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行喷鼻香子·述怀》

宋·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五首顶级爽朗诗词随便一首读后都令人大年夜彻大年夜悟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操心。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苏轼《行喷鼻香子》,作于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3),乃其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时所作。
朝中政敌频频陷害,使其厌倦官场,萌生退隐之思。

词以皎洁月色为背景,独斟独酌,思绪万千。
苏轼未若李白狂放,而是严明思虑人买卖义。
上片以"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三喻,集古人聪慧,道尽人生虚无。
下片感叹才华难遇知音,寻求自我解脱之道。

作者追求现实享乐,愿望归隐田园。
"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勾勒出文人空想中恬淡寡欲的生活。
词中虽流露悲观感情,却也反响其建功立业难以实现的苦闷。

全词抒怀中穿插议论,韵律幽美。
"且陶陶、乐尽天真"的主题,展现了苏轼豪放达不雅观的人生态度,形式与内容十全十美,在宋代文人中广为流传。

-2-

《禅悦二首·其二》

清·张问陶

门庭清妙即禅关,

白搭黄金去买山。

只要心光如满月,

在家还比出家闲。

嘉庆十四年(1809),张问陶作此诗,乃其习禅组诗之二。
昔为吏部郎中,怀济世之志,却因朝廷闭塞,加之朋侪洪亮吉遭遇不幸,遂渐失落意,转而问津佛法,隐居山谷,于禅机理趣中寻得心灵抚慰。

诗旨在阐明习禅贵在清妙之心,非拘泥于形式。
"只要心光如满月,在家还比出家闲",道出修行真谛:心地慈悲光明,居家亦可胜出寺庙。
此与前作"八万四千道路别,谁知方寸即西方"遥相呼应,皆强调心性澄明之主要。

作者认为,心灵湛然,意静思定,则庭院清幽亦可入禅关,无需苦求幽林寂野。
佛法昭示:本心本性乃通向清闲、快乐、聪慧之门。
心若圆满清净,则万事游刃有余,外界是非曲直,尽由内心决定。

-3-

《春日醉起言志》

唐·李白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以是终日醉,颓然卧前楹。

觉来眄庭前,一鸟花间鸣。

借问此何时?东风语流莺。

感之欲嗟叹,对酒还自倾。

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李白天宝元年(742年)入京供奉翰林,因脾气孤傲,不与权贵与世浮沉,迅遭排挤。
墨客感官场阴郁,心中苦闷,常借酒浇愁。
此诗或作于天宝四载(745年)居东鲁时,或开元年间(713-741年)居安陆时。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墨客以道家、佛家思想,将人生视为虚幻,在醉中忘怀世俗。
醒来时,墨客创造庭前花间有鸟鸣,东风拂面,流莺婉转。
这柔美景象,实为墨客沉醉后沉着心境的映照。

墨客欣喜于这醉后悟道的境界,恐其须臾即逝,遂"对酒还自倾",直至月上中天。
他对酒狂歌,逍遥得意,长醉于高枕而卧的天下中。

此诗虽受陶渊明《饮酒》影响,却保持李白独特风格,流丽畅快。
墨客沉醉时似陶渊明般沉静淡泊,醒来又回答豪放旷达本色。

-4-

《玉楼春·春景》

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成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宋祁与欧阳修合撰的《新唐书》告成。
宋祁因功迁左丞,进工部尚书。
此词应作于其任尚书期间,详细韶光不详。

词以游湖为始,上片勾勒出一幅活气勃勃的早春图:波纹迎客,绿杨轻寒,红杏枝头春意闹。
下片则转向人生如梦的感慨,流露"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思想。

起笔泛写春光妖冶,继而以拟人手腕描述水波灵动。
"绿杨"句写远处杨柳如烟,"红杏"句以盛开杏花衬托春意之浓。
过片感叹人生苦短,宜及时行乐。
结拍表达对美好春光的留恋,请斜阳多留少焉。

全词章法井然,开阖自若,情真意切而不轻薄,说话富丽而不浮艳。
既咏春天,又寄托珍惜青春、热爱生活的情怀,具有不朽的艺术代价。

-5-

《曲江二首》

唐·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花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乾元元年(758年)暮春,杜甫游曲江有感而作此诗。
当时京城虽已收复,兵戈未息,墨客目睹唐朝政治腐败酿成的祸乱,心绪纷乱。

曲江,昔日繁华胜地,如今满目悲惨。
墨客以"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开篇,惜春之情跃然纸上。
继而"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愁绪愈深,借酒浇愁。

"江上小堂巢翡翠,花边高冢卧麒麟",荒凉景象触景生情。
墨客感慨世事沧桑,昔日繁华今已不再。

末联"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看似劝己及时行乐,实则蕴含对官场浮华的厌倦。
作为左拾遗,墨客上疏救房琯触怒肃宗,不久即被贬华州。
此诗既是对春景的咏叹,更是对时局的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