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首诗实在写得很怪,诗名里带有一个“暝”字,写的是薄暮。
可诗中的景象都是“明净”的;诗的第一句说“空”,颈联里却是“繁盛热闹繁荣”的;说好了是写“秋暝”,结果末了又提到了“春芳”。

王维的这首诗里到底隐蔽着什么秘密呢?下面就听我来给大家说一说。

一、《山居秋暝》赏析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景象晚来秋。

王维仕途失落意隐居终南山写下一首著名五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歌意译:

秋日的夜晚,空旷的山中下了一场小雨。
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树枝桠,洒下一片清辉,一汪清泉在石上缓缓地流淌。

竹林里传来一阵繁盛热闹繁荣的声音,那是浣纱的姑娘回来了吧。
遥遥地看见莲叶晃动,那是一艘渔船刚刚才下水。
随意在这春天的景致中休憩,王孙留在这里,再适宜不过了。

说王维这首诗以画入诗,最紧张的证据便是诗的第一句提到了“空山”,和颈联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形成了冲突。
于是第一句中的“空”,该当理解成绘画中写意的空。

空山本不空,但是在诗佛王维的心中,它是“空”的。
由于一场新雨,让山中的空气清新。
天上的明月从云朵的背后露出头来,透过松树的枝桠,洒下一片清辉。

树林里的光芒变亮了,我们才能看到清泉在岩石上缓慢地流动着,这是一幅自然打造的山水画。
墨客正在欣赏山中景致,忽然耳边听到女子繁盛热闹繁荣的声音,这个声音是从竹林里面传来的。

“竹喧归浣女”和“莲动下渔舟”中的“竹喧”、“莲动”形成互文的关系。
意思是说,王维先听到了竹林里的吵闹声,然后看到竹子在动,他预测是浣纱(或者浣衣)的女子归来了。

接着,他又听到了溪边的划水声,又看到了莲叶晃动,于是判断:有人正从渔船高下来。
由于山林中有这种生活的气息,以是“空”山也不“空”了。

在末了一句里,王维反用了《楚辞·招隐士》中的典故。
《招隐士》是汉代淮南王门客“拟楚辞”的名作。
内容极力表现山中的胆怯景象,突出其危险性,呼吁“隐士回归”。
个中有一句是“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
于是王维反过来说,“王孙自可留”。

其余,这首诗中的明月、松、泉、石和渔舟,各有文化喻意。
个中、泉、石让人遐想到《世说新语》中“漱石枕流”的典故:

一个叫孙子荆的人对王子武说自己要归隐山林,“枕石漱流”。
意思是他要用泉水来漱口,用岩石当枕头。
结果他口误,说成了“漱石枕流”。
王子武就说:流水能当枕头吗?孙五荆回答:枕流水可以洗耳朵,漱石,可以磨炼我的牙齿。

颈联中“渔舟”也带来了《楚辞》“渔父”的意象。
以是这样看来,诗的第一句讲“空”,讲的是出世者的不雅观念。
代表王维创作这首诗的时候,已经进入了空灵的状态。

第二句除了写景,实在是在交待自己归隐后要做什么。
他要用石头来漱口,用泉水来洗耳朵。

第三句表面是写人间烟火,但是“浣女”、“渔舟”事实上也隐含了《楚辞》意象。
“浣女”的“浣”,便是“洗”的意思。
这是在写自己归隐的缘故原由。

《渔父》中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这便是王维隐居后要干的事情。

末了一句里,有人把“随意春方歇”理解成“让春天随便消逝”。
但是王维明明在写秋日,秋日之前的时令是夏,为什么他不写“随意夏芳歇”?并且“归浣女”也不是秋日特有的景像,“莲”更不是秋日才有的植物。

因此个人认为,王维这里写的是“随意地在这春光里面休憩”,而不是“随便让春芳消逝”。
由于整首诗中的景象,很可能便是出于王维自己想象。
他以为那风景美得,就像是春天芳香四溢的时节。

“空山”真便是一座“空山”,只要有足够强大的精神天下和想象力,没有什么意境是“造”不出来的。

二、《空山新雨》大概是一个“鬼”故事

这首诗末了一句反用到了《招隐士》的典故,这一篇汉代的楚辞,到底讲了什么呢?

在那桂树丛生的山谷幽僻之地,树枝弯弯曲曲地缠绕在了一起。
山中云雾迷漫,怪石嶙峋。
高山险阻,谷低水深。
虎啸猿啼,鹿猴失落群。
春草凄凄,夏虫哀鸣,野兽奔突咆哮,惊散走兽飞禽。
王孙归来吧,免受其惊!

当然,这篇楚辞没我翻译的这么烂,不过大意便是这样。
听说作者是淮南小山,即淮南王刘安门下文人集体创作,为的是给去世去的刘安招魂。

王维在诗的末句故意用这个典故,看起来就比较故意思了。
再加上他故事用“春芳”来写“秋暝”。
不禁让人遐想到他在颔联、颈联中所描述的山中景致,绝非实景。

秋日的薄暮,山中又刚下过一场雨,天色是晦暗的。
王维在第一句里说“空山”,很多人认为这是他的想象。
实在有可能“空山”是真实的,后面的才是他的想象。

他在雨后先想象出了松间明月,清泉岩石,进而抱负出一个山林中的桃花界来。
不然,本来就“空旷”的山野,哪里来的“浣女”和“渔舟”呢?

尤其是在薄暮时分,浣女归来可以理解,渔船难道是夜晚才出动捕鱼的吗?以是以上人和事都不存在。
由于王维放开了想象,自己用“空”造出了“不空”。

实在,他当时所处的田地,也可能是《招隐士》中荒凉、危险之境,也有可能在他打坐的“禅房”。

小结

“空”即是“不空”;“不空”即是“空”。
在一个秋日的薄暮,本来该当光芒晦暗不明,空气寒冷。
王维入定已久,身心一齐进入了“禅境”。

大概他当时正在打坐,已经进入了一种“神游”的状态。
忽然听到耳边传来了一些响动。
于是他产生了“花式遐想”。

随着,他就他的用意识开始作起了画。
那画中有明月、松树、清泉与岩石,还有桃源瑶池。
他正画得高兴呢,他的朋友或者是家人来叫他:喂,你的魂儿丢啦?别打坐了,该吃晚饭了!

这时他的“魂”还留在“空山”里,他溘然想到《招隐士》这一篇替淮南王招魂的名作。
于是把家人叫他用饭的声音,想像成一群人正在劝他:“魂兮归来!
”。
于是他说:这里刚刚好,“王孙自可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