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中游

中国四季

让诗歌带你畅游

最美古诗词丨 在诗歌中赏析四时感悟四时中的不合情感

春天,

春暖花开,草长莺飞;

夏天,

烈日炎炎,绿树成荫;

秋日,

霜天红叶,硕果累累;

冬天,

银装素裹,冰雪皑皑。

+ ✦ +

春天

spring

春天之美,是瞥见冰雪溶解,绿色重现,是听见林中啼叫的鸟儿,冰心说:春何曾说话呢?但她那伟大潜隐的力量,已这般的,温顺了天下了!

1

天净沙·春

【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粉红。

【赏析】

通过对春日里山、日、风、楼阁、院子、莺燕、小桥、流水、落花的描述,呈现出一幅远景、近景、中景皆具的春意图:草长莺啼,花落燕舞,姹紫嫣红。

“春山暖日和风”,作品开篇描述了一幅和煦、温暖、辽阔的春光。
在这一句里,作者着意突出了春天已经来到人间的特点,“山”是春意盎然的,“日”是暖意融融的,“风”是和煦温情的。
这样的画面很美:妖冶的春光里,春山润泽,春日融融,东风和煦,怡然与惬意。

“阑杆楼阁帘栊”和“杨柳秋千院中”两句是近写,词人从远处的“春山”转为写近处的“楼阁”与“院中”的景物。
在这妖冶的春光里的“阑杆楼阁帘栊”也是与别个时令截然不同的,无不映照着“春山”的新绿,沐浴着“暖日”妖冶,披拂着“和风”的温情。
站在楼阁上,站在在窗子前,凭栏而立欣赏春光,是一件惬意的事。
“杨柳秋千院中”一句,宁静文雅的小院,那小院里有傲然的白杨,有婀娜的垂柳,特殊是那树下的秋千悠然的荡来荡去,仿佛有妙龄少女们的欢声笑语传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结尾两句,词人的目光又从庭院里转移到晴空中,转移到旷野上,渲染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
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清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英在微微的东风中悄悄静地飘落。
至此,作品的意境更显得和谐,更显得意趣盎然了。

2

破阵子·春景

【宋】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掉队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目前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赏析】

这首词描写了古代少女们春天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段,表达了作者对春的赞颂和对美好事物的神往、追求。

上片写景,墨客以轻淡的笔墨.清新的构图.显现出暮春时节里的一派安谧、安详的田园景致。

下片写人,描绘了采桑女劳动安歇时的欢快.把她们天真活泼的形象和纯洁无瑕的心灵写得极为真切。

3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赏析】

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繁芜变革,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野景致。
作者写景,把稳色彩上的强烈比拟浸染,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腕真切地传达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
词情荡漾,弯曲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生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怀尘世间统统,而抓紧机遇,借诗酒以自娱。
“年华”,指好光阴,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
全词所写,牢牢环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
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期间心境与词境的详细表示。

这首词来由景发,情景交融。
词中十全十美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繁芜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
将写异域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 ✦ +

夏天

summer

夏天之美,蝉鸣声回荡在全体林间,萤火虫闪耀在黑夜中,每一缕清风轻拂着树叶,树叶沐浴在阳光中,各类声音奏响着夏日之乐。

1

幽居初夏

【宋】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

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不雅观下鹭,

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分番笋,

木笔犹开第一花。

嗟叹老来交旧尽,

睡来谁共午瓯茶。

【赏析】

首句“湖山”二字总冒全篇,勾勒环境,笔力开张,一起便在山关水色中透着一个“幽”字。
次句写到居室周围,笔意微阖。
乡间小路横斜,周围绿荫环抱,有屋于此,确不失落为幽居;槐树成荫,又确乎是“绕屋树扶疏”的初夏景象。
这一句暗笔点题。

颔联紧承首联展开铺写。
水满、草深、鹭下、蛙鸣,自是范例的初夏景致。
然上句“不雅观”字,明写所见;下句却用“蛙鸣”暗写所闻。
明、暗、见、闻,参差变革,且上句所、言,湖水初平,入眼一片澄碧,视野开阔,是从横的方面来写。
白鹭时时自蓝天缓缓下翔,落到湖边觅食,人的视线随鹭飞儿从上至下,视野深远,是从纵的方面来写。
而白鹭悠然,安详不惊,又衬出了环境的清幽,使这幅纵横开阔的画面充满了宁静的气氛,下一“不雅观”字,更显得墨客静不雅观得意,心境闲适。
景之清幽,物之安详,人之闲适,三者交融,构成了宁静深远的意境。
从下句看,绿草丛中,蛙鸣处处,一片热闹喧腾,表面上似与上句清幽景致相对立,实在因此有声衬无声,还是渲染宁静的侧笔。
蛙鸣声中,透出一派活气,又暗暗过渡到颈联“箨龙”、“木笔”,着意表现,自然界的发达买卖,细针密线,又不露痕迹。
墨客展示给读者的是静止的竹和花,唤起读者想象的却是时时在成长变革的之中的动态的景物。

从章法看,这前六句纯然写景,而承转开阖,有条不紊。
颔联“水满”“草深”是水滨景致,承前写“湖”;颈联“头番笋”、“第一花”,则是山地风光,承前写“山”。
首句概言“湖山胜处”,两联分承敷衍,章法十分严谨。
但颔联写湖,是远处宽处景致;颈联写庭院周围,是近处紧处的风光。
诗的前六句极写宁静的景致之美,显示墨客怡然自得之乐,读诗至此,真令人以为此翁完备寄情物外,安于终总是乡了。
但结联陡然一转,长叹声中,大书一个“老”字,顿兴“万物得时,吾生行休”之叹,古井中漾起微澜,结出诗情荡漾。
原来,只管万物欣然,此翁却心情衰减,老而易倦,倦而欲睡,睡醒则思茶。
而一杯在手,忽然想到晚日旧交竟零落殆尽,无人共品茗谈心,享湖山之乐,于是,一种寂寞之感,袭上心头。
四顾惘然,无人可诉说。

2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唐】杜甫

糁径杨花铺白毡,

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

沙上凫雏傍母眠。

【赏析】

这一首《漫兴》是写初夏的景致。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景中状物,而景物相间相融,各得其妙。

诗中展现了一幅俏丽的初夏风景图: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彷佛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彷佛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
墨客掉转目光,忽然创造:那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阁下,真不易为人所见。
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密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
首句中的"糁径",是形容杨花纷散落于路面,词语精髓精辟而富有形象感。
第二句中的"点"、"叠"二词,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十分生动真切,使全句活了起来。
后两句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它"微寓萧寂怜儿之感",我们从全诗看,"微寓萧寂"或许有之,"怜儿"之感,则难免不免过于深求。

这四句诗,一句一景,字面看彷佛是各自独立的,一句诗一幅画面;而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初夏郊野的自然景不雅观。
细致的不雅观察描述,透露出作者溜达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连欣赏的心情,闲静之中,微寓客居异地的萧寂之感。
这四句如截取七律中间二联,双双皆对,又能针脚周详,前后照料。
起两句明写杨花、青荷,已寓林间溪边之意,后两句则摹写雉子、凫雏,但也俱在林中沙上。
前后关照,相互映衬,于散漫中浑成一体。
这首诗刻画细腻逼真,措辞普通生动,意境清新隽永,而又充满深厚淳厚的生活情趣。

3

《赠荷花》

唐·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

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

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

翠减红衰愁杀人。

【赏析】

墨客通过此诗展现出摘花的人们常常取其花而抛其叶,看似爱花,却不睬解花需绿叶衬的道理。
对待荷花时,只有花叶兼顾,才能两两相互映衬。
荷花的成长写出墨客对照着自己的出生,感慨境遇也投射在荷花的兴废之中。
表达了墨客渴求心腹,寻求政治依托的心声。

开头这四句,墨客是别具匠心的:他写的不仅仅是花与叶的关系问题,而是有深意的。
字面上这是一种比拟,即拿荷花与其他花卉比拟,突出荷花花叶相配、交相照映的分外美,更深一层的意思则是在表明他自己与女方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有如荷花的花与叶,可堪匹配,是天赐良缘。
这样,在墨客的笔下,他自己与对方的情事便被描述、渲染得十分美妙,又如此自然、和谐。

诗的末了两句,既写出了墨客的期望,也写出了墨客的隐忧:“此荷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首句是希望,明里是说但愿这俏丽的荷花与那碧绿的荷叶长久共存、相互映衬、形影相随,实际的意思是期望女方同自己长相厮守,永不分离,白头到老。
后句是忧虑,字面上是忧虑荷叶减翠,红花衰落,那时看起来太让人伤感了。
而实际上的意思则是一方面担心时不我与。
双方年迈色衰。
但愿青春常驻;但更深一层,则是担心两人的感情“变色”,涌现意外的变故,如果涌现那种情形,实在是不堪忍受的,切实其实是愁去世人了。
以是,这是墨客在向情人表白心志,希望两人都器重爱情,永不变心。

这首诗明里句句都是写花。
但实际上句句都是写人。
借荷花表明自己的心曲。
既解释自己与女方可堪匹配。
是天生的一对儿;又表明了两人相配之美满;又表明了自己的心愿与忧虑。
委婉蕴藉,耐人寻味,在浩瀚的咏物诗中实属上乘之作。

+ ✦ +

秋日

autumn

秋日之美,凉风垂垂,暑气渐散,秋意渐浓,是多彩的时令,是收成的时令,窗外院中各个角落的虫鸣,时而清亮,时而低沉,统统都是那么美好。

1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赏析】

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天景色,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致描写中流露出孤独烦闷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生理描写来抒怀;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怀,情景交融。
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2

相见欢

【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赏析】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怀,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动听至深。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面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日是冷落冷落的时令。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以是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冷落零落的秋天景色,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薄暮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解释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不雅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不雅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便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面前景致的。

他用象征手腕使人很自然地遐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面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3

浣溪沙

【清】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赏析】

上片"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随意马虎遐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唐苏颋《汾上惊秋》有:"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哀。
而纳兰在此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
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如何,可想而知。
难怪他会感慨"深秋远塞若为情"。

下片"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
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涯,碉堡荒凉而萧瑟;时至薄暮,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
词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故而张草纫在《纳兰词笺注》序言中言,纳兰的边塞词"写得精劲深雄,可以说是补充了词作品上的一个空缺点"。
然而平心而论,无论是"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万帐穹庐人醉,星影要摇欲坠",还是"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纳兰都不过是边塞所见所历的白描,作者本身并没有倾注深刻的生命体验,这类作品的张力无法与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同日而语。
不过,纳兰的边塞词当中那种流落的诗意的自我流放感的确是其独擅。
比如该篇的结尾"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虽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情不胜诚挚,其感不胜拳挚。

历史缘故原由与环境缘故原由以及词人自身的性情交织在一起,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这一曲边塞苍歌。
全词除结句外,均以写景为主,景中含情,纳兰的一草一木皆有灵性:虽然作者一贯未曾直接抒发要表达的情绪,但人们从字里行间揣摩出作者的感想熏染。
"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若为情"的发问中带出了作者对到任的迷茫与不安。
环境险恶,出息未卜,纳兰胸中风起云涌:怀古之心,恋乡之情,忧虑之思,纷纭扰扰难以沉着。
此时边关的云烟、堡垒、落日均染上了感情的色彩。
全体边关不再是唐人笔下的雄浑、苍凉、悲壮,取而代之的是满目萧瑟的生僻与破败。

+ ✦ +

冬天

winter

冬天之美,水始冰,地渐冻,冬天的树,褪去春天里的妩媚;甩掉夏天里的葳蕤;卸下秋日里的丰硕。
冬天的雪让大地穿上了洁白的新衣,洁白而又庄严。

1

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赏析】

全诗寥寥二十字,没有深远寄托,没有华美辞藻,字里行间却洋溢着热烈欢畅的色调和温馨炽热的情意,表现了温暖如春的诗情。

诗句的奥妙,首先是意象的精心选择和奥妙安排。
全诗表情达意紧张靠三个意象(新酒、火炉、暮雪)的组合来完成。
“绿蚁新醅酒”,开门见山点出新酒,由于酒是新近酿好的,未经由滤,酒面泛起酒渣泡沫,颜色微绿,眇小如蚁,故称“绿蚁”。
诗歌首句描述家酒的新熟淡绿和浑浊粗糙,极易引发读者的遐想,让读者犹如已经看到了那芳香扑鼻,甘甜适口的米酒。
次句“红泥小火炉”,粗糙小巧的火炉朴素温馨,炉火正烧得通红,墨客围炉而坐,熊熊火光照亮了暮色降临的屋子,照亮了浮动着绿色泡沫的酒。
“红泥小火炉”对饮酒环境起到了渲染色彩、陪衬气氛的浸染。
酒已经很诱人了,而炉火又增长了温暖的情调。
诗歌一、二两句选用“家酒”和“小火炉”两个极具生发性和暗示性的意象,随意马虎唤起读者对质朴隧道的屯子生活的情境遐想。
后面两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这样一个风寒雪飞的冬天里,在这样一个暮色苍茫的空闲时候,约请老朋友来饮酒叙旧,更表示出墨客那种浓浓的情意。
“雪”这一意象的安排勾勒出朋友相聚畅饮的阔大背景,寒风瑟瑟,大雪飘飘,让人感到冷彻肌肤的凄寒,越是如此,就越能反衬出火炉的炽热和交情的宝贵。
“家酒”、“小火炉”和“暮雪”三个意象分割开来,孤立地看,索然寡味,神韵了无,但是当这三个意象被白居易纳入这首充满诗意情境的整体组织构造中时,读者就会感想熏染到一种不属于单个意象而决定于整体组织的气韵、境界和情味。
寒冬尾月,暮色苍茫,风雪大作,家酒新熟、炉火已生,只待朋友早点到来,三个意象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有条有理、有形有态、有情故意的图画,其间流溢出交情的融融暖意和人性的阵阵芳香。

其次是色彩的合理搭配。
诗画相通贵在情意相契,墨客虽然不能像雕塑家、画家那样直不雅观地再现色彩,但是可以通过富有创意的措辞利用,唤起读者相应的遐想和感情体验。
这首小诗在色彩的配置上是很有特色的,清新朴实,温热明丽,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悦目怡神之感。
诗歌首句“绿蚁”二字绘酒色摹酒状,酒色流喷鼻香,令人啧啧称美,酒态活现让读者心向“目”往。
次句中的“红”字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了人的身子,也温热了人的心窝。
“火”字表现出炭火熊熊、光影跃动的情境,更是能够给寒冬里的人增加无限的热量。
“红”“绿”相映,色味兼喷鼻香,气氛热烈,情调欢畅。
第三句中不用摹色词语,但“晚”“雪”两字见告读者玄色的夜幕已经降落,而纷纭扬扬的白雪即将到来。
在风雪黑夜的无边背景下,小屋内的“绿”酒“红”炉和谐配置,非常能干,也格外温暖。

末了是结尾问句的利用。
“能饮一杯无”,轻言细语,问寒问暖,贴近心窝,溢满真情。
用这样的口语入诗扫尾,既增加了全诗的韵味,使其具有空灵摇荡之美,余音袅袅之妙;又创设情境,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墨客既可能是特意准备新熟家酿来招待朋友的,也可能是偶尔借此驱赶孤居的冷寂悲惨;既可能是在风雪之夜想起了朋友的温暖,也可能是平日里朋友之间的常来常往。
而这些,都留给读者去尽情想象了。

通览全诗,语浅情深,言短味长。
白居易长于在生活中创造诗情,存心去提炼生活中的诗意,用诗歌去反响人性中的春晖,这正是此诗令读者动情之处。

2

冬夜即事

【唐】吕温

百忧攒心起复卧,

夜长耿耿不可过。

风吹雪片似花落,

月照冰文如镜破。

3

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赏析】

此诗紧张描写终南山的余雪,通过山峰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遐想到山头的积雪溶解后,丛林通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景致虽好,不知有多少寒士受冻。
全诗咏物寄情,弦外之音,精练蕴藉,朴实标致,意境清幽,给人以清新之美。

end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