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于鸿毛”这里我不必赘言,“重于泰山”该当说有两种人去世后会重于泰山,一种是直接为民、为国赴难;另一种是为民、为国赴难后,又以诗词的形式留下他们的空想、抱负和情怀,以示勉励或警示后人。

本日就与大家一起分享,最悲壮的三首绝命诗,句句悲惨,却首首豪迈,至今被众人传唱不衰。

三、文天祥《过单独洋》

文天祥,生卒于1236-1283年,字履善,号文山,浮休道人。
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

最悲壮的三首绝命诗句句凄凉却首首豪迈至今被世人传唱不衰

公元1278年,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的一次激战中,文天祥兵败被俘,次年过单独洋,被押至崖山。
而南宋守将张世杰、陆秀夫仍在恪守崖山,使得元军久攻不下。
无奈,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崖山守将,为了明志,文天祥挥笔写下这首悲壮的千古名篇《过单独洋》。

诗曰:

辛劳遭逢起一经,兵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出生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单独洋里叹单独。
人生自古谁无去世?留取赤心照汗青。

这是一首传唱千古的述志诗,既叹国运又叹自身,饱含沉痛凄凉、艰危困厄。

墨客回忆年少时从科举到入仕,是何等的艰辛,本想盛世平和,为民干事,谁知外敌南侵,而今已过四年,此时的国家犹如狂风中的柳絮,危在夙夜迟早。
而自己坎坷的生平,恰如雨中的浮萍,无依无根,四处飘零,但是救国图强、抵御外辱的行动依在。

想想过去,最让我惶恐的惨败是惶恐滩一战,如今,可叹我伶仃洋里身陷元虏孤苦无依,人固有一去世,这是自然循环,倘若不是自然,而是为国效忠,那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全诗格调沉郁悲壮,又年夜方冲动大方。
正如末了一句“人生自古谁无去世?留取赤心照汗青”,以浩然正气之语调,为国家安宁愿年夜方赴去世的民族气节。
也奠定此诗,确实是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这首诗是文天祥的绝笔,他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终极在柴市从容就义。

二、陆游《示儿》

陆游,南宋著名墨客,字务不雅观,号放翁。
浙江绍兴人,

他的生平都致力于卫国抗金的斗争中,希望有一天能挥师北上,收复中原。
虽然屡屡受挫,未能如愿,但是这种初衷一贯未改。

公元1210年,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看着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还未收复中原,这令陆游十分悲痛,于是在病笃之际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示儿》,既是遗嘱,也是号召,更是一种收复失落地的期盼。

诗曰:

去世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传达了陆游生平的遗恨,以及收复中原的武断信念。

原来知道人去世之后,实在就什么也没有了,唯一感到悲哀的便是未能看到国家的统一。

有朝一日,大宋的铁骑横扫漠北,收复中原时,在家祭的那一刻,不要忘了见告我。

全诗措辞没有丝毫雕琢,直抒胸臆,显得诗更美、更动听。
虽有凄凉身分,却也斗志冲动大方。
从而自然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一、谭嗣同《狱中题壁》

谭嗣同,生卒于1865-1898年,字复活,号壮飞,湖南浏阳人,近代政治家、思想家。

公元1898年,正是中国农历的戊戌年,也是环球工业化大发展期间,由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幅员辽阔的中原大地,遭遇了列强的觊觎和瓜分。

清政府为了图强,光绪天子实施变法,谭嗣同奉诏进京,参与新政。
由于新政触及了守旧派的利益,在这年的玄月,慈禧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大批维新党人被捕被杀,个中就有谭嗣同,

入狱后的他依旧初心不改,舍身殉难,临刑前写下了这首浩然名篇《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去世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首诗首联两句利用“张俭”、“杜根”的典故,解释守旧派的阴恶狠毒;尾联两句抒发墨客大义凛然,舍身殉难的年夜志壮志。

并希望已出逃的康有为、梁启超在亡命的途中,能像张俭一样受到支持变法人们的保护。
更希望有同样政管理念的人,能如杜根一样忍去世待机,完成维新变法之大业。
那时,我会仰天算夜笑,年夜方赴去世,由于我们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概。

全诗既是对维新派出逃领袖的褒扬与祝福,也是对守旧势力的唾弃与讨厌,同时也表明墨客愿为空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

结语

这三首诗,读来句句悲惨,却又首首豪迈,他们所留下的这些诗,是绝命诗,也是临终遗言,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脊梁,它会融入我们的基因,融入我们的血液,融入中原子孙的千秋万代。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 奉告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