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正一帆悬
三仄尾在唐诗中有涌现,不多。至于是否出律不好定论。
我们详细来讲一下什么是三仄尾,以及不得已的情形下如何拗救。
三仄尾便是一句诗的末了三个字都是仄声。我们原来讲过五绝平仄的一种基本格式:“平起不押韵”,我们用这种基本格式来讲解:
上句便是“平平平仄仄”,我们举个例子,如果写句打油诗:“你来他不去”,由于在合律的情形下,首字是可平可仄的,以是这句子的平仄是“仄平平仄仄”,这是合律的。
但是现在不是他不去了,而是我不去了,句子改成“你来我不去”,这便是三仄尾了。不但三仄尾,全体句子还只有一个平音,又犯了孤平。大家念一下看看,是不是非常不顺口?
我们看唐诗怎么做的。
《次北固山下》 王湾客路青山外, 仄仄平平仄行舟绿水前。 平平仄仄平潮平两岸阔, 平平仄仄仄风正一帆悬。 平仄仄平平这首诗里面“潮平两岸阔”,正是三仄尾。我们看到这句的首字可平可仄的地方利用的“潮”字是平音,也便是说担保了有两个平音在前面,并且办理了孤平的问题,这是一种办理方法,或者说是一种妥协方法。
那么我们这句“你来我不去”要如何修正?才让三仄尾读起来没那么阻滞?把“你”字改成“君”字,“君来我不去”,是不是就顺口多了呢?
客路青山外
还有一点补救,便是不才一句的开头,原来该是“仄仄仄平平”,把第一个字改成平音,以免造成上句三仄尾,下句三仄头。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平仄为“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整联读下来抑扬抑扬,没有不舒畅的觉得。
我们看刘禹锡的《岁月咏怀》,也是这样处理的。
弥年不得意, 平平仄仄仄新岁又如何。 平仄仄平平念昔同游者, 仄仄平平仄而今有多少很多多少。 平平仄仄平再看那句打油诗:“君来我不去”,假设下句本对“就你事儿多”,平仄为“仄仄仄平平”。咱们把“就”字换成“偏”字,平仄改为“平仄仄平平”:
君来我不去,偏你事儿多。是不是比“你来我不去,就你事儿多”要上口多了?
其余有一种处理第三字非用仄音不可的自救方法,那便是把第四字原来仄音的字换成平音,这是一种唐诗大量采取的方法,乃至形成了一种变格,在唐诗中存在非常多,但是严格来讲,并非三仄尾了。
从格式上讲,便是将“平平平仄仄”变成“平平仄平仄”,这是为了处理第三字仄音的变格。我们看几个例子,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 平平仄平仄日暮客愁新。 仄仄仄平平这里出句为变格,并非三仄尾出律,以是下句便是正常的“仄仄仄平平”。
还有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也是“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这是减少三仄尾的一种方法。
移舟泊烟渚
当然三仄尾在律诗中是存在的,而且不进行拗救的“仄平仄仄仄”在杜甫诗中也是存在的,但是相对付合格律的诗句,这种格式是非常少的。
以是你要说格律诗中有没有三仄尾?是有的,虽然不多,但确实有,而且相对三平尾来说已经算有点数量了,三平尾是绝对不许可涌现的。
但是咱们现在写格律诗要不要三仄尾呢?只管即便不要。唐朝的时候格律诗刚形成,各方面的试探、研究都是存在的,到了后期格律体成熟,墨客基本上就会避开三仄尾。
有这么多字可以选,为什么一定要用变格?为什么一定要用三仄尾?为什么一定要让别人读起诗来以为别扭?
现在的人写格律诗,没有人能有那么高的意境真正须要“不以词害意”。
儿女共沾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