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早晚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辨通:辩)
我见过的最普通流畅的口语文翻译:
结庐在人境,(居住活着人聚居的地方)
而无车马喧。(却没有觉得到世俗的骚动)
问君何能尔,(叨教师长西席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
心远地自偏。(自己的精神超凡脱俗,地方就自然偏僻安静了)
采菊东篱下,(在东边的竹篱下采摘菊花)
悠然见南山。(无意间看到了庐山)
山气早晚佳,(傍晚山色奇丽)
飞鸟相与还。(众飞鸟一起结伴回巢)
此中有真意,(这里边有隐居的真正乐趣)
欲辩已忘言。(想说出来却早已忘却该若何用措辞表达)
《饮酒•结庐在人境》这首古诗,哪些地方,对我们写作文有启示呢?
第一,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墨客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闭上眼睛,一幅清晰的画面就浮现在脑海里。我们由此可以得到写作文的第一个技巧:在作文的时候,若何写出画面感?这是一个非常主要的作文技巧,我们往后再讲。
第二,“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便是设问的方法,这种方法在作文开头常常会用到。
第三,全诗末了二句,也是全诗的总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得当的措辞。换句话说便是说不清楚,我们把这个做一个扩展引申,便是结尾答案的不愿定性。当然从这一句诗,讲这样一种作文方法是有些牵强的,只能说是靠近的,不能说是完备引发出来的。
本次我们要详细讲解的写作方法是:
第一,设问开头的写作方法。
第二,在作文的结尾,给出一个不愿定的答案,留给读者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我们先详细地讲第一个写作的方法——设问开头的写作方法。
什么叫设问式开头?所谓“设问”,便是无疑而问,不用回答。“设问”也叫“设置疑问法”、“设问警策法”、“提问法”。开篇提出来一个设问句,这种技巧叫“起句发问手腕”、也叫“设问式开头法”、还叫“设疑法”。作文中所说的设问,和修辞上所说的设问还是有差异的。
设问的表现形式有三种:1、开头自问自答。2、开头只问不答,答案通过读完作文就明白了。3、先问后答,问在开头,答案在文中,和开头的提问前后呼应。
设问开头的浸染:开头设问,是根据文章的思想内容,提出的引人探究的问题,造成悬念、疑问,引发读者兴趣、寻思。提出问题,以引起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紧张内容的关注,对文章的中央思想起突出、强调的浸染。
若何确定设问内容?开头设问的内容,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从文章的结局入手。2、从作者感想熏染最深之处着笔。3、捉住关键情节。4、捉住文章的思想内容。5、针对所写的人、事、物、景,进行点题设置。以疑问的办法,引入正文,可用单个的疑问句,也可用多个疑问句。
设问开头的方法,到初中高中也还常常用到,我们小学生在写作文时初步学习一下就行了。下面老师举几个例子。
写人作文《我的爸爸》开头这样写:我的爸爸是一位普通的工人,可是他有一个外号“老教授”。为什么人们把他叫做“老教授”呢?听我给你讲一讲你就明白了。
记事作文《假文盲》开头这样写:奇怪!
“母子上车处”怎么站了四个身强力壮的大男人,而一位抱着孩子的母亲却被挤在栏外?难道那些男人不识字?
状物作文《我爱露珠》开头这样写:春天,万物萌生。你喜好什么呢?是妩媚多姿的花朵,是纤眇小巧的青草,是轻盈如纱的白云,还是活泼可爱的燕子?这统统,自然都有迷人之处,然而我最喜好的是那小小的露珠!
接下来我们再讲第二种写作技巧。在作文的结尾,给出一个不愿定的答案或者开放性的结局,留给读者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小学生写作文,思维比较片面单一,作文的结尾,每每也显得比较固定,结尾呈封闭型的构造,或者说封闭型的思维。结局是固定的,不可变动的。
比如说,写人的作文《我的妈妈》,结尾这样说,妈妈是一个慈祥的人。妈妈,非常地爱护别人,关心别人等等。
写事作文,结尾常日是这样说,通过这个事情,我明白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通过这件事,我有什么收成,有什么启示,有什么感想等等。
不仅小学生这样,小学课文中也常常有这样的例子。《我的伯父鲁迅师长西席》结尾这样写:的确,伯父便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开放式的结尾,或者是没有固定答案的结尾,有什么样的艺术表达效果,我们先看两个武侠名家的作品。金庸师长西席的《雪山飞狐》结尾(缩编):
胡斐举起树刀,一招就能将他劈下岩去,但想起曾答应过苗若兰,决不能伤她父亲。然而若不劈他,自己非去世不可,难道为了相饶对方,竟白白送了自己性命麽?顷刻之间,贰心中转过了千百个动机……
那时胡斐万分难堪,实不知这一刀该当劈是不劈。他不愿伤了对方,却又不愿赔上自己性命。
他若不是侠烈重意之士,这一刀自然劈了下去,更无犹豫。但一个人再年夜方豪迈,却也不能轻易把自己性命送了。当此之际,要下这决议确定实是千难万难……
胡斐到底能不能安然归来和她相会,他这一刀到底劈下去还是不劈?(全文完)
这样写好处是什么?金庸师长西席在后记中说:“《雪山飞狐》的结束是一个悬疑,没有肯定的结局。到底胡斐这一刀劈下去呢还是不劈,让读者自行构想。这部小说於一九五九年揭橥,十多年来,曾有好几位朋友和许多不相识的读者希望我写个肯定的结尾。仔细想过之后,以为还是保留原状的好,让读者们多一些想像的馀地。有馀不尽和适当的蕴藉,也是一种意见意义。在我自己心中,曾想过七八种不同的结局,有时想想各种不同结局,那也是一项享受。胡斐这一刀劈或是不劈,在胡斐是一种决议,而每一位读者,都可以凭著自己的个性,凭著年夜家对人性和这个天下的意见,作出不同的决议。
古龙师长西席的武侠小说作品《楚留喷鼻香传奇之桃花传奇》,结尾(缩编)是这样写的:
两扇门险些是完备千篇一律的,没有人能看出其间的差别。生与去世的差别楚留喷鼻香站在门前,冷汗已不觉流下。
他经历过很多次死活一发的危险,也曾比任何人都靠近去世亡,有时乃至已险些完备绝望。
\公众可是,她暗示地眨了眨左眼,究竟是想见告我什麽呢?\公众
\公众是想见告我,左边的——门才是活路。还是想见告我,左边的一扇门开不得?\"大众
所有的问题,都要等门开了之後才能得到解答。
该当开哪扇门呢?这决定实在太困难,太痛楚。楚留喷鼻香只以为身上的衣衫已被冷汗湿透。
楚留喷鼻香忽然笑了笑,打开了个中的一扇门——他的手忽然又变得很稳定。
在这一瞬间。他已又规复成昔日的楚留喷鼻香了。他迈开大步,一脚跨出了门——他开的是哪扇门呢?
没有人知道。
但这已不主要,由于他已来过,活过,爱过——无论对任何人说来,这都已足够。(全书完)
《雪山飞狐》中,胡斐的那一刀,砍下去了没有?没有写出答案。楚留喷鼻香,他已经跨出了门,但究竟是哪一道门呢!
作者不见告你答案,你自己去想,文章就有一种很强的代入感,把你带到作文描写的情景中去。
我们在写作文时,若何写不愿定的结尾或者开放式的结尾呢?老师给大家举几个这样的例子。例子都是老师读到过的。
第一个作文的题目叫《第一次削苹果》,讲的是一个小学生,第一次给妈妈削苹果,由于技能不过关,苹果皮都没有削干净,而且苹果上面还留下了自己的小指模,当这个小学生把苹果送给妈妈吃的时候,妈妈很高兴的拿在手里吃了。末了的结尾,作者是这样写的:“妈妈平时是一个非常爱干净的人,特殊的讲究卫生,本日我削的这个苹果,看起来非常的脏,那么为什么还要吃呢?而且还吃得那样愉快?”不直接把答案写出来,变成一种开放式的答案,或者是一种模棱两可的答案,让读作文的读者自己去思考。
第二篇作文叫做《老师出“丑”了》,写老师带病坚持上课,教室上不断地流鼻涕,打喷嚏,和老师平时的形象,形成了强烈的比拟。平常,老师是非常地看重外表,看重仪表,于是给同学们留下来的都是非常完美的印象,文章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有的同学说本日老师出了大洋相,有的同学说本日老师格外的美,比平常都显得更加俏丽。亲爱的读者,你说我们的老师美不美?你说我们的老师是变美了还是变丑了?”
从构造类型上讲,这种结尾妙法,紧张有两种类型。
一是标点符号式,便是利用省略号扫尾。这种特点,能够使情节发展延伸,使内容深刻无穷,给读者留有广阔无限的想象余地。如习作《我的李老师》的结尾:“我被老师那忘我的精神深深地冲动了,我的眼睛湿润了。我创造同学们也是泪光闪闪,我们站起来向李老师走去……”这里的省略号,就省略了“向李老师走去”的结果,想象的余地是很广阔的。
二是情节留空式。便是在文章的结尾留下措辞空缺,让读者去构思创造,加以想象补充,既是这篇文章的结尾,又是读者参与遐想的出发点,是意味的延伸。上面我们举的两个例子,两位武侠作家,用的都是这样的方法。这样结尾,让人寻思关注,但却不给人答案,留下了余味和空缺,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利用这种结尾办法,要把稳一点,便是措辞要蕴藉,内容有空间,情节有余地,多从读者角度考虑,让我们感到,文章虽然结束了,扫尾了,又宛如彷佛刚刚开始。
本日我们讲的这两个技巧,实在一个是作文开头的技巧,设问开头。一个是作文结尾的技巧,开放式的结尾或者说不愿定答案的结尾。小朋友们,同学们,你们学会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