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白居易《琵琶行》里的“主人下马客在船”会问,“为什么主人下了马,客人在船里?那主人哪去了?”

产生这些疑问很正常,由于这些诗文都利用了“互文”修辞手腕,如果懂得了互文,再读这些诗文就会豁然开朗,顿时感慨“原来如此啊!

互文是古诗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是指高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前后两部分,看似是说独立的两件事,但实在前后是相互呼应、互为补充、相互依存对方而存在,前后合二为一才能表达出一整句话的意思。

这样说比较笼统,举两个耳熟能详的诗句为例就明白了。

谈谈诗词里的互文假如不懂互文很多诗句会看不懂或缺点解读

唐朝墨客杜牧名作《泊秦淮》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就利用了互文修辞手腕,此句意思不是烟笼着寒水、月笼着沙,而是烟笼着寒水和沙,月笼着寒水和沙,否则不符合逻辑。

同样,王昌龄的名作《出塞》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也利用了互文,意思是秦时的明月和关,汉时的明月和关,如果缺点理解成秦时的明月和汉时的关,就会令人觉得很奇怪,难道汉时没有明月或秦时没有关?

由此可见,互文的特点是“构造”上看似是独立的前后两部分,从“语意”上讲,两部分是相互包含,合二为一,不可分割的。

前面举了两个诗中互文的例子,词中有没有互文?也有不少,下面举两个比较经典的例子。

宋朝范仲淹《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神。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很富有沧桑、悲惨美,末了一句“将军白发征夫泪”就利用了互文手腕:多年征战在外,将军已满头白发,想起身乡就满眼泪痕,随将军出征的士兵也一样满头白发、满眼泪痕。

“将军白发征夫泪”,多年沧桑和厌战思归之情尽在个中,如果没有互文这种修辞方法,是很难想象的。

再来看看辛弃疾的这首《鹧鸪天 戏题村落舍》

鸡鸭成群晚不收,桑麻长过屋山头。
有何不可吾方羡,要底都无饱便休。

新柳树,旧沙洲,去年溪打那边流。
自言此地生儿女,不嫁余家即聘周。

如果不睬解互文,就很难明得末了一句“不嫁余家即聘周”。
这句话不能理解成“不是嫁给余家,便是娶了周家”,这样很没道理,而是“不是嫁、娶余家,便是嫁、娶周家”。
屯子常常有这种征象,村落里不是姓余的便是姓周的,嫁娶都离不开这两家,低头举头的都是熟人。

互文在古诗词中常常涌现,这是由于诗词每每短小精悍、语句凝练,不许可用长篇大论来描述两件事或多件事,于是互文应运而生。
互文的存在不仅无碍诗意,反而因浓缩和凝练而增强了诗意,令人回味。
读读“秦时明月汉时关”,多故意境的一句诗,比拆成两句,一句说秦时,一句说汉时,强之百倍,这便是互文的魅力。

讲到这里,大家对开头所举的“将军百战去世,壮士十年归”、“主人下马客在船”这两句的意思该当明白了。
比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的意思是主人和客人一起下了马,然后走上船,这样就合乎逻辑了,从这句诗也可以看出互文之妙。

除了诗词,古文中也会常常碰着互文,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便是互文,意思是不以物和己而喜,不以物和己而悲,寓意人不要受环境和私心的影响。

读了这篇文章,相信朋友们对互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利用互文的诗句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末了留一个问题,我看到有人说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利用了互文手腕,朋友们以为这句属于互文吗?欢迎积极揭橥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