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这个审美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涌现的频率非常高,风,令人捉摸不透,因它无形可不雅观,无神可凝,可它能“解落三秋叶,能开仲春花”。
这个大自然的精灵,飘荡于无穷的天宇,使世间万物因之摇荡生姿,风情万种。
可它一旦进入文学领域,进入诗词,却又成为一位百变精灵,时而“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采绰约,宛如彷佛一位温顺可人的姑娘;时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变得旷达豪放,犹如一位年夜方悲歌的壮士,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时而显得落寞惆怅,正可谓”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咏风

唐-王勃

古诗词中的风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墨客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颂风的高尚品质和勤奋精神。
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
以风况人,有为之士正当如此。
墨客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在这篇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仲春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注: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这首诗能让人看到风的力量。
如果把诗题挡住,这首诗便是一则谜语,这是此诗的一大妙处。
风是无形的,风又是实在的,我们看不到风,却能感想熏染到风。
秋风能扫尽落叶,东风能催开鲜花,风能激起千层浪,风能吹得万竹斜。
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风”在作者笔下,变得形象生动,读后仿佛满纸是 飒飒的风声,彷佛手可以捧、鼻可以闻、耳可以听。

唐-李商隐

迥拂来鸿急,斜催别燕高。

已寒休惨淡,更远尚呼号。

楚色分西塞,夷音接下牢。

归舟天外有,一为戒波涛。

注: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墨客,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 ,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阳市)。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
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生平困顿不得志。
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年),李商隐在郑县病故,去世后葬于祖籍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全体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墨客。
他善于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代价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幽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咏风

唐-董思恭

萧萧度阊阖,习习下庭闱。

花蝶自飘舞,兰蕙生光辉。

相乌正举翼,退鹢已惊飞。

方从列子御,更逐浮云归。

注:董思恭,字作肃,号雨亭、桂川,山东省寿光人,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乡试第一名,六十年(1721年)中进士。
康熙年间翰林院庶良士,历任忠州、泸州、许州、常德、沅州知州、知府,后升任湖南粮储道台、按察使副使,后调任云南。
董思恭为官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管理追求实效,所至皆有令名。
65岁退老返回寿光故里,寿高96岁,入祀寿光文庙乡贤祠。
工诗,著有《述怀十六韵》、《拟古乐府》、《新塘吟》、《晦庵文稿》等。

唐-薛涛

猎蕙微风远,飘弦唳一声。

林梢鸣淅沥,松径夜凄清。

注:薛涛(约768~832年),唐代女墨客,字洪度。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因父亲薛郧做官而来到蜀地,父亲去世后薛涛居于成都。
居成都时,成都的最高地方军政主座剑南西川节度使前后改换十一届,大多与薛涛有诗文往来。
韦皋任节度使时,拟奏请唐德宗授薛涛以秘书省校书郎官衔,但因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却称之为“女校书”。
曾居浣花溪(今有浣花溪公园)上,制作桃赤色小笺写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
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

咏风

唐-张祜

摇摇歌扇举,悄悄舞衣轻。

引笛秋临塞,吹沙夜绕城。

向峰回雁影,出峡送猿声。

何似琴中奏,依依别带情。

注:张祜 字承吉,邢台清河人,唐代著名墨客。
出生在清河张氏王谢,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绅士”之誉。
张祜的生平,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造诣。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

菩萨蛮·回塘风起波文细

五代-李珣

回塘风起波文细,刺桐花里门斜闭。

残日照平芜,双双飞鹧鸪。

征帆何处客?相见还相隔。

不语欲魂销,望中烟水遥。

注:这首词写一女子的无名相思。
上片写女子所在的环境,用“双双飞鹧鸪”一句兴起下片。
下片写女子对“征帆何处客”的爱恋,语浅情深,清音有余。

谒金门·风乍起

宋-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喷鼻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昂首闻鹊喜。

注:冯延巳善于以景托情,因物起兴的手腕,蕴藏个人的哀怨。
写得清丽、周详、委婉、蕴藉。
这首随处颂扬的怀春小词,在当时就很为人称道。
尤其“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是传诵古今的名句。
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点明季候、环境及人物活动。
下片以抒怀为主,并点明以是烦愁的缘故原由。

东风乍起,吹皱了一池碧水,这本是春日平常得很的景象。
可是有谁知道,这一圈圈的荡漾,却搅动了一位女性的感情波澜。
别看她貌似清闲,时而逗引鸳鸯,时而揉扯花蕊,过一下子又倚身在池栏上不雅观看斗鸭,但只须要从她

点绛唇·波上清风

宋-魏夫人

波上清风,画船明月人归后。

渐消残酒,独自凭阑久。

聚散匆匆,此恨年年有。

重回顾,淡烟疏柳,模糊芜城漏。

注:上片先以工笔绘景:清风拂过水面,明月泻下银辉,鳞鳞微浪闪动着光波,月夜宁静、皎洁、幽美。
此刻,一只装饰富丽的小船荡离江岸,驶向迷茫的远方,一个女郎凭依着楼头的栏干,借着朦胧的月色,凝神目送那逐渐消逝夜空中的一叶轻舟。
江波、清风、明月、画船,这几个富有特色的意象并举,构成了一个清丽纯净、沁人心脾的意境。

“波上清风”、“画船明月”之下,却溘然接上“人归后”这三字,意脉陡转,气氛骤变,顿时带来了无限的寥落和空虚之感。
“人归后”三字含蕴丰硕,既点明行人,又暗示送者独留,从而引出下文对居者的描写。
“渐消残酒”翻进一层,写临行前,置酒饯别,双方筵席间绸缪打发、依依难舍之情,一并涵盖内。
“凭栏久”紧承“渐消残酒”,“独自”应上“人归后”。
这几句写的是这位女郎兀自一人,夜幕中凭栏伫立,不忍拜别,她对行人的无限钟情,她的满怀思绪,不言自明。

下片写“独自凭栏”的思绪。
对付恋人,短暂的分离已足可消魂,何况年年分别,岁岁离恨,而这回又归期难凭呢!
这两句,好似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她从当前的离去进而回忆起昔日多少次的“聚散匆匆”,个中包含着无数的酸楚与忧虑、期待与不安,容纳了多少实际的生活内容!
她凝神冥想,思绪翻滚,而韶光如奔逝的流水从她身边悄悄掠过。

精卫·北风荡天地

明-夏完淳

北风荡天地,有鸟鸣空林。

志长羽翼短,衔石随浮沈。

崇山日以高,沧海日以深。

愧非补天匹,延颈振哀音。

辛劳徒独立,年夜方谁为心?

滔滔东逝波,劳劳成古今。

注: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汉族,明松江府华亭县(现上海市松江)人,明末著名墨客,少年抗清英雄,民族英雄。
夏允彝子。
七岁能诗文。
十四岁从父及陈子龙参加抗清活动。
鲁王监国授中书舍人。
事败被捕下狱,赋绝命诗,遗母与妻,临刑神采不变。
著有《南冠草》、《续幸存录》等。

临江仙-柳絮

清-曹雪芹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团蝶阵乱纷纭。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年光时间休笑本无根。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注:此诗出自曹雪芹《红楼梦》中第七十回。
薛宝钗写的《临江仙·柳絮》,借柳絮来表达对未来幸福的神往与憧憬。

----------------------------------------------------------------------

中国好诗词,风雅颂古今!
中国好诗词打造最纯粹的诗词分享平台!
品读、鉴赏经典诗词歌赋,分享、互换精美原创文学。
不一样的文学阅读体验,不一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中国好诗词微信"大众年夜众号:qq274158273,欢迎各位关注,欢迎各位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