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清代字画家,他生平喜好画兰、竹、石,认为兰四季不谢,竹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
对“竹”,他不仅喜好画,还喜好写。
他留下了不少关于“竹”的著名诗句:
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喷鼻香有骨;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有一首著名的咏竹诗,没一句有“竹”,却句句是“竹”,寥寥20字,写足了竹的描述和风骨。
这首诗怎么写的?好在哪里?
《竹》
郑板桥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着花,免撩蜂与蝶。
一节复一节,这句聚焦一竿竹。用白描绘出了竹的形态,它一节一节的往上拔,不疾不徐,不斜不倚,年复一年,直至参天。
千枝攒万叶,这一句写竹的群像。千万根的竹枝上满是青绿的竹叶,它们在风中轻轻摇荡沙沙作响,即便是黄了枯了,落下来,也不慌不忙。一个动词“攒”字很有画面感,彷佛是竹枝把叶聚拢在了一起,然后,它们在一起共担风雨,共享好甜。拟人手腕,用得很妙,生动有趣。
我自不着花,免撩蜂与蝶,这两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授予竹以人的情绪:我不着花,是不想招惹蜂和蝶。仿佛竹子本可以着花,只是不愿罢了。
为什么不愿意着花?由于它不想和别的花花草草一样,去招蜂惹蝶,只要自己心境澄明就可以了。以是这里也有比拟反衬手腕,用那些凡花俗草的鼓噪虚荣衬托竹子的高洁清雅。
当代人常用的男女之撩的“撩”字竟然涌如今这里,很是欣喜,郑板桥真的是不爱用华美或艰深的词汇,要不然也不会留下“难得糊涂”“奉旨革职”这样的妙语。
结合郑板桥的人生经历,这首诗整体上用了托物言志的抒怀办法,借竹表明自己不愿混同流俗的生活态度。
郑板桥是乾隆时的进士,曾两任知县,皆心系百姓,能体察民情,“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风吹竹叶,他听出了民间疾苦。在山东潍县任职期间,在一个灾荒年,他为民请赈,结果得罪上级,罢官客居扬州。
在扬州,他靠卖字画为生。他身为贩子,却随意绘画题诗;他不为高官殷商作画,却乐意为路边婆婆留下墨宝。他生平弯曲不得志,却一贯一贯如竹一样平常,不阿谀风雨,不屈服霜雪。
以是,这首《竹》,是写大自然的竹,也是写俗世中的他自己,他爱的百姓,他憎的世俗风,全在诗里: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着花,免撩蜂与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