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先辈们曾说:读其诗,最好要知其人。
不知道墨客的平生,很难准确地解读一首诗。

然而有一位大的墨客,但凡是接管过九年责任教诲的国人,都听过他的名字,但是大多对他的平生一无所知,只能凭借单面上的意思去想象他诗中的含义。

这个人便是王之涣,他有一首五绝,曾被章太炎称为“绝句之最”。
不过,他这一首诗很可能一贯被人“误读”了,它便是著名的《登鹳雀楼》。

一、《登鹳雀楼》赏析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王之涣写了一首诗章太炎称为绝句之最杜甫王安石苏轼都曾偷师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歌意译:傍晚时分登上鹳雀楼,纵目远眺,瞥见太阳从远方的山边落下。
面前的江水,汇入了黄河,一起奔流到了大海之中。
这四面八方的景致,是多么的壮丽啊!
如果要想要看到更加宽广的天下,那么就必须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唐朝王之涣的这一首诗五绝,和宋代王安石《登飞来峰》、苏轼《题西林壁》、杜甫的《望岳》共用了一个“母题”,杜甫、王安石、苏轼在一定程度上算是“偷师”。

四人之中杜甫号称“诗圣”,名气最响;苏轼号称“全才”,虽然以作词见长,其诗作亦不可小觑;王安石不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还是著名的政治家。
王之涣名气是四人中最小的,并且官也当得最小的。
他生平中最高的官位只到“县尉”。

其余,这四人的四首诗,除了杜甫写的是五古以外,余下的三人写的都是绝句。
特殊是王安石和苏轼,他们和王之涣一样,都是写的“绝句”。
可是,章太炎单单就只相中了王之涣的这一首,夸他写的是“绝句之最”,这是为什么呢?

按照传统的解读,王之涣的这一首诗具有如下几大优点:

第一,在这一首绝句中用到了两个对句。
第一、二句是一个标准的对联;第三、四句是一个“流水对”,非常工致。

第二,王之涣先通过“白日依山尽”描写远方天边的景像。
先看“白天”,这是看天空,再看“山”,从上看到下;然后写“黄河入海流”,又是从西看到东。
同时从第一句到第二句,是一个从远到近不雅观察的过程;短短十个字,就把高下、旁边、远近都写到了。

第三、古人说,横有四海,纵有八荒。
八方景致登高望远,一收眼底,让民气中豪情顿生,这便是是“诗情”。
而第三句、第四句写的是一个“诗理”,向我们先容了一种人生履历。
想要看到更高,更远处的景像吗?那么你就必须要站得比鹳雀楼更高一层。

提到这里插一句:有人认为王之涣刚开始作诗的时候,是站在鹳雀楼的第二楼。
此楼一共三层,以是他末了的“更上一层楼”是指爬上第三层。

但是也有人认为,实在他一开始便是站在第三楼。
末了的感叹是由于他根本无法再上一层楼,以是产生了遐想。
这一点,可以通过下文中对他平生的理解看得出来。

其余,此诗的末了一个优点,那便是它在创作过程中有实有虚,虚实相生。
在诗的第二句里,王之涣提到了“黄河入海流”,可是这座鹳雀楼在本日的山西永济县,不可能看到黄河入海。
因此,第二句“黄河入海流”是作者的想象,而第四句“更上一层楼”,同样也是墨客的想象。

以是,王之涣这首诗写得大气纵横、虚实相生,并且情、理兼备,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章太炎夸他是“绝句之最”不无道理。

后世王安石作《登飞来峰》,末了两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与《登鹳雀楼》的意思有附近的地方,但叙事的重点不尽相同。

苏轼写《题西林题》则和《登鹳雀楼》更像一点。
不过苏轼强调的是扒开迷雾,探求原形。
以说理见长,他的作品闪耀着无与伦比的思想火花。
而王之涣却没有直接解释,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看到辽阔、壮不雅观的八方景致。

楚辞及唐诗研究专家马茂元师长西席认为:王之涣这一首诗和杜甫的《望岳》最相似。
由于杜甫在诗的末了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句子,而且杜甫当时也没有登上泰山的“丈人峰”。
他同样也没有解释,我们为什么要登高望远。
值得把稳的是,杜甫比王之涣出生得稍晚。

二、王之涣生平和诗作新解

王之涣在正史里没有传,现在的人想理解他的平生,只能从《唐才子传》,以及他本人和夫人李氏的墓志铭里探求蛛丝马迹。

王之涣出生在山西晋阳(太原),祖上由于做官的缘故原由,迁到了绛州。
他的曾祖王信,曾经在安邑当过县令。

王之涣和绝大多数的墨客一样,少年早慧,熟读经史。
虽然他的五世祖当过刺史这样的大官,但是他的祖父和父亲作官,都只当到县令为止,并且他们任职的地方不是在河北,便是在河南。

大概由于家道中落,没人推举,导致王之涣不能通过正常的科考入仕;以是他只能从门子做起,再调到衡水当主簿。
他弱冠之年就才名在外,曾经与当时的王昌龄、高适等人有交游。

但是非常不幸,他去担当衡水主簿的时候,父母和妻子都已经不在了。
他的上司李县令非常赏识他的才华,把自己年方十八岁的三女儿嫁给他当了续弦。
他的原配妻子是谁,现在已经查不到了。

鹳雀楼所在的地方间隔他的家乡不远,《登鹳雀楼》是他在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他受到诬陷,愤而辞职还乡的时候所作。

当时的王之涣三十九岁,立时到不惑之年。
由于仕途失落意,他选择归乡隐居,困守乡野十五年。
直到人生中的末了一年,才在朋侪的奉劝下到文安县当县尉。
可是就在同一年,他却患病身亡了。

结合王之涣的个人经历,再加上近代学者对“白日”与“黄河”意象,结合《楚辞》的重新解读,这首诗又有了其余一层意思。

诗中的隐蔽意思大概是说:立时就四十了,人生的光景就像是长河落日,依山而尽。
韶光则像是浑浊的黄河之水,只管自己滔滔地向东流。

我抓不住逝去的年华和岁月,却想要看到人生中的远景。
想象未来的自己,究竟会是什么样子容貌?为了打开眼界,唯有跳出原来的藩篱,选择站到更高的地方。

小结

视野有限,想象无穷。
王之涣这首五绝共二十个字,在极短的篇幅中,写下如此丰富的意象,其艺术手腕不能不说是高妙绝伦。
然而结合他的平生,我们却能解读出完备不同的另一首诗来。

原来的解读办法中,墨客的感情一贯十分高亢,仿佛浑身充满了斗志倒像是将要登上飞来峰之前的王安石。
而新解之中,墨客已经年届四十,他仿佛像孔子站在江河岸边感叹“逝者如此夫”一样,感叹流年易逝。

末了,他想要看到自己的将来会大何处生根。
他说要“更上一层楼”,便是想跳出原来的藩篱,走到更高的精神天下。
于是他不再执着于当官,回家隐居了十五年。

如此一来,诗的末了一句的意思,又和苏轼在《题西林壁》的内涵不谋而合了,难怪章太炎要说它是“绝句之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