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都来读书”全民阅读操持携手浙江大学,走进贵州湄潭浙大小学。
5位来自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的教授,与当地25名小学生同堂共读人文经典,抖音号@浙江大学 全程直播记录。

“唐宋诗词中的月光天下”、“《论语》故事”、“南宋词人辛弃疾”、“王阳明在贵州的故事”、“墨客带着摄影机”教授们精心挑选的五个主题,在读书会上被相继分享。
据先容,这场“都来读书”举办的线下读书会,旨在通过大学教授与小学生的互换互动,让孩子们在阅读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本次读书会,也是一场“前缘再续”。
80年前,为了尽力保存战时学术力量,“浙大西迁”到贵州遵义、湄潭。
80年后,浙大教授再次回到湄潭举办小学生读书会,以学术的初心,启蒙新一代。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孙敏强在分享月诗

都来读书走进贵州湄潭浙大年夜教授与小学生共读诗词哲学

“犹如音乐无国界一样,诗心,也不分老幼。
读一些诗词,如共对月白风清,我们和孩子们的心是相通的。
”浙大人文学院教授孙敏强,带着“唐宋诗词中的月光天下”,开启了读书会的分享。
他在黑板上写下“原乡”二字,以小学生们认识的《静夜思》入手,讲述着玉轮与故乡。

“这些诗大家都会背,它们已经属于我们了,但又不属于我们,须要我们用生平去体会。
”孙敏强的话音刚落,五年级的小学生们回应道,“现在没有完备懂,是由于我们没有背井离乡的经历。
”读书会上,大家延展品读贺知章的“幼年离家老大回”,韦庄的“未老莫回籍,回籍须断肠”,进一步体会诗作中的情绪。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池昌海先容孔子

同为浙大人文学院教授的池昌海,为学生们带来“《论语》哲理故事”。
他摘取《论语》中孔子和学生之间的故事,让小学生们更直接理解个中的学习理念:子路、冉有、公西华问孔子同样的问题,得到不同的“因材施教”的回答;“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看重的因时施教。
“孔役夫这个可爱的老爷爷,也有我们当代的平等、民主张识,对弟子宽严有别。
”池昌海讲述道。

随着读书分享的不断深入,大学教授和小学生们谈起了彼此的梦想。
10-11岁的孩子们,梦想里有画家、演员、数论家、理论物理学家……“之以是讲辛弃疾的故事,是由于我的梦想。
我从小在部队营房里终年夜,有从军的梦。
”浙大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卫军英讲述着辛弃疾的军旅故事,和孩子一起回溯着千百年前的家国情怀。
教了30多年书,这是卫军英第一次面对小学生讲述,他认为中国文化深植于我们内心,无论是对付大学教授,还是小学生,通过中国古典诗词分享,都是一种很好的文化沟通办法。

浙大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卫军英、胡志毅

读书会举办在贵州湄潭,浙大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胡志毅想要让孩子们理解故乡“此地”的历史,他特意选择了分享“王阳明在贵州的故事”。
同为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的教授江弱水,则从“墨客带着摄影机”的角度切入,为孩子们讲述经典诗词中,作者用措辞、绝句、词牌把面前景致像拍照一样聚焦记录。

安歇间隙,孩子们围着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江弱水求署名

读书会上,教授们还带来了自己的书作,给小学生们阅读留念。
孩子们翻开崭新的扉页,一到安歇间隙,便纷纭围到老师身边求署名和合影。
“我要把本日的读书会分享给我的好朋友,老师们仿佛把我带到了唐宋诗词描述的情境中,我往后也想成为一名墨客,把身边的人、发生在身边的故事,都写下来。
”10岁的周雨涵说。

据理解,“都来读书”操持由抖音、今日头条、番茄小说、西瓜视频联合8所211高校、30家文化机构共同发起,助力大众读好书、好读书。
操持吸引了诺贝尔文学奖得到者莫言、历史学家阎崇年等60多位作家、学者、文化文艺名人加入并担当“领读人”,以抖音短视频、直播或微头条、头条号文章的形式,发布读书建议、读书感悟,与阅读者广泛互换、帮助阅读者深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