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传】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后人称为“小杜”。
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
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终极官至中书舍人。
晚唐精彩墨客,尤以七言绝句著称。
善于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看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个中诗四卷。
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
《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第一首 赤壁

【内容】:

古诗分析杜牧之赤壁与泊秦淮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

本诗为杜牧任黄州刺史时(842-844)所作。
赤壁,即赤壁山,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北临大江,山岩呈赭赤色,故称赤壁,为汉末吴、蜀军火烧魏军处。
黄州(治所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城外有赤鼻矶,并非孙、曹大战遗址,墨客不过借以抒怀而已。

[折戟(jǐ)]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合戈、矛为一体,能直刺横击。

[将]拿起。
[认前朝]辨认出是前朝的遗物。

[东风]指赤壁火攻事。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兵南下攻吴,因北方士兵不习水战,遂用铁链将战船联结成一体,东吴都督周瑜用部将黄盖计,以船载浸油枯柴,外盖帷幕,诈称降曹。
待靠近曹操战船时,吴兵纵火,恰值东熏风起,火势向西北燃烧,曹兵大败。

[周郎]即周瑜。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
”[便]方便。

[铜雀]台名,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10),曹操建于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以楼顶铸有大铜雀而得名,为曹操晚年享乐之处。

[二乔]即大乔、小乔姐妹。
东吴乔公之女,分嫁孙策和周瑜。

【导读】

这是一首借物兴感的咏史绝句。
前二句点题,笼罩着浓重的历史兴亡之慨;后二句议论,以假设之辞,从侧面落笔,出奇创新,耐人寻味。

“赤壁之战”的赤壁,在今湖北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
黄州城外的赤壁,并非三国孙曹大战时的赤壁。
墨客不过借用相同的地名,寓吊古之意,抒发自己的感慨。
结尾二句对周瑜的嘲讽,亦即阮籍所慨叹的“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之意,而从侧面落笔,帷灯匣剑,英气逼人,最能见出杜牧绝句的特色。

本诗蕴含的深刻哲理是,有时的机遇对历史变迁的重大影响,立意新奇,所见非凡。

【今译】

一支古老的断戟沉落在江底,岁月流逝也未使它消蚀。

拿起它一番磨洗,原来是三国时期的兵器。

不是东风的声援,江南已是一片废墟;

俏丽的大小二乔,将永久锁在铜雀台里。

第二首 泊秦淮

【内容】: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表明】

[秦淮]:河名,即秦淮河,源出江苏省溧水县东北,西流贯穿南京市入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时所凿,以疏淮水,故名。

[泊]停泊。

“烟笼”句意思说:轻烟淡雾和迷朦的月色笼罩着寒水和岸边的沙滩。

[商女]:卖唱的歌女。

[后庭花]:歌曲名,即舞曲《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所作,后人称为亡国之音。

【导读】

杜牧生活在风雨飘摇的唐王朝晚期,忧国之心不能自已。
这首七绝写夜泊秦淮闻歌而牵动幽思,既表达了墨客对付国运的忧虑,也从一个侧面反响了晚唐的现实。
作者目睹红灯绿酒,耳闻笙影艳曲,触景生情,戳穿了晚唐统治阶级沉溺酒色,醉生梦去世的腐烂生活,鞭笞了他们只知梦想享乐,不问国家出息的所作所为,抒发了墨客内心的无比激愤和对晚唐衰败的隐忧之情。

本诗前两句写夜泊所见之景致,先渲染环境气氛,再点明韶光、地点,照料题目。
将烟、水、月、沙溶合成一幅迷朦中透着冷寂,清丽中微露哀伤的秦淮夜色图。
后两句叙事中有议论,将历史与现实一线贯穿,寄寓着无限的悲愤与辛辣的讽刺。

这首诗措辞明白浅近而意味深长。
第一句中的两个“笼”字和第三、四句中的“不知”、“犹唱”等词语,精髓精辟蕴藉,跌宕起伏,不禁令人一唱三叹!

【韵译】

烟雾弥漫秋水,月光笼罩白沙;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边酒家。

歌女为人作乐,那知亡国之恨?她们在岸那边,还唱着后庭花。

【评析】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
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
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鞭笞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蕴藉深奥深厚;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去世,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锐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