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尚先 清

好古不求秦以下,

游心常在物之初。

作者简介——郭尚先(公元1785—1832年),字元开,号兰石,福建莆田人。
嘉庆十四年(1809年)进士,历任乡试考官、国史馆纂修、文渊阁校理、四川学政、左赞善、光禄寺卿。
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春,诏授大理寺卿、礼部右侍郎,专司学政吏考之事。
郭尚先生平博学多艺,著述甚丰。
他工书法,“本学欧阳,后兼颜,褚”,甚至当时朝鲜、日本诸国人争相以重金求购其墨宝。
他又善绘画,山水之外,尤擅兰石;其篆刻则古朴憨实,法度精严,被誉为“深入汉人之室”。
他著述亦丰,除《芳坚馆印存》二卷行世外,还有《进奉文》、《经筵讲义》、《增默庵文集》、《增默庵诗集》、《芳坚馆题跋》、《使蜀日记》等。

前人一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楹联

联语解读—— “好古不求秦以下,游心常在物之初”这两句诗联,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和高远的境界,给人以无尽的思考和启迪。

“好古不求秦以下”,表达了对古代文化、传统和代价的器重与追求。

这里的“秦以下”并非狭隘地指向秦朝往后的详细期间,而是一种象征,代表着较为晚世的、可能相对暴躁和功利的时期。

古人常认为,上古期间人们的风致更加淳厚,社会风气更加清正,文化更加纯粹。
这种对古代的神往,反响了墨客对纯粹、真实和高尚代价的追寻。

比如,在先秦期间,诸子百家争鸣,思想的火花四溅,出身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哲学流派和伟大思想家。
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无为、墨家的兼爱等,这些思想至今仍旧熠熠生辉。

墨客“不求秦以下”,或许是渴望从那些古老而深邃的聪慧中汲取营养,探求心灵的寄托和指引。

“游心常在物之初”则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回归本真的心态。

“物之初”可以理解为事物最初的、未被尘世熏染的状态,是一种纯洁、自然、朴实的境界。

当我们的心灵遨游于此,便能摆脱世俗的骚动和功利的诱惑,感想熏染到一种宁静与平和。
以自然界为例,春天里刚刚萌芽的嫩草,初绽的花朵,它们未经风雨摧残,充满着活气与希望,展现出最原始的俏丽。

又比如婴儿的笑颜,那是未经世事雕琢的纯洁,能让人感想熏染到人性最初的善良和温暖。
当我们的心灵能够时常沉浸在这样的“物之初”的境界中,便能以一颗纯净的心去感想熏染天下,不为外物所累。

这两句诗联所传达的精神,在当下社会仍具有主要的意义。
在快节奏、物质化的当代生活中,人们每每随意马虎迷失落在纷繁繁芜的表象中,忽略了内心的真正需求。
我们追求着最新的科技产品、时尚潮流,却很少停下脚步,思考那些古老的聪慧和生命的真谛。

“好古不求秦以下”提醒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代价,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聪慧和力量,让古老的聪慧在当代社会中抖擞出新的活气。

同时,“游心常在物之初”也教导我们要保持一颗初心,不被世俗的功名利禄所迷惑,回归到生命最本真的状态。
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去应对,不失落去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神往。

许多艺术家在创作中也表示了这种追求。
一些画家热衷于描述大自然的原始风光,以展现其未经人工雕琢的美;一些作家则通过书写纯洁的童年回顾或古老的传说,来呼唤人们内心深处的那份纯洁和宁静。

总结,“好古不求秦以下,游心常在物之初”这两句诗,以简洁而有力的措辞,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敬仰和对纯洁境界的神往。
它们鼓励我们在纷繁繁芜的天下中,坚守内心的宁静与追求,用古老的聪慧和最初的纯洁去照亮人生的道路。

一句话概括此副楹联作品: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