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曾祖时搬家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杜甫是古代最伟大的墨客,被称为 “诗圣”。其诗因能全面反响当时的政治、军事、社会情形,故世称“诗史”,后人以之与李白并称“李杜”。今有《杜工部集》二十卷、《补遗》一卷行世,《全唐诗》编其诗十九卷。
01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薄暮。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注释】
岱宗:泰山。
齐鲁:泛指山东一带。
造化:大自然。
钟:聚拢。
决眦(zì):睁大眼睛。
会当:终将。
凌:登上。
【赏析】
全诗紧扣一个“望"字,从墨客的角度远眺、近看泰山的雄浑景象,既有宏不雅观概括,又有细节描述,末了都落笔于墨客的主不雅观生理活动。一、二句自问自答,从了望角度描述了初见泰山时的环境;三至六句,从不同角度反复描述了仰望泰山时所见的雄伟、壮美和磅礴的景象,侧面陪衬了其高大和活气盎然的特点;末了两句将群山与泰山相对照,进一步刻画出泰山的高大、雄伟,并表达了自己登临绝顶的年夜志和壮志,表现出一种高瞻远瞩的雄伟气概。
河南省巩义市杜甫馆杜甫雕像
02
《赠卫八处士》
【唐】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翦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嫡隔山峰,世事两茫茫。
【译文】
世间上的石友真难得相见,好比此起彼落的参星与商星这两个星宿。
今晚是什么日子如此幸运,竟然能与你挑灯共叙衷情?
青春壮年实在是没有几时,不以为你我各已鬓发苍苍。
打听故友大半都已逝去了,听到你惊呼胸中热流回荡。
真没想到阔别二十年之后,能有机会再次来登门拜访。
当年离别时你还没有成亲,今日见到你儿女已经成行。
他们和顺地敬仰父亲石友,激情亲切地问我来自哪个地方?
三两句问答话还没有说完,你便叫他们张罗家常酒筵。
雨夜割来的春韭嫩嫩长长,刚烧好黄梁掺米饭喷喷喷鼻香。
你说难得有这个机会见面,一举杯就接连地喝了十杯。
十几杯酒我也难得一醉呵,感激你对故友的情深意长。
明朝你我又要被山峰阻隔,人情世事竟然都如此渺茫!
【注释】
此诗作于杜甫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时。正逢战乱,偶遇老友,感慨万分。
卫八处士:姓卫,行八,名不详。处士,隐士。
参(shēn)与商:参星与商星。参星位于西方,商星位于东方,一星升起,一星落下,永不相见。
苍:灰白色。
访旧:讯问老朋友的。
半为鬼:大多数人已去世去。
热中肠:内心激动。
怡然:喜悦。
父执:父亲的好友。
未及已:还没有说完。
间(jiàn):掺和。
南国寺杜甫雕像
【赏析】
开头四句说:人生动辄如参、商二星,此出彼没,不得相见;今夕又是何夕,咱们一同在这灯烛光下叙谈。这几句从离去说到聚首,亦悲亦喜,悲喜交集,把强烈的人生感慨带入了诗篇。墨客与卫八相逢时,安史之乱已延续了三年多,虽然两京已经收复,但叛军仍很专横獗,场合排场动荡不安。墨客的慨叹,正暗隐着对这个乱离时期的感想熏染。
久别相逢,彼此容颜的变革,自然最随意马虎引起把稳。别离时两人都还年轻,而此时俱已鬓发斑白了。“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两句,由“能几时”引出,对付世事、人生的迅速变革,表现出一片惋惜、惊悸的心情。接着相互讯问亲朋故旧的着落,竟有一半已不在人间了,彼此都不禁失落声惊呼,心里火辣辣地难熬痛苦。按说杜甫这一年才四十八岁,亲故已经去世亡半数很不正常。
如果说开头的“人生不相见”已经模糊透露了一点时期气氛,那么这种亲故半数去世亡,则更强烈地暗示着一场大的兵戈乱离。“焉知”二句承接上文"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墨客故意用反问句式,含故意想不到彼此竟能活到本日的心情。个中既不无幸存的欣慰,又带着深深的痛伤。
前十句紧张是抒怀。接下去,则转为叙事,而无处不关人间感慨。随着二十年纪月的过去,此番重来,面前涌现了儿女成行的景象。这里面当然有倏忽之间迟暮已至的喟叹。“怡然”以下四句,写出卫八的儿女彬彬有礼、亲切可爱的情态。墨客款款写来,毫端始终流露出一种朴拙动听的情意。这里“问我来何方”一句后,本可以写些路途颠簸的情景,然而墨客只用“问答乃未已”一笔轻轻带过,可见其裁剪精髓精辟之妙。
杜甫雕像
接着又写处士的激情亲切接待:菜是冒着夜雨剪来的春韭,饭是新煮的掺有黄米的喷鼻香喷喷的二米饭。是日然是随其所有而具办的家常饭菜,表示出老朋友间不拘形迹的淳厚交情。“主称'以下四句,叙主客畅饮的环境。故人相逢叙旧,不是细斟慢酌,而是持续就进了十大杯酒,这是主民气坎不平静的表现。主人尚且如此,杜甫心情的激动,当然更不待言。“感子故意长”,概括地点出了今昔感想熏染,总束上文。这样,对“今夕”的眷恋,自然要引起对嫡离去的慨叹。末二句回应开头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暗示着嫡之别,悲于昔日之别:昔日之别,今幸复会;嫡之别,后会何年?低回深婉,耐人玩味。
墨客是在动乱的年代、动荡的旅途中,寻访故人的;是在长别二十年,经历了沧桑巨变的情形下与老朋友见面的,这就使短暂的一夕相会,特殊不屈常。于是,那面前灯光所照,就成了乱离环境中幸存的美好的一角,那一夜光阴,就成了烽火浊世中带着和安全静气氛的仅有的一瞬;而荡漾于个中的人情之美,相对付纷纭扰扰的杀伐争夺,更显出光彩。“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被战乱推得迢遥的、恍如隔世的和平生活,彷佛一下子又来到面前。可以想象,那烛光融融、散发着黄粱与春韭喷鼻香味、与故人相伴叙旧的一夜,对付饱经离乱的墨客,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惜啊。墨客对这一夕情事的描写,正是流露出对生活美和人情美的器重,它使读者感到结束这种战乱,是多么符合人们的感情与欲望。
这首诗夷易真切,层次井然。墨客只是随其所感,顺手写来,便有一种浓厚的气氛。它与杜甫以沉郁抑扬为显著特色的大多数古体诗有别,而更近于淳厚的汉魏古诗和陶渊明的创作;但它的感情内涵毕竟比汉魏古诗丰富繁芜,有杜诗所独具的感情波澜,如层漪迭浪,展开于作品内部,是一种内在的沉郁抑扬。
长沙 杜甫江阁
03
《佳人》
【唐】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屠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译文】
有一个美艳绝代的佳人,隐居在僻静的深山野谷。
她说:“我是良家的女子,零落流落才与草木寄托。
想当年长安丧乱的时候,兄弟遭到了残酷的屠戮。
官高显赫又有什么用呢,不得收养我这嫡亲骨肉。
世情本来便是厌恶衰落,万事象随风抖动的烛炬。
没想到夫婿是个轻薄儿,又娶了美颜如玉的新妇。
合欢花朝舒昏合有时节,鸳鸯鸟雌雄交颈不独宿。
朝朝暮暮只与新人谐谑,那管我这个旧人悲哭?!
”
在山的泉水清澈又透明,出山的泉水就要浑浊浊。
变卖首饰的侍女刚回来,牵拉萝藤修补着破茅屋。
摘来野花不爱插头打扮,采来的柏子满满一大掬。
景象寒冷美人衣衫软弱,夕阳下她倚着长长青竹。
【注释】
绝代:冠绝当代,全球无双。
收骨肉:指收葬兄弟的尸骨。
转烛:烛光随风而迁徙改变,飘摇不定。比喻世事多变无常。
合昏:夜合花,又称合欢树,其叶朝开夜合,故名。常用它喻夫妻恩爱。
“在山”二句:以山中清洁的泉水自喻其高洁之情操。
成都杜甫草堂园林风光
【赏析】
全诗分三段,每段八句。第一段写佳人家庭的不幸遭遇。第二段,佳人倾诉被丈夫抛弃的大不幸。第三段,赞颂佳人虽遭不幸,尚能洁身自持的高尚情操。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开头两句点题,上句写其貌之美,下句写其品之高。又以幽居的环境,衬出佳人的孤寂,点出佳人命运之悲,处境之苦,隐含着墨客“同是天涯沉沦腐化人”的慨叹。以上四句是是第三人称的描状,笔调蕴藉蕴藉。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屠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从此处以下转为第一人称的倾诉,语气率直畅快。当年安史之乱,长安沦陷,兄弟们惨遭屠戮。官位高也没有什么用,他们去世后连尸骨都得不到收殓。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官高”呼应上文的“良家子”强调绝代住陷长安。“官高”呼应上文的“良家子”,强调绝代佳人出自朱紫之家。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这四句托物兴感,刻画情面冷暖,人情冷暖。宋代的刘辰翁评论说:“闲言余语,无不可感。”“转烛”,以风中的烛光,飘摇不定,比喻世事转变、光景流逝的迅速。
四川成都杜甫草堂杜甫雕塑建筑风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墨客以形象的比喻,写负心人的无义绝情,被抛弃的人伤心痛楚。在佳人倾诉个人不幸、慨叹世情冷漠的言辞中,充斥着悲愤不平的感情。一“新”一“旧”、一"笑”一“哭”,强烈对照,被摈弃女子声泪俱下的痛楚之状,如在目前。夜合花朝开夜合,以是说“知时”。鸳鸯则多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这几句似悲似诉,佳人自言自誓,有自持年夜方、修洁端丽之意。同时,可见佳人居家环境的简陋清幽,生活的清贫困窘。浦起龙评论说:“这二句,可谓贞士之心,化人之舌,建安而下无此语也。"它出自《诗经·小雅·四月》:“相彼泉水,载清载浊。”但在这首诗中,有多种阐明,都有一定的道理。或以新人旧人为清浊,或以前华后憔为清浊,或以在家弃外为清浊,或以守贞为清、改节为浊。还有人认为:佳人以泉水自喻,以山喻夫婿之家,意思是妇人为夫所爱,众人便认为她是清的;为夫所弃,众人便认为她是浊的。另一种阐明是佳人怨其夫之辞。人处空谷幽寂之地,就像泉水在山,没有什么能影响其清澈。佳人的丈夫出山,随物流荡,于是就成了山下的浊泉。而她则宁肯受饥寒,也不愿再嫁,成为那浊泉。
这就像晋代孙绰《三日兰亭诗序》所说的那样:“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谈!非以停之则清,混之则浊邪?情因所习而迁移,物触所遇而兴感。”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末端几句以写景作结,刻画出佳人的孤高和绝世而立,画外故意,象外有情。在体态美中,透露着意态美。这种美,不但是一种女性美,也是古代士大夫追求的一种空想美。诗句暗示读者,这位时乖命蹇的女子,就像那经寒不凋的翠柏、挺立劲节的绿竹,有着高洁的情操。诗的末了两句,为后人激赏,妙在对美人边幅不着一字形容,仅凭“翠袖”、“修竹”这一对光荣清新而寓有兴寄的意象,与天寒日暮的山中环境相领悟,便真切地刻画出佳人不胜清寒、孤寂无依的幽姿高致。
杜甫像,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04
《梦李白二首·其一》
【唐】杜甫
去世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皎龙得。
【译文】
为去世别每每使人泣不成声, 而生离却常令人更加伤悲。
江南山泽是瘴疬盛行之处, 被贬谪的人为何毫无?
老朋友你忽然来到我梦里, 由于你知道我常把你影象。
你如今陷入囹圄不由自主,哪有羽翼飞来这北国之地?
梦中的你恐不会是幽灵吧, 路途迢遥生与去世实难估计。
灵魂飘来是从西南青枫林, 灵魂返回是由关山的黑地。
明月落下清辉洒满了屋梁, 迷离中见到你的颜容干瘪。
水深浪阔旅途请多加小心, 不要失落足落入蛟龙的嘴里。
【注释】
此二首诗作于乾元二年(759)杜甫流寓秦州时。此时杜甫不知李白已赦还,忧念成梦,成此二诗。
恻恻:伤心痛楚的样子。
瘴疠:瘴气瘟疫。
逐客:被流放的人,此处指李白。
明:知晓。
关塞:指杜甫所在的秦陇地
杜甫雕像
【赏析】
“去世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诗要写梦,先言别;未言别,先说去世,以去世别衬托生别,极写李白流放绝域、久无音讯在墨客心中造成的苦痛。
开头便如阴风骤起,吹来一片弥漫全诗的悲怆气氛。“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不说梦见故人,而说故人入梦;而故人以是入梦,又是有感于墨客的长久思念,写出李白幻影在梦中倏忽而现的情景,也表现了墨客乍见故人的喜悦和欣慰。
但这欣喜只不过一霎时,转念之间便觉不对了:“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你既累系于江南瘴疠之乡,怎么就能插翅飞出罗网,千里迢迢来到我身边呢?遐想世间关于李白着落的各类不祥的传闻,墨客不禁暗暗思忖:莫非他真的去世了?面前的他是生魂还是去世魂?路远难测啊!乍见而喜,转念而疑,继而生出深深的忧虑和恐怖,墨客对自己梦幻生理的刻画,是十分细腻逼真的。
“魂来枫林青,魂干系塞黑。"梦归魂去,墨客依然斟酌不已:故人魂魄,星夜从江南而来,又星夜自秦州而相,来时要飞越南方青郁郁的千里枫林,归去要渡过秦陇黑沉沉的万丈关塞,多么迢遥,多么艰辛,而且是孤零零的一个。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在满屋明晃晃的月光里面,墨客忽又以为李白那干瘪的容颜依稀尚在,凝神细辨,才知是一种朦胧的错觉。想到故人魂魄一起归去,夜又深,路又远,江湖之间,风涛险恶,墨客内心祝告着、打发着:“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这惶恐可怖的景象,恰好是李白险恶外培的象征,这惴惴不安的祈祷,休现是李白险恶处境的象征,这惴惴不安的祈祷,表示着墨客对故人命运的殷忧。
这里,用了两处有关屈原的典故。“魂来枫林青”,出自《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旧说系宋玉为招屈原之魂而作。“蛟龙”一语见于梁吴均《续齐谐记》:东汉初年,有人在长沙见到一个自称屈原的人,听他说:“吾尝见祭甚盛,然为蛟龙所苦。”通过用典将李白与屈原联系起来,不但突出了李白命运的悲剧色彩,而且表示着杜甫对李白的称许和崇敬。
杜甫射骑雕像
05
《梦李白二首·其二》
【唐】杜甫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侷匆匆,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落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干瘪。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译文】
天上浮云日日飘来飘去,远游的故人却久去不归。
夜晚我屡屡梦中见到你,可知你对我的深情厚意。
分别时你总是行色匆匆,总说能来相见多么不易。
江湖上航行多险风恶浪,担心你的船被掀翻沉没。
出门时搔着满头的白发,仇恨辜负自己平生之志。
高车丽服显贵塞满京城,才华盖世你却容颜干瘪。
谁能说天理公道无欺人,迟暮之年却无辜受牵累。
纵然有流芳千秋的隽誉,难以补偿遭受的冷落悲戚。
【注释】
游子:指李白。
情亲:情意亲厚。
告归:告辞。
苦道:反复诚恳地诉说。
楫:原指划船的用具,此指船。
冠盖:冠冕与车盖,在此指王侯将相。
斯人:此人,指李白。干瘪:困苦萎靡的样子。
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墨客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位于四川省成都邑青羊区青华路37号。
【赏析】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见浮云而念游子,是诗家比兴常例。天上浮云终日飘去飘来,天涯故人却久望不至,所幸李白一往情深,魂魄频频前来探访,使墨客得以聊释愁怀。“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与上篇“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相互照料,表示着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的情意。实在,我见君意也好,君明我忆也好,都是墨客推己及人,抒写自己对故人的一片衷情。
“告归”以下六句选取梦中魂返前的少焉,描述李白的幻影:每当分离的时候,李白总是仓皇不安地苦苦诉说:“来一趟好不容易啊,江湖上风波迭起,我真怕会沉船呢!”看他走出门去用手搔着头上白发的背影,分明是在为自己壮志不遂而怅恨。“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写神态;“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落坠”是独白;“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通过动作、外面揭示生理。寥寥三十字,从各个侧面刻画李白形象,其形可见,其声可闻,其情可感,枯槁惨淡之状,如在目前。
“江湖”二句,意同上篇“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双关着李白魂魄来去的艰险和他现实处境的恶劣;“出门”二句则抒发了墨客“惺惺惜惺惺”的感慨。
梦中李白的幻影,给墨客的触动太强太深了,每次醒来,总是愈思愈愤懑,愈想愈不平,终于发为如下的浩叹:“冠盖满京华,斯人独干瘪!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高冠华盖的权贵充斥长安,唯独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献身无路,困顿不堪,附近晚年更被囚系流放,连自由也失落掉了,还有什么“法网恢恢”之可言!生前遭遇如此,纵使身后名垂万古,人已寂寞无知,夫复何用!“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在这沉重的太息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包含着墨客自己的无限苦处。
《梦李白二首》,上篇以“去世别”发轫,下篇以“身后”作结,形成一个首尾完全的构造;两篇之间,又处处关联呼应,“逐客无”与“游子久不至”,“明我长相忆”与“情亲见君意”,“君今在罗网”与“孰云网恢恢”,“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与“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落坠”等等,都是维系其间的纽带。但两首诗的内容和意境却颇不相同:从写“梦”来说,上篇初梦,下篇频梦;上篇写疑幻疑真的生理,下篇写清晰真切的形象。从李白来说,上篇写对他当前处境的关注,下篇写对他平生遭际的同情;上篇的忧惧之情专为李白而发,下篇的不平之气兼含着墨客自身的感慨。总之,两首记梦诗是分工而又互助,干系而不雷同,全为至诚至真之笔墨。
#头条创作寻衅赛# #古诗词# #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