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尚书:即检校工部尚书孟简,字几道,进士出身。
元和15年(820年),贬为古州司马。
孟简喜好佛学,曾参与翻译大乘本生心地不雅观经。

愈白:行官自南回,过吉州,得吾兄二十四日手书数番,忻悚(xīn sǒng)兼至。
未审入秋来眠食何似,伏惟万福!

1、行官:唐制,节度使、州、府,都有牙官、行官,牙官为衙前使令,行官受差遭往来京师、邻道、州、府公干; 2、吉州:治所今江西省吉安市; 3、番:计数词,枚、片,亦为次数; 4、忻悚:喜与惧; 5、“未审”二句:对孟简的问候,是说不知入秋以来您的就寝饮食若何,祝愿孟兄万福;伏惟:表示希望。

来示云:有人传愈近少信奉释氏,此传之者妄(wàng)也。
潮州时,有一老僧号大颠,颇聪明,识道理,远地无可与语者,故自山召至州郭,留十数日。
实能形状骸(hái),以理自胜,不为事物侵乱。

韩愈•与孟尚书书

1、少:轻微; 2、妄:荒诞; 3、可与语者:可以交谈的人; 4、“实能形状骸”三句:是说这位老僧确实超尘脱俗,以理性和理智相胜,不被外界事物滋扰;形骸:人的形体躯壳。

与之语,虽不尽解,要自胸中无滞碍。
以为难得,因与来往。
及祭神至海上,遂造其庐。
及来袁州,留衣服为别。
乃人之情,非崇信其法,求福田利益也。

1、要自胸中无滞碍:主要的是能够荡涤情累,疏通心中郁积的烦闷; 2、造:到; 3、袁州:治所今江西省宜春县; 4、福田:佛教称积德行可得福报,犹如播种田地,可以收结果实。

孔子云:“丘之祷久矣。
”凡君子行己立身,自有法度,圣贤奇迹,具在方策,可效可师。
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积德积恶,殃庆自各以其类至。
何有去贤人之道、舍先王之法,而从戎狄之教以求福利也?

1、丘之祷久矣:见《论语•述而》,意为如要祈求神明,那么,我孔丘平素的行为便是符合神明的,因此用不着再去祈求神明; 2、立身行己:存身自主,行为有度; 3、法度:法令制度; 4、方策:文籍。

《诗》不云乎“恺悌(kǎi tì)君子,求福不回”?《传》又曰:“不为威惕,不为利疚”。
如果释氏能与人为祸祟(suì),非守道君子之所惧也,况切切无此理!
且彼佛者,果何人哉?其行事类君子耶(yé)?小人耶?若君子也,必不妄加祸于守道之人;如小人也,其身已去世,其鬼不灵。

1、"恺悌君子”二句:见《诗经•大雅•早麓》;恺悌:和乐大略单纯;不回:不违背先人的正道; 2、不为威惕:见《左传•哀公十六年》,不为威胁而畏惧; 3、不为利疚:见《左传•昭公二十年》,原文为:“不为利疚于回”,不为困惑而屈辱;疚:病,辱; 4、释氏:佛姓“释迦”的略称,此指佛;祸祟 : 迷信的人指鬼神带给人的灾害。

天地神祇(qí),昭布森列,非可诬也,又肯令其鬼行胸臆、作威福于其间哉?进退无所据,而信奉之,亦且惑矣。

1、神祇:“神”指天神,“祇”指地神,“神祇”泛指神明; 2、昭布森列:指神明的等级地位排列森严; 3、“又肯令其鬼”句:又怎肯让“佛的幽灵”来到肚量胸襟当中,飞扬跋扈于其内呢?

且愈不助释氏而排之者,其亦有说。
孟子云:"今天下不之杨,则之墨。
杨墨交乱,而圣贤之道不明,则三纲沦而九法斁(dù),礼乐崩而戎狄横(hèng),几何其不为禽兽也!"

1、杨墨:战国时杨朱与墨子的并称,亦指指“杨墨”的学说;《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是战国期间与儒家对立的两个主要学派; 2、三纲:君臣、父子、夫妇之道,即君为臣纲(臣绝对服从君),父为于纲(子绝对服从父),夫为妻纲(妻绝对服从夫); 3、九法 :即九畴,传说禹管理天下的九类大法;月朔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徵,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4、斁:败坏; 5、“几何”句:还能有多久不沉沦腐化为不知礼仪的禽兽呢?

故曰:"能言距杨墨者,贤人之徒也。
"扬子如斯:"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pì)之,廓如也。
"夫杨墨行,正道废,且将数百年,以至于秦,卒灭先王之法,烧除其经,坑杀学士,天下遂大乱。

1、言距:以辞吐拒之; 2、扬子云: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扬雄曾著《法言》,在于守卫和发挥正统的儒家学说; 3、辟:驳斥;廓如:澄清貌; 4、正道:指儒家之道。

及秦灭,汉兴且百年,尚未知修明先王之道。
其后始除挟(xié)书之律,稍求亡书,招学士。
经虽少得,尚皆残缺,十亡二三。
故学士多老去世,新者不见全经,不能尽知先王之事,各以所见为守,分离乖隔,不合不公。

1、除:废除;挟书之律:“挟书律”是秦始皇在焚书时实施的一项法令:“敢有挟书者族”,即对收藏违禁书本的人处以灭族的严刑,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废除挟书律; 2、亡书:指秦始皇焚书坑儒后遗失落的书本; 3、十亡二三:十分之二、三已经遗失落; 4、乖隔:分离。

二帝三王群贤人之道,于是大坏。
后之学者,无所寻逐,以至于今泯泯(mǐn)也,其祸出于杨墨肆(sì)行而莫之禁故也。
孟子虽贤圣,不得位,空言无施,虽切何补?然赖其言,而今学者尚知宗孔氏,崇仁义,贵王贱霸而已。

1、二帝三王:二帝指唐尧、虞舜,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武王; 2、泯泯:紊乱; 3、肆行:犹盛行; 4、空言无施:空有辞吐而无机会详细去履行; 5、虽切何补:纵然其辞吐切中症结,于儒家又有什么补益呢? 6、贵王贱霸:儒家的一个主要主见,源于孟子,即崇尚王道,贱视霸道。

其大经大法,皆亡灭而不救,坏烂而不收,所谓存十一于千百,安在其能廓如也?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rèn)而言侏离矣。
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

1、“所谓存十一于千百”二句:已经到了所说的千只存十、百指存一的程度,怎么能够对它加以澄清呢? 2、向:假使,如果; 3、左衽:古代部分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与中原前襟向右不同,后来因此用左衽来表示变成少数民族; 4、侏离:形容异地措辞难辨;《后汉书•南蛮传》:衣裳班兰,措辞侏离;此处指讲少数民族措辞,与左衽相同,指受异族统治。

汉氏以来,群儒区区修补,百孔千疮,随乱随失落。
其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浸以微灭。
于是时也,而倡释老于其间,鼓天下之众而从之。
呜呼,其亦不仁甚矣!
释老之害过于杨墨,韩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亡之前,而韩愈乃欲全之于已坏之后。
呜呼!
其亦不量其力,且见其身之危,莫之救以去世也。

1、区区:小,少; 2、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3、绵绵:连续不断;延延:长的样子; 4、浸:逐渐; 5、微灭:衰败灭绝; 6、是时:此时; 7、释老:指佛教和玄门。

虽然,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去世,切切无恨!
天地鬼神,临之在上,质之在旁,又安得因一摧折,自毁其道,以从于邪也!
籍、湜(shí)辈虽屡指教,不知果能不叛去否?辱吾兄眷厚,而不获承命,惟增惭惧,去世罪去世罪!
愈再拜。

1、因一摧折:元和14年(819年),唐宪宗要迎佛骨入宫内养活三日,韩愈上《谏迎佛骨》,极论不应崇奉佛教,宪宗大怒,要处去世韩愈,后决定贬为潮州刺史; 2、籍、湜:唐代文学家张籍和皇甫湜的并称,两人都是韩愈的学生;张籍,字文昌;皇甫湜,字持正; 3、眷厚:爱重、看重; 4、承命:接管命令,此指教导。

全文:

愈白:

行官自南回,过吉州,得吾兄二十四日手书数番,忻悚(xīn sǒng)兼至。
未审入秋来眠食何似,伏惟万福!

来示云:有人传愈近少信奉释氏,此传之者妄(wàng)也。
潮州时,有一老僧号大颠,颇聪明,识道理,远地无可与语者,故自山召至州郭,留十数日。
实能形状骸(hái),以理自胜,不为事物侵乱。
与之语,虽不尽解,要自胸中无滞碍。
以为难得,因与来往。
及祭神至海上,遂造其庐。
及来袁州,留衣服为别。
乃人之情,非崇信其法,求福田利益也。

孔子云:“丘之祷久矣。
”凡君子行己立身,自有法度,圣贤奇迹,具在方策,可效可师。
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积德积恶,殃庆自各以其类至。
何有去贤人之道、舍先王之法,而从戎狄之教以求福利也?《诗》不云乎“恺悌(kǎi tì)君子,求福不回”?《传》又曰:“不为威惕,不为利疚”。
如果释氏能与人为祸祟(suì),非守道君子之所惧也,况切切无此理!
且彼佛者,果何人哉?其行事类君子耶(yé)?小人耶?若君子也,必不妄加祸于守道之人;如小人也,其身已去世,其鬼不灵。
天地神祇(qí),昭布森列,非可诬也,又肯令其鬼行胸臆、作威福于其间哉?进退无所据,而信奉之,亦且惑矣。

且愈不助释氏而排之者,其亦有说。
孟子云:"今天下不之杨,则之墨。
杨墨交乱,而圣贤之道不明,则三纲沦而九法斁(dù),礼乐崩而戎狄横(hèng),几何其不为禽兽也!"故曰:"能言距杨墨者,贤人之徒也。
"扬子如斯:"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pì)之,廓如也。
"夫杨墨行,正道废,且将数百年,以至于秦,卒灭先王之法,烧除其经,坑杀学士,天下遂大乱。
及秦灭,汉兴且百年,尚未知修明先王之道。
其后始除挟(xié)书之律,稍求亡书,招学士。
经虽少得,尚皆残缺,十亡二三。
故学士多老去世,新者不见全经,不能尽知先王之事,各以所见为守,分离乖隔,不合不公。
二帝三王群贤人之道,于是大坏。
后之学者,无所寻逐,以至于今泯泯(mǐn)也,其祸出于杨墨肆(sì)行而莫之禁故也。
孟子虽贤圣,不得位,空言无施,虽切何补?然赖其言,而今学者尚知宗孔氏,崇仁义,贵王贱霸而已。
其大经大法,皆亡灭而不救,坏烂而不收,所谓存十一于千百,安在其能廓如也?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rèn)而言侏离矣。
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

汉氏以来,群儒区区修补,百孔千疮,随乱随失落。
其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浸以微灭。
于是时也,而倡释老于其间,鼓天下之众而从之。
呜呼,其亦不仁甚矣!
释老之害过于杨墨,韩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亡之前,而韩愈乃欲全之于已坏之后。
呜呼!
其亦不量其力,且见其身之危,莫之救以去世也。
虽然,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去世,切切无恨!
天地鬼神,临之在上,质之在旁,又安得因一摧折,自毁其道,以从于邪也!
籍、湜(shí)辈虽屡指教,不知果能不叛去否?

辱吾兄眷厚,而不获承命,惟增惭惧,去世罪去世罪!
愈再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