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楼》这首诗大约作于大和九年(835)秋。据作者自注可知,萧澣正在遂州。夕阳楼是大和七年(833)萧澣在郑州任刺史时所建。李商隐昔曾投靠萧澣为其幕僚,由于才华过人深得萧澣赏识,可以说有知遇之谊,故称“所知”。
【夕阳楼】李商隐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出生自悠悠。
唐文宗大和七年(833)三月到八年末,萧幹曾任郑州刺史,夕阳楼是其任上所建。李商隐期间与萧结识,并深受其知,曾荐李商隐为兖州(今山东)不雅观察使崔戎幕府。故题注称34;所知"。大和九年七月,萧被贬为遂州刺史,八月再贬为遂州司马。则诗当作于大和七年萧任郑州刺史时,而于大和九年萧再贬遂州时补注,故云"今遂宁"。题把稳为:此诗作于荥阳,是当初萧侍郎被贬为郑州刺史时所作,而现在萧侍郎又遭贬逐,去了遂宁(今属四川)。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开篇以倒文写墨客登楼远眺,触景生愁。应先上城登楼,然后远眺不雅观景,随之触发感想。这两句倒装,既突出全诗的主旨"愁",使全诗有弯曲抑扬之感。"花明柳暗"是面前所见之实景,花儿璀烂、斑斓,杨柳蓊郁依依,风景怡人,然而墨客却说"绕天愁",何愁之有?墨客博学多知,见识非凡,而目前政日非,虽怀报国之世志,但科第不中,入仕无门,报国无方。
如今所知远贬,而栽培自己的兖州不雅观察使崔戎亦去世了,墨客站在夕阳楼上深感孤孑无依、壮志难酬,这怎不令他有"绕天愁"呢?此乃利用"以乐景写哀"的反衬手腕,达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从而突出了"愁"情。而这"愁"又是"绕天愁",可见愁绪之弥天盖地,无垠无际。"上尽重城更上楼"一句有两个"上"字,而且"上尽"之后,又写"更上"二字,这种强调与重复,使全句增加了抑扬,加浓了沉郁之感。
后两句"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出生自悠悠",环绕首句"愁"字展开。"孤鸿"是墨客登楼所见,由所见引出遐想。这年春,李商隐应举,为知举崔郸所不取,正经历着人生的挫折。功名失落意,而早期幕主崔戎已逝,萧遭贬,墨客零落一身,依托无门,正如那天边孤鸿。
故睹景自然触伤自身,本欲同情孤鸿之流落,忽然悟到自己的出生正复如是。是怜人者正需被人所怜,而竟不自知其可怜,亦无人垂怜,用词极为婉曲,言情也非常凄婉,将时世与个人出生交融感发,这些都已表现出商隐艺术风格的特色。故清冯浩言"自慨慨萧,皆在言中,凄婉着迷。"(《玉溪生诗集笺注》)尤其后两句中的"欲问"、"不知"两词,在迁移转变回荡的设问句中蕴含着更深奥深厚的悲哀。这正如〔宋〕谢枋得所指出的"若只道出生悠悠,与孤鸿相似,意思便浅。'欲问'、'不知'四字,无限精神。"(《叠山师长西席表明章泉涧泉二师长西席选唐诗》)
总之,全诗仅二十八字,构思奥妙,利用点染法,构造严谨,寄慨遥深,神味自然而无斧斫痕。
来源:中华好诗词集
图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