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很多是时候,古人的情绪是蕴藉的,一首诗,浮现在世人眼中的不仅仅是字面上所展现出来的意义,个中还蕴藏着深刻的思想内涵,须要读者自己去理解,自己去感悟。
故而,如果我们背离了墨客所处的时期背景,只从字面上去理解,就会被诗的表面所迷惑,无法体会墨客内心深处的那股豪迈之情。
比如,名列唐宋大八家之一的宋朝大文学家王安石,就作了一首名为《元日》的诗。
初看时,这仅是一首描写大年初一时的热闹、欢快的节日景象,在辞旧迎新的节日炮竹中,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喜悦和细节,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炮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
然而,此诗的境界真的只有这些吗?汪郎见告你,当然不是!
事实上,这首《元日》是王安石的言志诗,作于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春节,正月月朔。
诗中的末了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便是王安石在向自己下决心,一旦天子赞许自己主持新政,那么必须抱着一颗必胜的决心,冲破朝廷现有的旧制度,实行新法,以实现大宋富强!
而这首诗所要表达的,实际上便是王安石对即将要履行的新法充满了必胜的信念,同时对新法履行后,为提高大宋百姓生活水平,办理大宋社会危急的光明出息充满了喜悦之情!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必须去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四月,时任翰林学士兼侍讲的王安石,接管了天子赵顼的召见。
这是一场伟大的会商!
王安石像
在这场会商中,君臣二人就当前大宋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海内危急,以及北辽、西夏、吐蕃等带来的边疆军事冲突的国际问题交流了意见。
王安石的成竹于胸,王安石的侃侃而谈,给天子赵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是大宋须要的人才,这是朕须要的人才。
赵顼仿佛溺水之人捉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他非常感性地,并十分诚恳地约请王安石加入自己的中心参谋阵营,为自己办理危急,以图大宋富强!
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 帝曰:“唐太宗何如?” 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关照,以为高不可及尔。” 帝曰:“卿可谓求全谴责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宋史.王安石传》
不能否认赵顼实行新法的急迫。
宋神宗赵顼
由于此时的大宋犹如一个臃肿的胖子,如果不瘦身,那么表面上一派繁荣的景象,究竟如泡沫,一捅即破!
于内,“三冗”问题始终是大宋迈不过去的坎!
宋朝实行以文治国的策略,由于大兴科举、实施恩荫制,奉行“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敷”①的收买政策,造成了官僚机构弘大而臃肿,“冗员”问题十分严重。
大宋采纳的是“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的原则,故而建立了一支以支配在京师及各地的禁军为主,以地方厢军为辅,加上各地乡兵、边疆蕃兵等组成的武装力量,“冗兵”问题同样不容忽略。
正由于冗员、冗兵的问题严重,导致官员、军队的财政支出激增,而且还要支付北辽、西夏的岁币,加上统治者对奢靡生活的需求,不得不“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②,造成了百姓困苦,朝廷财政入不敷出,又形成了严重的“冗费”问题。
冗员、冗兵、冗费,三者前后相依,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造成了大宋积贫积弱的局势。
北宋时,三冗问题严重
于外,北辽、西夏始终虎视眈眈。
北疆虽然通过澶渊之盟,换取了和辽国的和平共处,但在宋人看来,辽国吞宋之心一贯存在,否则辽主就不会在西夏侵扰西北边陲之际趁火打劫,庆历增币是宋人的痛。
而西夏,自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脱宋自主以来,数次犯边,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大宋的败北,不仅是赵官家的心头病,也是大宋士大夫们的耻辱。
宋、辽、夏形势图
正是在大宋面临着这样的危急下,两个想要旋转大宋贫弱局势的男人就这样走在了一起,试图构建一段君明臣贤的佳话。
王安石以自己洞察世事,体察民情的治国能力,得到了大宋最高统治者赵顼的青睐,为此,他向天子上了一道折子,指出了大宋问题存在的根本。
然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而无亲友群臣之议……农人坏于繇役,而未尝特见救恤,又不为之设官,以修其水土之利。兵士杂于疲老,而未尝申敕演习,又不为之择将,而久其疆埸之权。宿卫则聚卒伍无赖之人,而未有以变五代姑息羁縻之俗;宗室则无教训选举之实,而未有以合先王亲疏隆杀之宜。其于理财大抵无法,故虽俭约而民不富,虽忧勤而国不强。---《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不能不说王安石对宋朝的政治危急、社会危急、经济危急看得透彻。
王安石要变法,最大的对手便是朝廷之中的守旧派
他对宋朝立国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缘故原由作出了详细解答,并阐发了宋仁宗统治以来的各类弊端,指出大宋表面上看似百年无事,但实际上早已危急四伏,而导致这统统的成分都在于大宋官僚因循守旧,因循守旧的结果。
要想改变面前的困局,唯有施行新政!
伏惟陛下躬上圣之质,承无穷之绪,知天助之不可常恃,知人事之不可怠终,则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这是王安石经由一番寻思熟虑的,利与弊,以及问题的根本,他都已经在这本折子上详细解释了,取决于否,全在天子赵顼。
让王安石欣慰的是,赵顼变法的决心很大,接管了他拔除旧制,实行新政的主见。这一刻,自皇祐三年(公元1058年)向天子赵祯上了一道折子,即《上天子万言书》,向统治者系统地提出了改造的思想后,他等了10年。
王安石和宋神宗
10年的光阴,一朝得以实现,这对付立志为天下苍生作出一番变革的政治家,是很难粉饰自己内心的喜悦。
但作为文人,必须懂得蕴藉。
故此,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的春节,正月月朔,看着东京城中家家户户忙着“新桃换旧符”,忙着“炮竹岁除”,忙着“暖入屠苏”,想着日后大宋即将迎来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从而使得朝廷变得强大,百姓变得富余,欣然之下,一首以景言志的诗自然也就孕育而生了。
王安石,一代人杰!
注:
①②《廿二史札记.宋制禄之厚》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
坚持原创,喜好我就请关注我吧!
】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