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以来,官方设置专门机构以纪传文体编修前朝正史,成为每个王朝昭告本朝正统的老例。清朝的乾隆天子,将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正史一起刊刻,定名“钦定二十四史”,更显示出本朝的文治武功无与伦比。中国末了一个王朝——清朝结束之后,也有一部《清史稿》,为中国纪传体正史扫尾。
《清史稿》历经十四年修成,1914年开清史馆,1927年开始刊印,问世之后又一度被列为禁书,直到1977年中华书局点校本《清史稿》出版,使这部未完成的正史,有了当代最好的版本。
一、袁世凯、张作霖支持赵尔巽等清朝遗民修本朝史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2月12日,宣统天子溥仪逊位,随后,逼迫清帝逊位有功的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原是清末重臣,此时又手握兵权,并不至心推戴共和制度,1913年他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然后改任务内阁制为总统制,而且总统任期十年,可以留任。袁世凯心目中,他的北洋政府相称于代清王朝而起的新朝,以是他也要继续历代新王朝易代修史的传统。
1914年,袁世凯发布大总统令,设立清史馆编修清史。清史馆在故宫东华门内原国史馆的根本上设立,以著名前朝遗老赵尔巽为馆长,又聘请总纂、纂修、协修等先后百余人组成修史军队。赵尔巽(1844—1927)是汉军正蓝旗人,同治末年进士,官至湖南巡抚、四川总督等,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时任东三省总督的赵尔巽在奉天成立保安会,试图挽救大厦将倾的清王朝。民国成立后,赵尔巽隐居青岛,宣告“不当贰臣”,直到袁世凯组织纂修清史,亲笔写信邀其出山,他才赴京出任清史馆馆长。清史馆其他主要成员如缪荃孙、柯劭忞、吴廷燮等,亦是清朝遗老。袁世凯修清史,包含收买前朝遗民支持本朝统治的目的,以是此时的清史馆,在袁世凯的大力支持下,规模完备,经费充足,职员完好。
1916年,袁世凯称帝,不久又遭各方反对,取消帝制,然后病故,于是北洋军阀分崩离析,皖系、嫡系两大派系先后掌握中心政府。这时,一方面北洋政府财政困难,一方面继任的军阀们不像袁世凯那样热心编修清史,于是清史馆的经费不敷,陷入困顿,很多编修者也辞职离馆。直到1926年,清史馆成立已经十余年,《清史》书稿初具规模,但因经费枯竭,无力完成编修和审定、刊印事情。
清史馆的经费问题,是靠张作霖办理的。1926年,奉系军阀、“东北王”张作霖掌握了京津地区,而他是赵尔巽的熟手在行下。张作霖从前任奉天国民保安会军政部副部长,是赵尔巽提拔起来的,因此在赵尔巽面前始终自称僚属、麾下。赵尔巽想从张作霖那里申请一笔拨款,请托一个中间人去游说,这个中间人是袁金铠,他曾在清史馆任职,后来投奔张作霖。张作霖对老上司赵尔巽颇念旧情,为清史馆拨了款,而袁金铠也因乞款功劳重回清史馆,并成为实际主持人。袁金铠自己没空管详细事务,又约请了一位较为年富力强、有从政和治史履历的金梁(1878—1962)进入清史馆,帮忙自己主持清史扫尾事宜。
1927年,年迈多病的赵尔巽担心见不到《清史》面世,不顾一些清史馆同人反对,采纳袁金铠的建议,决定不待《清史》审定完造诣以“清史稿”名义出版,并以袁金铠主持排印事宜。赵尔巽也知道《清史稿》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发刊缀言》中称“此稿乃大辂椎轮之先导,并非视为成书也”。
《清史稿》历时14年终于修成,共536卷,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至1912年清朝灭亡。《清史稿》接续了二十四史的纪传体正史文体,分本纪、志、表和列传四个部分,把清朝统治296年间的主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宜、典章制度席卷个中,但在体例上也有一些变革,表示出清朝所经历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例如本纪部分,末了一个本纪名为《宣统天子本纪》,不符合以天子庙号命名的常规,由于末代天子溥仪逊位后仍旧在世,没有庙号,于因此年号“宣统”命名本纪。志的部分,新创《交通志》《邦交志》,《交通志》包括铁路、轮船、电报、邮政各章节,《邦交志》包括与俄、英、法、美、德、日等国的外交事务,这些都是前所未有而在清末政治中举足轻重的主题。列传部分,新创《畴人传》《藩部传》《属国传》,《畴人传》紧张是有清一代自然科学方面的学者传记,可见时期风气的变革,《藩部传》《属国传》则是关于清代掌握下的周边民族地区和东亚受汉文化辐射的国家的干系记载。
二、金梁刊印出的《清史稿》被南京国民政府查禁1927年9月赵尔巽去世,北洋政府陆海军大元帅张作霖颁布“大元帅训令”,以柯劭忞代为清史馆馆长,但实际上馆内事情由袁金铠掌握,《清史稿》的书稿校正和刊印等详细事情由金梁卖力。金梁是光绪三十年进士,在清朝覆亡后,虽然在民国政府任职,但对清朝皇室颇为眷念,他对清史编修事情十分投入。
1928年初,国民革命军北伐,张作霖打算放弃京津,退守关外,对清史馆自然无暇顾及。时局骚动之际,清史馆职员四散,稿件也有毁于兵燹的危险,而金梁将成箱的《清史稿》搬回自己的私宅,连续从事扫尾事情。金梁在家修史期间,在未经清史馆其他人赞许的情形下,对原稿颇多改动,如加入保皇党张勋、康有为等传记;修正编修者名单,把自己列为“总阅”,抬高自己地位;还撰写了《校刻记》。在北伐军到达北京前,金梁把经由修正的《清史稿》刊印了1100部,将个中的400部运往东北发行,剩余700部留在北京。在东北发行的《清史稿》,便是所谓“关外一次本”。
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盘踞北京,吸收了故宫博物院,并由故宫吸收查点清史馆。在查点过程中,曾任职清史馆的其他编修者创造刊印出的《清史稿》被金梁擅自改动过,他们不同意金梁的增删,尤其是对改动过的编修者名单大为不满,于是将留在北京的《清史稿》原印本进行抽换、回改,形成了所谓“关内本”。
故宫博物院也把稳到了《清史稿》,因其“系清孽赵尔巽等主编”,疑惑有政治问题,于是组织了一些文史学者到故宫召开《清史稿》的审查会议。经由多位学者分工审查,认为该书编纂者都是清朝遗老,态度是褒扬清朝而贬斥革命的,而且存在很多体例和史实缺点。1929年底,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易培基,呈文国民政府行政院,称《清史稿》存在政治上的违碍和内容上的谬误共有十九项,认为“以民国之史官而有反革命、反民国、唾弃先烈诸罪状,……宜将背逆之《清史稿》,永久封存,禁其发行”。根据呈请,国民政府敕令将《清史稿》禁止印行。
南京国民政府查禁《清史稿》紧张是从政治角度考虑,但是从学术角度来看,《清史稿》还是有代价的。虽然《清史稿》由众人编纂、仓促成书,存在体例和史实上的问题,但它把大量文献资料和档案经由审定挑选、整理搜集,便于学者理解清朝全貌。而且编修《清史稿》所利用的材料,除了原国史馆库房所存的清代实录、起居注、奏疏、传记等,还有从各地征选的地方图志和私家传记碑铭等,具有史料代价。因此,当时很多学者都不赞许查禁《清史稿》,撰文哀求解禁。如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孟森师长西席认为:“《清史稿》为大宗之史料,故为治清代掌故者所甚重,……史学家所必保存,供百世之尚论。”燕京大学中文系容庚师长西席说:“欲知中华民国肇建之由,不能废清代二百六十八年之历史而不讲,即不能废此一百册之《清史稿》而不用。”
实在,当时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禁令,也并未真正禁锢住《清史稿》的流利,反而刺激了民间盗刻《清史稿》牟利者。1934年,金梁在东北地区将《清史稿》关外一次本进行修订发行,这一次的改动,把全书由536卷缩减为529卷,成为“关外二次本”。后来市情上还涌现过《清史稿》的其他版本,如上海联合书店以关内外为主、参考关外本的影印本,日本翻印关外一次本形成的日本铅印本等。
三、中华书局点校《清史稿》《清史稿》刊印后,虽一度遭到南京国民政府查禁,然而在学术界颇有影响,史学家金毓黻师长西席《读清史稿札记》认为该书“积十余年之岁月,经数十学者之存心,又有国史原来可据……采摭甚富,史实赅备,席卷以成一代大典,信足以继前代正史之后而同垂于奕祀矣。”中华公民共和国建立后,为了继续“二十四史”这项历史文化遗产,中华书局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亲自支配和国家有关部门直接领导下,自1958年开始了著名的“二十四史”点校事情,1971年又新增了《清史稿》的点校任务。
《清史稿》的点校事情由启功、王钟翰、孙毓棠、罗尔纲等对清朝历史、制度、文化等各有专长的学者承担。个中王钟翰师长西席(1913—2007)是著名清史专家,曾师从邓之诚、洪业、顾颉刚等著名学者,此时任中心民族学院历史系教授,已经揭橥不少代表当时清史研究最高水平的论著。启功师长西席(1912—2005)是雍正天子的第九代孙,熟习满族制度、掌故,他回顾:“整理此书最大的困难有两个:一是满清入关前,即满清建立初期——努尔哈赤时期,很多典章制度都不系统明确,很多记载也比较简单缭乱,整理起来很困难;二是清史中的很多称谓,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和历朝历代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特殊是人名,本来就挺繁芜,再加上后来乾隆一乱改,很多人一碰着这种情形,就拿不准、点不断了。但正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这些对我来说就跟说家常一样,轻而易举,由于我对满人的这套风尚习气和历史沿革还是很熟习的。”
标点二十四史清史稿同人合影
中华书局点校《清史稿》以关外二次本为底本,与关外一次本和关内本订正,凡三本篇目、内容不同的地方,都有附注,录出异文。整理过程中,还改正了原书中的脱、误、衍、倒和异体、古体字等,统一了人名、地名、官名、部落名称的译音,其余进行标点、分段,方便阅读。点校本《清史稿》最初是分册出版,内部发行,1977年出齐,后来又出版了全48册向社会发行,至今已经印刷了15次。《清史稿》这部曾经被南京国民政府查禁的清朝史籍,在当代有了被学术界视作最好的版本。中华书局点校本《清史稿》在版式、装帧方面都与点校本“二十四史”配套,也有人将其合称点校“二十五史”。如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领导方案小组组长李一氓曾在《光明日报·史学周刊》上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中华书局标点出版过“二十五史”,即是指“二十四史”和《清史稿》。
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内文版式都是繁体竖排,虽然有利于呈现古籍原貌,但对普通读者来说存在门槛。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代人的阅读习气,中华书局在2000年前后出版了“二十四史”简体字本,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2020年,我们又把“二十四史”之后的末了一部纪传体正史《清史稿》进行转简、重新排版,出版了简体字本全12册。于是,全球无双、延绵近四千年未曾中断的中华民族的笔墨记载——“二十四史”和《清史稿》,都有了最为亲民的遍及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