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和
爱国
《送人赴安西》
唐 | 岑参
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墨客对朋侪英姿勃发、舍身报国、不计名利的行为极为讴歌,又进一步饶有兴趣地设想朋侪防守边陲一定会产生思乡之念,末了祈盼早日荡平虏寇,还边疆以安宁。全诗充满爱国主义豪情。
《夜泊水村落》
宋 | 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
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
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去世,
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
卧闻新雁落寒汀。
赏析
墨客感叹双鬓斑白、不能再青为的是报国之志未酬。因而其悲哀就含有深广的内容,具有崇高壮烈的色彩。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节选)
清 | 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
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死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赏析
颔联若用当代措辞表达,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去世,我也要去做;哪能由于害怕灾害而躲避呢。”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毅刚烈不阿的高尚风致和忠实无私的爱国情操。
正派
《正气歌》(节选)
宋 | 文天祥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赏析
墨客歌颂天地之间的堂堂正气,情绪朴拙年夜方,使人动容。
《石灰吟》
明 |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点火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明净在人间。
赏析
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若何严厉的磨练,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至于末了一句“要留明净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怀怀,立志要做纯洁明净的人。
《竹石》
清 |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毅刚烈不阿、正派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勤学
《符读书城南》(节选)
唐 | 韩愈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
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
赏析
这首诗是墨客写给在长安城南读书的儿子韩符的。既指出读书之主要,又指出勤学的名贵。
《题弟侄书堂》
唐 | 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
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兵戈地,
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
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劳终生事,
莫向光阴惰寸功。
赏析
墨客哀求青少年时多读书,为终生目标奠定坚实的根本,切不可有蹉跎和懈怠。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 |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赏析
陆游在此诗中不仅强调了读书的主要性,更强调了将书上的知识用于实践的主要性。
惜时
《白鹿洞诗》
唐 | 王贞白
读书不觉春已深,
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
周情孔思正追寻。
赏析
一寸光阴一寸金,墨客用这种形象的表达办法,充分解释了韶光的宝贵。
《偶成》
宋 | 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
阶前梧叶已秋声。
赏析
该诗措辞明白易懂,形象光鲜生动,把韶光快过,岁月易逝的程度,用池塘春草梦未觉,阶前梧桐忽秋声来比喻,十分贴切,倍增劝勉的力量。
《嫡歌》(节选)
明 | 钱福
嫡复嫡,
嫡何其多。
我生待嫡,
万事成蹉跎。
赏析
这一首诗多次提到“嫡”,反复告诫人们要珍惜韶光,今日的事情今日做,不要拖到来日诰日,不要蹉跎岁月。诗歌的意思浅近,措辞明白如话,说理普通易懂,很有教诲意义。
来源 | 部分赏析据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