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有一栽种物,却四季常青,挺立如初,那便是——竹子。竹子由于这种特性,受到文人墨客和普通百姓的普遍喜好。它不仅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还与梅、兰、菊合称为“四君子”。
由于喜好,人们授予了竹子各类名贵的品质。竹子中空,被夸奖为客气和谦善;竹子不惧寒冷、生命力顽强,被夸奖为保持不懈;竹子生而有节,被夸奖为正派、有气节。
竹子,已经化为人们骨子里的一种精神力量,成为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崇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2、
由于对竹子的喜好,历代文人墨客留下过很多吟咏竹子的诗词美篇。本日从中选择几首,分享给大家,一起去诗词中体会一下竹子的谦善与坚韧。
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子能够顽强地成长于青山之上,原来是由于已经把根深深地扎在分裂的岩石之中。无论来自四面八方的狂风吹得多么剧烈,竹子依然岿然不动,保持不懈。
这首咏竹诗,墨客郑板桥以竹的品质来自比。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墨客都决心如竹子一样,不为所动,不为所染,坚持自己的品质,分歧流合污。
咏竹
唐·白居易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纭雪里看。
挺立的竹子,既不须要把它做成音色宛如凤鸣的萧,也不须要把它做成钓鱼竿。且等到寒冬降临,花花草草全部凋零,只有竹子依然傲立雪中,不改青翠。这时候,竹子名贵的品质便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了。
这既是一首咏竹诗,也是一首借竹言志的诗。墨客既赞颂了竹子经冬不败的名贵品质,也以这种品质来自比。
暮春归故山草堂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暮春时节,山谷口处草木凋零,黄莺的叫声也变得稀稀落落。望春花早已开过,只有几片杏花缓缓飘落。在这个百花凋落的时节,才发觉窗前的翠竹是如此引人怜爱。它依旧像从前一样青翠挺立,等待着我归来。
这首诗的作者有争议,有的说是钱起,有的说是刘长卿。
於潜僧绿筠轩
北宋·苏轼
宁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宁肯饭菜里面没有肉,也不能让居住的地方没有竹子。不吃肉会让人清瘦,没有竹子却会让人俗气。人瘦了可以胖回来,但是俗气是无药可救的。旁人听了这番辞吐,只是模棱两可地应和一下。但是,这个天下上哪有既想要种竹博得清雅的名号,又想要对着竹子大快朵颐世俗之味的美事呢?
诗中的“扬州鹤”引用了一个典故,比喻既想要出世求道羽化,又想要入世求财的生理。
墨客借竹子和典故,讽刺了既想要清雅出尘,又不肯放来世俗的声名财富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