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一年春好处,陌上花开,杨柳吹风,远山翠微,流水荡漾,统统都是那么美好。
本日要讲的这首《南湖》,虽不太出名,但景致却极美,尽显春日万种风情。
湖上微风入槛凉,翻翻菱荇满回塘。
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鸟带波飞夕阳。
芦叶有声疑雾雨,浪花无际似潇湘。
飘然篷艇东归客,尽日相看忆楚乡。
说到唐宋文坛上的“丑男”,很多人都会想到晚唐的“花间词人”温庭筠,人送外号“温钟馗”。
钟馗,我们都知道,民间常用他的画像来驱邪避鬼,根据记载,钟馗“铁面虬鬓,容貌奇异”,温庭筠有这样一个外号,可以想象他的容貌有多吓人了。
五代文人孙光宪在他所著的《北梦琐言》,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温庭筠的孙子善于隐僻绘事,原来想凭此技艺去给人当门客,结果由于长得太丑而被拒之门外。
《北梦琐言》不算正史,但无风不起浪,唐朝那么多墨客,以“丑”出名的也就他和罗隐了。
不过,虽然他长得丑,但是他的诗词却写得极美,措辞秾艳,文风绮丽,与他的外面形成了强烈的比拟。
这首《南湖》便是个中的代表,此诗写于公元842年,当时墨客在吴越一带漫游,诗题中的“南湖”是指浙江绍兴境内的镜湖,也便是如今的鉴湖。
鉴湖湖面宽广,水势浩渺,泛舟其上,近处碧波映照,远处青山重叠,如在镜中游,故而得名“镜湖”。
历代很多文人都曾吟咏过它,“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唯有门前镜湖水,东风不改旧时波”、“梦里镜湖烟雨,看山无重数”……
温庭筠这首诗,宛如一幅画卷,惊艳了流年,斑斓了时令。
诗歌首联从微风写起。
明净的湖面上吹来一阵微风,带来习习凉意;湖边池塘里的菱荇叶子随风舞动,远了望去,铺满了全体池塘。
这里的“微风”二字便是全文的诗眼,无论是菱荇还是后文中的野船、水鸟、芦叶、浪花都与这两个字有着莫大的关系。
再来看颔联两句,一艘野船悄悄地停靠在春草丛生的岸边,夕阳西下,水鸟超越湖面,惊起层层波澜。
前一句是静态描写,后一句是动态描写,一动一静间,便将湖上的唯美景致描述得宛在目前。
这里最值得玩味的是“野”字和“偎”字。
前者写出了小船自由清闲、不受束缚的清闲状态,就像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墨客的闲适之情尽在个中。
而后者则将“春草”拟人化,给人一种很温馨安谧的觉得。
还有“带”字看似普通,却也突出了水鸟的轻盈敏捷,使得全体画面灵动鲜活,可见墨客炼字之功底。
接着的颈联两句依然是写景,芦叶在微风中簌簌作响,墨客听着这声音还以为下起了蒙蒙小雨;浪花翻涌,无边无涯,远了望去,与洞庭湖的风光别无二致。
这里的“潇湘”是指湘江,洞庭湖“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虽然表面上说是湘江,但实在该当是指浩浩荡荡的洞庭湖。
洞庭湖是古代第一名湖,墨客以此来比拟南湖,喜好之情不言而喻。
末了的尾联转为抒怀,“飘然篷艇东归客,尽日相看忆楚乡”,天涯流落的墨客,看着这风景幽美的南湖,不禁想起了远方的故乡,那里也有风光如画的湖泊。
“楚乡”便是指湖北荆楚一带,实在这里也不算墨客的故乡,只是在父亲过世后,他曾跟随父亲的生前好友段文昌来过此地,并度过了一段相对安逸闲适的日子。
如今辗转天涯,纵然面对如此良辰美景,回忆过往,还是难免伤感。
整首诗来看,前三联写景,描述了一幅动静咸宜、清新妖冶的南湖风光图,尽显春日万种风情;末了一联抒怀,模糊流露出了羁旅之愁。
全诗情景交融,措辞风雅凝练,风格清丽流美,宛如画卷,惊艳了流年,斑斓了时令。
不知你认为温庭筠这首诗写得如何?欢迎一起来谈论。
-END-
作者:解忧诗词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