和敬畏,实在是必须,而落在敬拜的主要服装,天子穿象征太阳的朱色,而天子下,则会用色彩明丽的五色,比如彩色,杂彩,以求其明艳。

端午节和夏至之间是有韶光差的,但是每每夏至已经很热,敬拜紧张在帝王层面,而和夏至附近的民间敬拜,则以五月午日为固定节日,涵盖前后。
由于五月五日是午月午日,五月的第一个午日,于是传统叫作端午,也有端五,五日,午日等各种附近名称。
强调的仍旧是太阳和时令月令的密切联系。

端午节起源屈原跳江之前,无可辩论,但是端午节由于屈原而更加故意义,这是现实。

“浴兰汤兮沐芳

华采衣兮若英。
” 屈原《九歌•云中君》

在屈原活着的时候,端午节的许多风尚就已经盛行。

在这天用兰草沐浴,穿着彩色的衣裳。
屈原在这里穿的是彩色的衣裳。

我并非断章取义,由于《 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
“这是先秦时期广泛流传的风尚,在五月,煮梅子,用兰草沐浴,是当时的风尚。

由于正是太阳炙热,在一年天空的最中间,人们用洗沐身心的办法,敬拜太阳,并且得到夏天驱除疾病保持康健的神的恩赐。
而屈原作为楚国的大夫,在端午节穿上彩色的衣裳,是来源于更古老的宫廷仪式,这个时候,实在也广泛流传在民间。
只是看普通人是否能够拥有这样一件衣裳。

但是也有可能,普通的百姓是用五色的颜料涂在衣裳上和身上。

那么五色,还有很多渊源。

一,五色,在上古是五行中的必备元素,正是代表地皮,对照天空,以是齐备的色彩有着驱除疾病鬼魅的强烈的精神和生理意义。
所往后来汉朝道术盛行,用五色的彩纸驱鬼辟邪。

二,在南方楚国越国多山水蛟龙的地方,人们涂抹五色或者用五色纹身,用以吓退森林猛兽和水中蛟龙。

三,五月仲夏,正是太阳高照,高温高湿的开始阶段,以是贵族们穿五色衣裳,而许多南方的部落也自发涂抹五色,以对付酷热夏天的灾害。

总是,五色在先秦或者更久远的时期,就已经是夏天的人们对抗自然的能干色彩,由于有着相对现实的浸染,生存和康健。

汉朝大一统,沿袭了古老的端午节,但风尚随着时期有所变革。

汉应劭《风尚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可辟邪崇,令人不温。

五色丝辟兵,不是指的能够避免战役,而是指夏天的外伤,想想也是,五月和夏天,是农业劳作最随意马虎受伤的时令,且高温随意马虎传染,身上带着现成的丝线,靓丽的色彩,可以让有着动物惊吓回避,而若是不可免的植物刺伤,可以最短韶光包扎,避免传染。

便是说至少在汉朝,五色的衣裳,五色的纹身,被五色的丝线取代,人们将五色的丝线缠绕在胳膊上,可以避开夏天的疾病。
五色丝,又称为长命缕,长命丝。

一个稳定强大的帝国,端午节这天,大家胳膊上,缠着俏丽的丝线,倒也是靓丽的风景。
这样的美好吉利,何乐不为?

何况此时正是新蚕丝收成,新的丝线布料上市之时,那俏丽的五色丝线,也有着人们丰衣足食,太平欢庆的美好吧。

屈原的故事,在汉朝实际有个缓慢流传的过程。

是先有了端午节,而后在各地民俗中增加了屈原和伍子胥的故事。
在各地的端午节,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比如楚国地带,盛行屈原投江,而在吴国地带,则是纪念伍子胥。

但是到了唐朝,屈原的故事则广为流传。
传说人们将粽子上绑着五色丝,是为了避开水中的蛟龙,让屈原的尸体顺流返乡。

不过在粽子上绑五色丝,只是人们对五色丝利用的一种。
来看看壮丽的唐朝。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盛唐 · 李隆基《端午(一作端午武成殿宴群臣)》选录

唐朝唐玄宗端午节亲自宴请大臣,但是有特殊的礼物。

端午在仲夏之间,景象清和,白天漫长。

上好的梅子已经调制到菜羹里,等着君臣一起品尝,这是暗示君主效仿先哲,利用的都是有才华的大臣辅佐帝国。

屈原的故事离现在良长远了,但是,五色丝还至今流传。

希望大家记住忠贞二字,像屈原一样为国效劳。

他说的蕴藉,到底是君王,这首诗,淡淡提了一下,他的礼物,意味深长,那是什么呢?是上好宫廷编织的五色丝带。
以唐朝的富庶国力,这丝带制作豪华精细,眩人眼目,其余还配上了给群臣的夏天的最精细的细葛衣裳。

”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

事盛蛟龙见,恩深犬马知。

馀生傥可续,终冀荅明时。
“中唐 · 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

天子赐的丝线,可不是那种一两根,是精细的五色丝绳丝带,缠在手臂上,有厚度,有光泽,有皇家富丽。

要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吟咏赞颂?

皇家犹如仙家,赏给了五色精美的长命丝,

这长命丝是用来困住水中的蛟龙,也是留住蛟龙一样的盛众人才吧。

天子的厚爱,我们效犬马之劳。

戴德戴德。

实际上很多此时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宫廷赏给大臣的五色丝,是丝线制成,上面打着精美的结,可以当作腰带,臂带,还有流苏摇荡,那是贵重富丽的丝织工艺品,好配上这些重臣的服装和地位。

”綵缕纤仍丽,凌风卷复开。

方应五日至,应自九天来。

在笥清光发,当轩暑气回。

遥知及时节,刀尺火云催。
“中唐 · 杨巨源 《端午日伏蒙内侍赐晨服 》

这首诗在诗题谈到了是早上宫廷的内臣,送给大臣夏天的衣裳,上面配着鲜艳的五色丝带。
在唐朝,细葛是夏天最好的衣裳布料,由于丝麻产量提升,细葛布产量减少,好的葛布只供应皇家,而唐玄宗相对无私,将这些优质的夏天的布料,裁作衣裳,连同五色丝送给亲近的大臣。

那丝线光彩夺目,和轻盈的衣裳,又清凉纤薄,穿上后,风吹过衣裳,飘荡着丝带,清凉美好。

大臣收到如此谅解存心的礼物,怎么不会想端午节关于屈原的意义?

天子不是昏君,臣子更要忠贞。

”绕臂双条达,红纱昼梦惊。

连吹紫云曲,不及晚妆成。
“北宋 · 王圭《端午内中帖子词 其一 夫人阁 》

宋朝太平之后,端午节比唐朝更要盛大,而五色丝的利用,也更讲究。

比如唐朝宫廷的五色丝,可以是当做腰带在用,也可能腰带和手臂上都有,但是在宋朝,五色丝的利用,则更大气残酷,是用丝带绑在两个手臂上,仿佛彩色的飘带,而且长度很长。

这首诗写的皇家嫔妃的端午装扮服装,显然那臂上的丝带是有宽度的,显得大气华美。

”绕臂永生缕,当门五色丝。

榴花看结子,叶叶在孙枝。
“南宋 · 许及之《圣寿閤端午帖子 》

这是南宋的宫廷,依旧保留动手臂上戴着五色丝带的习俗,而且门口也挂满了五色的流苏。

这些嫔妃,深宫里养着石榴花,石榴花在此时开放,照料节气之美。

也照料这些后妃存在的意义,便是替皇家绵延子嗣,多子多福。

”高门高挂艾天师,玉臂还缠五彩丝。

我只一杯昌歜酒,羲皇窗下读骚辞。
“南宋 · 李龏《端午日 》

臂上系五色丝并非皇家有,只是说皇家财力丰硕,可能丝带更加风雅华美。

民间五色丝线也是端午标配。

门口挂艾草,手臂上缠着五彩丝带,男女通用。
那丝带是绑在衣服上头的哦,不是现在女孩子细细放在手腕上。

太平年月,端午节过的祥和美好,绿荫窗下,喝着菖蒲酒,看着楚辞,手臂上丝带随着微风摇荡,岁月静好,又色彩光鲜。

不过此时端午节和屈原的故事已经合二为一了,过端午的主要一环文化传承便是思念屈原。

”碧艾喷鼻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元末明初 · 舒頔《 小重山 端午》

端午节是稠浊了多种习俗的民间大节,后世更看重这个节日的团圆,热闹,有着各种季候的饮食,乃至很多人喜好端午节那种不同的风情和风味。

比如很多人换上夏天的衣裳,特意佩戴应者节令的五色丝,看起来养目光鲜。
但是有多少人,知道或者真正在思念屈原呢?

到处是时节来了,家家艾草,户户菖蒲,都快乐地说,又一个端午佳节来了,欢畅穿新衣,系丝线,走亲探友,没有多少人特地问端午的来历吧。
尤其读书不多的年轻人,喜好五色丝更带着时尚新颖的夏日风情。
五色的丝线,五色的喷鼻香囊,俏丽的扇子,人如玉,欢情长。

倒是他,知道得多,反而惆怅。

他自己读着离骚,看着轻快的众人,倍感忧伤。

是,这是元朝末年,异族的统治,屈原的故事不被也不敢提倡,那么多的人过着端午,知其然不知道其以是然,怎么不不悲怆。

但是这便是生活啊。
有了端午,持续过端午,也就有了再次发掘内核的可能。

我相信着民间朴素的延续,文化的根脉永不断绝。

又是一年端午节,你买过彩色的长丝和喷鼻香囊吗?

请记住,五色丝代表了传统文化对夏天太阳的赞颂,五色丝代表了对屈原的思念。

系上彩丝,延续文化和文明。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