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苏轼就洞开了自己的肚皮,大吃了一通。
吃完之后,他还写了一首小诗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如果按照普通冰鲜的荔枝一颗约重26g来打算,300颗荔枝大约重15.6斤。
一日之内吃这么多荔枝,不把苏轼给撑去世,也能把他搞“中毒”了。

以是,苏轼这首诗写出来往后,后人在近千年的韶光里,一贯在为此而辩论。
那么,苏轼写出这样的一句诗,到底是“笔误”,还是在吹牛皮?如果是吹牛皮的话,他的动机是什么呢?

一、是“一颗荔枝三把火”,还是“日啖荔枝三百颗”?

《惠州一绝》——北宋·苏轼

苏轼在岭南吃荔枝上头写下一首七绝吹法螺后工资此辩论了近千年

罗浮山下四季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口语翻译:

罗浮山下的景象非常宜人,一年四季都像春天。
这里的水果品类繁多,四月刚吃了卢橘(枇杷),五、六月又吃了新鲜的杨梅。
到了七、八月间,便能吃上美味的荔枝了。

如果能够让我每天都吃上三百颗荔枝的话,那么我宁愿一辈子都留在这个地方,当一个岭南人。

有人说,岭南客家谚语讲“一颗荔枝三把火”。
苏轼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听错了,以是才把诗写成了“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过,这是不可能的。

由于根据本诗表达的含义,苏轼写的只能是“日啖荔枝三百颗”。
判断真伪的关键,就在诗中末了一句,“不辞长作岭南人”。

一辈子做岭南人,是有条件条件的。
由于在宋代,岭南是一个经济严重掉队的地方。
那里日照的韶光很长,紫外线也格外强烈,到处都是漫烟瘴雨、毒蛇长虫,生活条件非常艰巨。

苏轼的老家是天府之国的四川,当官往后也长期生活在中原,杭州、黄州等地。
岭南和这些地方的物质条件,完备不能同日而语。

除非有一样东西,对他来说是非常有代价的,才有可能让他忽略惠州生活条件的艰巨。
这样东西,便是第三句中提到的荔枝。

荔枝在汉唐期间,曾经是宫中的贡品,朝中的普通官员很难吃到。
吃一颗就想让苏轼“不辞长作岭南人”,显然是不可能的,除非荔枝能让他吃了就羽化。

因此苏轼就写得夸年夜一点,一天吃三百颗。
以是大家该当看出来了吧,要想诗的第四句成立的话,那么诗的第三句,必须对荔枝这种水果进行“正面歌颂”。

而“一颗荔枝三把火”这句话,事实上是在对荔枝这种水果,进行“负面评价”。
因此强行将它放在诗中的话,逻辑就不通顺了。

这好比是一个奇葩的人在说:枝荔这玩意吃了就会上火,我的痔疮好久没产生发火了,以是我一定要留在岭南,每天吃荔枝,非把痔疮吃发了不可!

苏轼创作这首诗的目的,并不是大略地歌颂荔枝,他事实上是为了“显摆”,由于他想要气一气那些把他赶到惠州来的人。

他想说:怎么样?你们费尽心机把我赶到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来,结果我因祸得福,吃上了只有杨贵妃才能吃到的荔枝。
你们这些人当了一辈子的官,有哪个吃过荔枝这种“妙药”呢!

二、苏轼的“穷作乐”

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宋哲宗想要规复熙宁年间的“新法”。
苏辙认为欠妥,以是就上疏反对。
结果由于在奏折里把宋神宗比作汉武帝 ,激怒了奇葩的宋哲宗。

有大臣见告宋哲宗:汉武帝是明主。
宋哲宗说:我才不管,苏辙说我父亲是汉武帝,意思是指他摧残浪费蹂躏了国力。
于是晦气催的苏辙,就这样被贬了官。

然后,北宋朝中的“新党”趁机开始打压苏轼。
于是就又和“乌台案”时一样,去翻他过去写的那些诗,末了胡乱定了一个“语涉讥讪”的罪名。

于是在一个月的韶光之内,“谪命三改”。
这些人硬是把苏轼从相位上给拉了下来,并赶到偏僻的岭南去。

当初“乌台诗案”,是苏轼连累了弟弟苏辙,兄弟二人一起被贬。
这次就反过来了,苏辙先得罪了宋哲宗,连累苏轼遭到“新党”的攻讦,被贬去了岭南。

苏轼被贬之前,已经官至副宰相。
遭遇这种沉重打击,心里该当非常窝火,但是他不想让人看他的笑话,于是写了这首《惠州一绝》进行反击。

但是,为什么是荔枝,而不是别的水果呢?这是由于:荔枝在汉朝和唐朝,曾经是非常难得的贡品。
由于保鲜困难,统治阶级的王侯将相们想要吃到,也非常困难。

但是,岭南盛产荔枝,可以用很便宜的价格吃到。
从这一点上来说,苏轼算是因祸得福。
除了这首《惠州一绝》,苏轼还写过其余一些赞颂荔枝的诗。

不过,苏轼看到荔枝时,也并不总是那么高兴。
他还写过一首《荔枝叹》,在这首诗中,苏轼由荔枝遐想到了汉唐两代帝王对待,荔枝进贡的不同做法。

汉和帝在唐伯游的建议下,为了体恤公民,停滞了进贡荔枝。
而唐玄宗却为了能够博得杨妃一笑,弄到“惊尘溅血流千载”。
苏轼因此说道:“我愿天公怜小儿百姓,莫生丽人为疮痏。

如果苍天怜悯老百姓的话,还不如不要生出荔枝这样的东西来!
从这个角度看来,苏轼对荔枝的喜好程度,还是没有大过他对天下苍生的怜悯。

苏轼以“日啖荔枝三百颗”,来让朝中打压他的官吏“眼馋”,但是他很快又开始担心:统治者为了知足自己的希望,冒死让民间进贡包括荔枝、茶叶、姚黄牡丹在内的贡品。

以是思前想后,苏轼宁肯自己这一辈子再也吃不到荔枝了。

结语

汉和帝吃的荔枝,是交州进贡的;杨贵妃吃的荔枝,是四川涪州进贡的;苏轼吃的荔枝,是岭南惠州的。

苏轼写《惠州一绝》,纯属吹牛显摆。
目的只是为了气一气朝中那些排挤他的官员。
写完了这一首诗,他又写了《荔枝叹》,唯恐朝中的那些大官为了吃荔枝残害庶民。

然而,后人记得《荔枝叹》的人很少,记得《惠州一绝》的很多。
而岭南的荔枝,也被他的这一首《惠州一绝》“吹”出了名。

幸好当代的物流与保鲜技能发达,如今的人们想吃一点荔枝,再也不用累去世邮差、“惊尘溅血”了。

“日啖荔枝三百颗”,才不过花掉不过大约200元公民币。
只是“一颗荔枝三把火”,一次吃上16斤什么的,还是不太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