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通过贝都因墨客的作品——紧张是七首悬诗,试对悬诗的造诣、艺术特色和影响作一剖析。

(一)悬诗的思想造诣

1.悬诗的时期是阿拉伯诗歌史上第一次大丰收的时期

悬诗充分反响了阿拉伯原始公社制度没落崩溃时社会经济和公民生活的状况。
就诗中提及的人物来看,有酋长、国君、大臣、宫廷贵族、没落的王公、武士、游牧人以及形形色色的妇女,涉及的范围很广。
公民用自己的诗歌表达了是非和爱憎,这和后期宫廷派诗歌一味歌颂君主的方向是根本不同的。
这里所指的公民,在伊斯兰兴起以前的阿拉伯半岛的社会里,墨客本身便是主要的一份子。
那时,各部族有自己的墨客,他们既是公民又是部族中的仲裁者;既是“知识分子”,又是牧民。
他们可以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感想,吟唱未经书写的诗句。
沙漠生活创造了诗歌,产生了格西特和悬诗,诗歌又反过来赋与阿拉伯人以道德不雅观.这种道德不雅观虽然建立在部族共同的血缘关系上,并坚持只有血缘关系才是神圣不可陵犯的,但它终极变成了各类氏族制度间一条不可见的纽带。
无论故意识还是无意识,它还是民族间感情上共通的东西。

阿拉伯古诗中的珍品悬诗下

2.伊斯兰兴起以前期间的诗歌反响了偶像崇拜社会中阿拉伯人视为高尚的美德和崇高的品质。

阿拉伯人对自己的血统纯洁、口齿伶俐、年夜方好义、诗歌幽美、宝剑锋利、马种优秀、宗谱的崇高和溯源莫不感到无限的骄傲。
这些都是诗歌歌颂的绝妙题材。
他们歌颂勇武、力量、丈夫气概;他们赞赏取信、践约;他们崇尚忠义:这不是对上级的忠心,而是对同族、同辈的忠实,任何家庭或部族有陌生人借住就意味着对他的保护;他们讲诚信:哀求族人在困难时无条件地站在部族一边;他们爱报血仇,血债一定用血来还。
被害者可以报仇,也可以接管对方偿付的赎金。
《诗歌集成》中最有名的例子便有盖斯·本·哈梯姆为祖辈报仇的嘉话。

3.悬诗生动地反响了这一时期公民的爱情、婚姻生活和妇女的地位。

悬诗中的情诗部分只管成了一种诗歌文体,却也歌唱了爱情的欢快,离去的痛楚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
这个时期是阿拉伯阶级社会的历史中公民爱情最自由的时期。
男女双方的年夜胆、忠贞、乐不雅观、爱自由等品质,在爱情的欢快和痛楚波澜激荡中闪耀出动人的光辉。
这里十分值得一提的是从早期的格西特和后来的悬诗中反响出来的伊斯兰兴起以前期间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影响。
贝都因妇女,不论在伊斯兰兴起以前期间抑或伊斯兰教初期都享有多少自由,那是城市妇女所无法比拟的。
他们的社会地位较高,影响较大,有选择丈夫的自由(见安塔拉悬诗)。
婚后如受虐待,可以自由回归本族。
她们不是丈夫的奴隶和动产,她们唤出了墨客的灵感,勉励武士征战。
欧洲中世纪的骑士游侠风气可以上溯到多神教期间的阿拉伯半岛,所谓在马背上探求险象、营救蒙难的妇女等都是伊斯兰兴起以前期间阿拉伯人的基本思想。
唯一不敷的是悬诗中常以畅快的笔墨对女性的体态、仙颜作充分的描写,但极少在道德上赞颂她们。

以上三点,大致可以反响出伊斯兰兴起以前期间阿拉伯社会的实质。
虽然反响的深度不敷,也不太平衡,但基本上给我们勾划了时期的轮廓和面貌。
我们可以说,悬诗及早期的格西特是早期阿拉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这些诗歌在反响现实的深度、广度和真实程度上,有着极为主要的地位。
从文学上说,悬诗及其同期的格西特是阿拉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的基石。
千百年来,阿拉伯各个期间的诗歌正是在这样的根本上成长、繁荣的。

(二)悬诗的艺术造诣

悬诗时期是阿拉伯诗歌史上第一次黄金时期。
这以前,不仅缺少成熟的诗体,也缺少完全的措辞。
这里,再集中谈谈上面先容作家时没有谈到的诗歌的形式和措辞上的艺术特点。

1.诗歌形式

悬诗集古代独立诗体(如情诗、讽刺歌、自垮歌、颂诗等)于一身,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有了完美的形式和文体。
例如:源自古代部族作战时威胁性的叫嚣或带谩骂意味的讽刺歌,在格西特长诗中发展成了独立的风格,自然而幽美。
贝都因墨客利用它还击仇敌的进攻,以燃起听众心中对敌的怒火。
另一种来源于恸哭的哀歌,到这时发展成了对亡人或亲友间表达哀思的诗体。
它紧张歌颂去世者的德行和崇高的品质。
上述二者都和自夸诗一样,把自己和部落溶为一体,空想化的英雄便是全部族的勇猛。
这样,通过部族利益的人格化,把人物投进了人们的视野中,由此可见,悬诗时期的格西特,特殊在哀歌和自夸部分中,一定程度上展现出英雄叙事诗的抽芽。
但由于部族的散乱,缺少普遍的利益,缺少形成任何民间史诗的民族意识,缺少创造性的神话(叙事诗的基本构造之一),类似《伊里亚特》的史诗在这个期间没有得到发展机会。
到了七世纪中叶,阿拉伯半岛在宗教背景下一统天下后,再不可能写出史诗了。

2.人物造型

伊斯兰兴起以前期间的贝都因墨客大都与部族人们亲密无间。
墨客在人物造型构思中,在生活和美学的评价中,无法超出部族的极限。
墨客和部族的结合以及和族人精神上的同等性,决定他生活中的不雅观点和意识。
悬诗中某些例子(如安塔拉的自夸,盖斯的多情等),使我们可以从中止定墨客的个性、感情上的感想熏染、人生的阅历以及造成这种思想境界的主不雅观成分。
这里只有墨客看到宿营地后的怀旧和哀伤感情,没有必要和他个人的怀乡或不幸混为一谈。
前者的悲哀纯粹是一种相沿的创作方法,是不可或缺的。

3.风格

从悬诗的风格来看,贝都因墨客从未利用过旷达的抱负、思想上的独创或深远的概括来使听众留下深刻印象。
一个墨客在逐渐展开传统的格式时,纯挚追求表达上的精确、描述上的真实、措辞上的简洁洗炼,以期超过前辈或对手。
以是,那个期间诗歌的特色是简洁生动。
墨客每每摈弃了听众能理解的东西,力求内容上的简洁精悍。
他们常用省略法、强烈的凝缩、集中地刻划生活是伊斯兰兴起以前期间诗歌特色之一。
墨客们长于用几行诗表现一系列的画面,反响迅速变换的贝都因生活的各个面貌。

4.比兴

悬诗中“比”“兴””的修辞技巧已达到相称的高度,在七首悬诗中俯拾皆是。
这种通过日常生活素材的比拟发展成生动的描写,构成了阿拉伯古代诗歌无比妩美的特点。
盖斯在悬诗中描写的夜,“已挺起胸脯,伸展着肥臀上惫

5.韵律

悬诗中的用韵形式十分值得把稳。
韵律在这第一个黄金时期中已得到充分的发展,全部韵律沿用至今。
阿拉伯的诗韵都因此“拉吉支”为根本的,类似希腊语或拉丁语诗歌,一定数量的是非音节组成一个音步,两个或三个音步组成半行诗,中间有停顿的两句半行诗组成一句诗行(白依脱)。
阿拉伯措辞学家认为这些韵律的涌现是游牧人按骆驼行进的节奏演化而成。
常日利用的韵律是宽韵、长韵、简韵、完韵、跑韵、轻韵、近韵、满韵。
长韵和宽韵略显冗长,但比较动听,深为墨客所爱。
古典阿拉伯诗歌的尾韵是独韵,这是规律。
由于这个缘故原由,诗歌每每以尾韵命名,如沙恩法拉的“拉姆诗”(即“沙漠之歌”)以是被命名,是由于每行诗末都因此阿拉伯字母“拉姆”为尾韵。

(三)悬诗对后代诗歌发展的影响

谈到悬诗对后代诗歌的影响,不能不先谈伊斯兰兴起以前期间抒怀诗已经涌现的两种紧张方向:一种按常规叫贝都因派诗歌,其墨客多数出身部族中的贵族,像姆海勒希勒和伊姆鲁勒·盖斯这类和部族首领头子有着支属关系并参与夺权斗争的也并不少见。
但无论是贵族出身抑或是权贵的支属,他们和牧民关系亲密。
公元六世纪的七名悬诗作者以及五世纪的沙恩法拉和泰昂拔塔·夏拉都是最负盛名的贝都因墨客。

另一种诗歌涌如今部族内部关系日益减弱、封建主义举头的期间,我们把这一派叫做宫廷派诗歌。
这时,原来的贝都因诗作中粗犷、自然、清馨的特色逐渐变得矫揉造作,及至八世纪往后,伊拉克、埃及和叙利亚的多数格西特作品已蜕变为一种墨守旧风、摹拟仿古的诗体了。
宫廷派墨客由于部族权势衰微,他们的活动便转向半岛的小封建主或邻国宫廷,企图在这些地方找到立足点和支持者。
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哈里发宫廷的建立以及后来哈里发进一步封建化,宫廷诗歌日益昌盛,成为后来阿拉伯文学的紧张方向。

悬诗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辉。
它的精神、文体、韵律对后来的诗歌产生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个中紧张是现实主义的精神,其次才是技巧、形式和措辞。

最先继续悬诗风格的是七世纪末期伍麦叶王朝三个艺术成绩可与大师们并驾齐驱的墨客——艾赫塔勒、法拉兹达格和吉里尔,个中艾赫塔勒是库勒苏姆和拿比厄的真正继续人,他描述部族的长诗和赞颂伍麦叶王朝的颂诗重现了伊斯兰兴起以前期间诗歌的精神;法拉兹达格和吉里尔的对口诗歌比赛(纳高伊特)深得库法和巴士拉城镇部族人们的喜好。
诗歌发展至此,“格西特”虽然仍是诗歌艺术的试金石,但诗歌中伍麦叶期间的情趣同伊斯兰兴起以前期间朴实淳厚的风格已越来越不相适应了。

阿拔斯王朝被誉为第二个黄金时期。
他们的颂诗和讽刺诗文体多样,笔墨流畅简洁,但可以看出人为技巧已经兴起。
王朝最卓越的墨客是艾布·努瓦斯,他以充满机警颂词的酒诗、不留余地的讽刺诗、粗线条的情诗、精于用词的贝都因行猎诗,又一次复活了格西特的风格。
但自然派的贝都因诗歌至此也告结束,努瓦斯成为阿拉伯传统诗歌中末了一个自然派行吟墨客。

末了要说到的是二十世纪初继巴鲁迪之后被称为“复兴派”的埃及三墨客:邵基、哈菲兹和穆特朗。
他们是末了一批为掩护古典阿拉伯诗歌的简洁、庄严、雄伟的古诗形式而作过贡献的墨客。
复兴派诗歌反对绮丽,力求规复古风,即以集体的名义讲话,把自己完备融化在社会中成为社会的一壁明镜,但他们又不是无原则的复古主义者,诗歌也不是古人的翻版。
复兴派写出了公民对政治、社会、宗教等社会生活的改革的哀求,特殊是邵基,他投身于民族主义革命运动后,写下了许多移风易俗,解放妇女的诗篇。

五、各国对悬诗的出版和研究

1780年10月4日,英国状师、墨客、措辞学家威廉·琼斯给他朋友爱德蒙·卡德菜特的信上有这么一段话:“为匆忙选举我们业务上的一名卖力人,迫使我不得不将两件小作品的翻译事情推迟到下一个假期。
而原来我是想利用这个假期弄完的。
其一为……;其二为《穆罕默德以前期间阿拉伯人的习俗》。
这篇论文写了六世纪初的七首诗歌,它们分别用金水写成,挂在麦加天房墙上。
一侯拙作印就,当即呈上,请予示正。
诗笔墨字珠现,全球皆知。
”这是迄今为止最早将七首悬诗译成外国措辞的考试测验。
该英译本于1783年初问世,除七首译诗外,还有对希姆雅尔和古莱什方言的先容、作家平生简介以及勾引读者理解悬诗的幽美特性。

1820年,阿拉伯语版的单首悬诗的注释本在巴黎出版。

1823年,在英国东方学家马修·卢姆斯登的建议下,印度学者毛拉维·萨非波里在加尔各答出版附有注释的七首悬诗的英语全译本。

1850年,德国东方学家阿诺德在莱比锡出版了名为《七首悬诗——阿拉伯古典名著》的德译本,并附有祖宰尼注释的德语译文。

1894年,英国东方学家莱叶士爵士在加尔各答出版了被认为划时期的十首悬诗全译本。

1903年,英国东方学家布隆夫妇出版了名为《偶象崇拜期间阿拉比亚半岛的七首金诗》的英译本,被认为是较好的译本。

英、德、印各国还分别出版过几种规模较小的译本供传授教化参考。
例如:1870年,阿尔瓦特在伦敦出版的名为《阿拉伯古典墨客》一书中收了四首悬诗;1877年前后,约翰逊在孟买为印度学生译了一本按字直译的悬诗集。

上述这些紧张出版本都从各方面先容了阿拉伯这一古典作品的历史代价和伟大意义,为深入研究阿拉伯古典文学起了很大的促进浸染。
它们有的(如琼斯的译本)对作者平生作了详细的考证;有的(如布隆译本)对伊斯兰兴起以前期间的诗歌揭橥了专论;有的(如德译本)附了八世纪阿拉伯措辞学家祖宰尼的注释;也有的如阿·吉·阿尔布雷,详细罗列了各国学者译文之所长,撰文进行剖析比较,并将作者平生结合阿拉伯古代历史写成故事性的文学传记。
该译本还网络了当代阿拉伯古典文学研究中对悬诗及古代诗曲持疑惑态度的个别见地,又广引博览穆·法·瓦及迪等六位阿拉伯作家和英、法、德等欧洲东方学家的不雅观点,驳斥了上述的“疑惑论”。
这场谈论不仅把对悬诗的研究扩大到天下范围,更把这项事情深入、持久、踏实地开展起来。

中世纪一位阿拉伯措辞学家说过:“诗歌便是阿拉伯人的记录册,它保存了过去的共同影象,授予当前须臾即逝的现实以连续性的意义。
”伟大的艺术家一定会在现实生活中创造新事物,在艺术上用前所未有的思想、感情和方法表现这种新事物。
悬诗新颖独到之处就在于无论就其思想和艺术都具有历史发展的特点,喷吐着伊斯兰兴起以前期间的气息。
我们乐意在近年来不断飞腾的阿拉伯文学研究事情中添一块砖,这恐怕便是这里先容阿拉伯古典抒怀诗歌中的奇花异葩——悬诗的目的了。

原载《外国文学研究》

作者:陆孝修、王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