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把周公封在了鲁地,但周公由于辅佐朝政,日理万机,没有韶光就封,就让自己的儿子伯禽代为就位。
伯禽是周公宗子,鲁国第一任国君。
《诫伯禽书》便是在伯禽去封地之前,周公告诫儿子的一段话,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开中国古代仕宦家训的先河,被誉为“中国第一部成文家训”。

《诫伯禽书》写道: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地皮博裕而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文多记而守以浅者,广。
去矣,其毋以鲁国骄士矣!

这段话用现在的措辞表达便是:有德行的人不怠慢他的亲戚,不让大臣抱怨没被任用。
老臣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落,就不要抛弃他。
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
有德行的人纵然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纵然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率的快慢;纵然聪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
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光彩;地皮广阔富饶,用节俭的办法生活,便会永久安然;官高位尊而用卑微的办法自律,便更显尊贵;兵多人众而用恐惧的生理坚守,就一定胜利;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将获益良多;博闻强记而用肤浅自谦,将见识更广。
上任去吧,不要由于鲁国的条件优胜而对士骄傲啊!

从这部家训,既能看出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更能体悟出他的为官风致。

诫伯禽书中国第一部成文家训

周公为政的第一大官德便是礼贤下士、尊重人才。
周公曾为见贤人而“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周公辅佐年幼的成王,培植国家,恢复活产,制订国家发展方案,制作礼乐制度,弹压反周势力,肃清周边隐患,安抚商朝遗老,等等,可谓政务繁忙、日理万机。
就连沐浴都有人打搅,古时候男人头发长,周公握着湿头发从浴室跑出来,接见完了,又回去接着洗,甚至反复多次。
至于用饭,周公也在处理政务,吃一口饭,不等嚼完又得吐出来,由于又有客人来求见了,以是一饭三吐哺。
后世一些有志向的政治家,也以周公的精神勉励自己。
如曹操在《短歌行》中有一句我们都很熟习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便是以学习周公的精神,抒发自己思贤若渴的心情。

周公为政的第二个大德便是谦逊谨慎、谨言慎行。
谨言慎行是指言语行动要小心谨慎。
立言当慎,不仅仅是威严所系,更主要的是关乎社会本钱。
《礼记》中记载:“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
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
”这句话的意思是,政令的履行,要考虑机遇是否成熟,是否势在必行,如果是涉及全局的政令要小心慎重地出台。
如果朝令夕改,一定会引起社会运行机制和运行轨道的改变以及老百姓的行为和生理的调度,特殊是转换和调适的过程,常日都要付出一定的社会本钱。
古人说,口乃心之门户。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莫之为甚。
一句不当,便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也便是晋朝傅玄《口铭》中的“祸从口出”,意思是灾害从口里产生出来,指说话不谨慎随意马虎惹祸。
《庄子》云:“言者,风波也。
”一个人说话要特殊把稳,有时一句话是双刃刀,害自己也害别人,兽有长舌不能说,人有短舌不该说,你以为自己能说会道,巧舌如簧,实在晦气的事很多便是从自己的嘴里引出来的。
中国历史上有太多血淋淋的故事见告我们“祸从口出”的代价。

周公对侄子成王、儿子伯禽的谆谆教诲,其目的是让他们务必要养成勤政爱民、谦逊谨慎、自爱自律、礼遇贤才的为政品质。
《尚书·无逸》记载,周公教导成王勤俭执政时说:“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困难。
”这句话后来成为诸多帝王用来教诲子孙后代做人不要梦想安逸享乐、骄奢淫逸的名训。
周公特殊强调为政要修己敬德,杜绝骄奢淫逸,以免重蹈富商由于失落德而亡国的覆辙。
周公对国之隐忧认识得很深刻,他认为国家真正的隐患不在于当前而在于后嗣。
因此,他对成王的教诲非常重视,这种教诲既包括治国理政等才能的培养,也包括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塑造。
在周公的悉心教诲下,周成王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一代明君。
而伯禽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殷切期盼,用了很短的韶光,就把鲁国管理成了有名遐迩的礼仪之邦,那里务本重农、民风淳厚、崇教敬学,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