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罗隐的《自遣》,“目前有酒目前醉,嫡愁来嫡愁”,原是他在多次落第后写的一首牢骚诗,却安慰了众人一千多年。
还有黄巢的“冲天喷鼻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同样是在落榜后所写,读来令人热血沸腾。
本日要讲的这首诗是孟浩然落第后所写,入选《唐诗三百首》。
《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鄙人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迈,青阳逼岁除。
永赍恨不寐,松月夜窗虚。
提到这首诗,很多人都会想到四个字“转喉触讳”。
什么是“转喉触讳”?大意便是由于一首诗或者一篇文章,触犯了统治者的忌讳,就像柳永由于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惹怒宋仁宗,命他“且去填词”。
孟浩然也由于这首诗中的“鄙人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令唐玄宗不悦,“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关于孟浩然是如何见到唐玄宗,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是他去拜访王维时,正巧遇上唐玄宗劳驾。
有人说李白向唐玄宗引荐了孟浩然,还有人引荐者是曾任宰相的张说。
但不管孟浩然到底是因何人得以面见唐玄宗,终极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他因这首诗得罪了唐玄宗,不得不离开了长安。
当然撇去这一突发事宜来讲,孟浩然这首诗还是写得很有水平的,不然也不会成为千古名作,入选《唐诗三百首》。
诗歌首联便点题,看似平平淡淡的阐述,却让人感想熏染到了墨客那沉着的表面下,暗藏着的无奈和心伤。
很故意思的是这里提到了三个地方,北阕、南山、敝庐。
“北阕”是指皇宫北面的门楼,汉朝时谒见和奏事都在此处,后来多用此指代朝廷。
而“南山”有两种说法,一种指终南山,一种指襄阳的岘山。
终南山自古便是隐者的天国,而岘山位于孟浩然的家乡,他曾多次与朋侪登山望远。
以是这两种说法都阐明得通,都象征着隐居。
至于“敝庐”,既是一种自谦的说法,也与高大辉煌的北阕形成光鲜的比拟。
出仕和隐居,北阕和敝庐,在这双重比拟中,墨客的抵牾之情一览无余。
颔联两句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墨客落第后的心情。
墨客表面说自己“鄙人”又“多病”,但细细揣摩,就会创造这实在是反语。
墨客真正的意思是说自己满腹才华,无人引荐,不被赏识。
有哀怨,有自怜,乃至还暗含哀求,可以说墨客当时心情是相称繁芜。
再来看颈联,“白发催年迈,青阳逼岁除”,这两句通过岁月的流逝,进一步加深了墨客内心的痛楚之情。
当时墨客已将近四十岁,原来他是满怀希望来到长安,渴望一展抱负,末了却名落孙山,心中的失落落惆怅可想而知。
“催”和“逼”将他此时的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
尾联“永赍恨不寐,松月夜窗虚”,这两句是刻画墨客内心天下的点睛之笔,也是全诗情绪的结穴之处。
这里的“虚”字既是写景也是抒怀,一笔两用,既描述了一幅迷蒙空寂的月夜图,又将墨客惆怅、失落落的之情退推向了高潮。
虽然孟浩然由于这首诗而断送了出路,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首诗写得相称奥妙。
尤其是末了以景结情,创造了一种言已尽意未绝的艺术效果。
明朝文人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评价这首诗“此作字字真脾气,当是浩然极得手之作”。
不知你们认为这首诗写得如何?欢迎一起来谈论。
-END-
作者:解忧诗词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