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一首七绝《江南春》,是唐代大墨客杜牧的抒怀诗代表作。此诗既有清新明快之调,又有沉郁抑扬之风,可谓身兼李、杜诗风之长。
全诗不揭橥议论,作者只因此图画妙笔,自然点染出一幅江南春日图景,通过前后景物的反差,引发读者思考与回味。由于行文俊逸疏朗,表达虚实相生、凝练自然,历来为人称道。
一、《江南春》赏析杜牧这首《江南春》,先从江南一带的自然景物写起,以“千里”开始,简要地概括出了春天江南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五彩缤纷、鸟语花香的自然风景。
同时,第一句中不只写出了江南“千里”盛景,还通过声音描写——“莺啼”,颜色描写——“绿映绿”,把南方经济文化中央的繁盛衬托得有条有理,给人以欣欣向荣,热闹明快的印象。
诗中第二句从自然风光的描写,转向了人文风光的描写。在锦绣江南里,这里的人们与水为邻,以山为伴,过着洒脱快乐的日子。
《论语》中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有大聪慧的人就像是江南九曲十八弯的流水一样,懂得依据河道的形状,去改变自己,让自己适应环境。
仁义的人,则像是山峦一样端庄、沉着,纵然千百年来经历过无数的狂风骤雨,依旧岿然不动。
这里是说江南的士人们曾经饱经忧患,已司理解了生活的真谛。以是在这个地方,开得最多的便是酒肆。这表示当时的人们很懂得珍惜生活,享受生活。
写到这里,杜牧笔锋一转,溘然提到了南朝期间,朝廷大兴土木建造了四百多座寺庙。这里的“四百八十”是一个虚数,意思便是指修得很多。
南朝期间,佛教在中土十分兴盛。由于南朝的统治者信佛,于是不惜劳民伤财大建寺院,将社会经济和文化正常的秩序,全部打乱了。终极的结果,便是这些朝代都走向了灭亡。
这些朝代灭亡之后,他们劳民伤财建筑出来的那些寺院建筑群,依然被完全地保存了二百多年。
当杜牧看到这些寺院建筑的时候,它们正藏身在烟雨迷离的江南深处。面前的统统,让贰心中五味杂陈。
二、诗中存在的争议这首诗在问世六百多年之后,曾经在明代文坛中,引发了一点小小的争议。质疑它的人,乃是“明代第一词人”——《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作者杨慎。
杨慎曾经在自己的《升庵诗话》中指出,杜牧的“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因此,杨慎认为“千里莺啼”,该当改作“十里莺啼”。
于是,就这样在后世文人的圈子里,带出了一波“口水”。后世的学者皆知道,“千里”之说,不过是“夸年夜”运笔,仍是艺术创作的须要。既然改成“十里莺啼”,旁人也不可能听见。
因此有网友嘲笑杨慎的批评切实其实毫无道理,实乃一代“杠精”鼻祖。那么大才子杨慎,何以会在这件事情上“脑筋转不弯”呢?这是我们本日要磋商的话题之一。
除此之外,杜牧的《江南春》,还存在第二个问题。那便是杜牧在诗中提到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导致第一联和第二联的感情走向相异。那么,他这样做的真实意图,到底在哪里?
下面,我们先说一下杨慎为什么以为“千里”欠妥。杨慎乃是与徐渭、解缙齐名的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同时也是公认的明代填词造诣最高的人。
因此对付文学创作中的“夸年夜”,或者“以虚写实”的手腕,杨慎不可能不知道。那么他为什么会在自己的《升庵笔话》里面,质疑杜牧的“千里莺啼”欠妥当呢?
我认为某有名论坛上有一位网友说得很对,由于宋、明期间的文人,常常摘抄唐朝诗文进行注释,以是我们如今看到的很多唐诗,实在是被宋明文人修正过的。
这里只说一个大略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比如李白的绝句《静夜思》,由于经由宋明两代文人的加工,以是传世的就有7个版本之多。
再加上杜牧这首诗中的“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实在改成“十里莺啼绿映红”,意境相差实在并不太远。
以是我们可以合理地得出一个推论:杨慎在写《升庵诗话》的时候,有可能看过一个《江南春》的版本,上面写的便是“十里莺啼”。并且他认为,这个版本才是杜牧的真迹。
好了,说完了杨慎质疑“千里莺啼绿映红”的话题,下面我们再来说一下“南朝四百八十寺”的问题的
杜牧在诗的第一、二句中,写出了江南的一派繁华盛景,那么他在第三、四句中的话题,为什么要转到二百多年前的寺院建筑群呢?
同时,杜牧为什么还要故意让这二百多年前的寺院建筑群,置身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让人陡增几分伤感呢?
原来,这是由于杜牧所处那个时期确当权者,也和南朝的天子们一样迷信佛教,干了很多劳民伤财的事情。
杜牧的前辈人物韩愈贵为宰相,由于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结果就被唐宪宗贬到了蛮荒之地。
后来,到了唐武宗“会昌”期间,唐武宗终于认识到了佛教的兴盛,会严重毁坏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于是唐武宗就下诏“毁寺4600余所,还俗僧尼26万人”。
按照这个数据推断,当时能砸的寺庙建筑,估计都被砸掉了。但是杜牧写《江南春》时还能见到“四百八十寺”,可见这首诗的创作韶光,是在“会昌灭佛”之前。
唐武宗之以是会采纳如此极度的手段“灭佛”,就解释一味崇佛,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对唐王朝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杜牧外号“小杜甫”,向来关心国家政治,忧国忧民。以是他在写风景抒怀诗时,总会不自觉地把这种对国事民生的关怀,写进自己的诗里。
在《江南春》的第一、二句里,我们看到的江南,是一个自由的天国。这里经济繁荣,风景迷人。人们品性仁厚而富有聪慧,以是到处都开着酒肆,人们却不会迷失落个中。
然而,封建统治者想要追求永生不老,于是崇佛、信佛 ,劳民伤财大搞迷信活动,非要把公民往愚氓的道路上去勾引,拿国家的命运来开玩笑。
唐王朝统治者的心思,不便是二百多年前南朝“崇佛”活动的“流毒”吗?那“四百八十寺”就像是四百八十座山一样大的阴影,依旧盘踞在江南奇丽风景的背后,笼罩在一片烟雨迷茫之中。
结语杜牧在自己少年时期,就凭借一篇《阿房宫赋》天下有名。忧国忧民,也是他诗歌上的一个主要特色。
以是,即便《江南春》是一首描写江南春景的抒怀诗歌,但是杜牧在末了也一定要费尽心机地勾起大家对国家与个人出息命运的遐想。
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看到前面的风景好,我们自然就该要遐想到,要怎么样才能让这样好的风景,一贯这样好下去。
于是我们就要从思维的角度,带出它暗中隐蔽的不好的那一壁。末了把它写出来,引起大家的当心和重视。
利用正、反两面的思维进行创作,不只是写诗的必备技巧,实在也是创作统统文章通用的一个诀窍。这一点,值得如今的创作者们借鉴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