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本义是大雁。《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肃肃其羽。”毛传:“大曰鸿,小曰雁。”古有鸿雁传书之故事,遂以代书信。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有一篇为《留侯世家》个中特殊记录了鸿:"鸿鹄高飞,一举千里。"个中的鸿鹄其意思正是天鹅。
第一次:飞鸿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冬,苏轼怀着致君尧舜的火热空想,离开京城,带着妻子王弗和宗子苏迈踏上了赶往凤翔府的征途。弟弟苏辙依依不舍的从东京开封府一贯送郑州的西门郊野,自出生两个兄弟一贯形影相随,无奈在朔风怒号,大雪纷飞时候洒泪惜别。苏辙想到哥哥前往任职之地时,必将经由几年前他们借宿过的渑池的古寺,因而在送别苏轼回到家中后,他怀着对兄长、对龙耳寺的深深怀念之情,写了一首诗寄给苏轼:
怀渑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果真如苏辙想象的那样,苏轼从汴梁前往凤翔途中,又一次借宿五年前(嘉佑元年1056年)旧游的渑池龙耳寺,但令苏轼惊异而伤感的是,当年热心接待过他们的那位老衲人已经由世了,变成寺后一座新造的墓塔。而当年他和苏辙题写诗句的那堵墙壁,竟然也倒塌了,更无字迹可寻。徘徊在奉闲老衲人的舍利塔下,苏轼第一次陷入对人生的深深的思虑之中。所到之处物是人非,全体天下生生灭灭,变革不已,人和人也是不断的相逢又别离,“无常”二字主宰着宇宙的统统,这才是这个天下最真实的面孔。环顾四周,白雪皑皑,空中的大雁贴地掠过,而在雪地之上留下了一些依稀可见的脚印。
他提笔给弟弟苏辙和了一首诗:《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有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去世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昔日波折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用奥妙的比喻,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所到之处,比如曾经在渑池住宿、题壁之类,就像万里飞鸿有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就又飞走了;人生的遭遇多为有时,处世亦要随遇而安。这样亦庄亦禅的人生哲学,正是古代官员、文人和普通人的普遍命运。此时的苏轼刚刚24岁时,第一次踏入仕途,还未赶到事情地点,他的人生不雅观和天下不雅观彷佛已经很成熟了。这里的飞鸿象征着苏轼像一只大雁,看似自由,实际上要受时令的变革而南来北往,而作为一个官员一样要屈服朝廷的调令而四处奔波。一语中的,后来苏轼这个飞鸿确实在各地不断的辗转调动,在八个州做过官,受过贬谪。
第二次:孤鸿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转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轼刚贬谪到黄州,居无定所,只能寓居于定慧院中。苏轼因所谓“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自元丰三年(1080)仲春至黄州,至元丰七年(1084)六月移汝州,在此地贬所居住四年多。这是苏轼人生中碰着的第一次重大惩罚,也是他思想上洗手不干的迁移转变点。在黄州他经营东坡自留地,从此有了苏东坡这个新的名字。随后又盖起“了雪堂”,纳朝云为妾,中年得子,精神上逐渐走出监牢之灾的阴影。
这首词写的是半夜的寺院,四处寂静无声,漆黑的夜空中挂着一个月牙,树影笼罩下,只有苏学士一个人呆座在院中。天上的“缺月”“疏桐”“漏断”这是真实背景,充满了孤寂、残缺、凄凉的气氛。这个“幽人”指的便是自己,那个飘渺的“孤鸿”也是他自己,孤独和“无人省”是他此时的状态。一千年往后苏轼找到了知音,周传雄于2005年发行的《寂寞沙洲冷》的歌曲,在歌词中,有“花儿伴着蝴蝶,孤雁可以双飞”的期盼,被“薄暮霸占了心扉,夜深人静独徘徊”的氛围衬托着,“寂寞沙洲我该思念谁?”,显得无奈又感慨 。
第三次:秋鸿
正月二旬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这天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落。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这首诗题目够长,韶光、地点、参加人物交待的都很全面,后人考据很方便。 潘郭二生:苏轼在黄州的朋友潘大临和郭遘。女王城:黄州州治东十五里的永安城,俗称女王城。和(hè):依照别人诗作的韵脚作诗。作者写这首诗是1082年,苏轼来到黄州的第三个年头,是年正月二旬日春天立时就来了,苏轼特意邀集两位好友到郊野寻春。走着走着,苏轼忽然想起去年的同一天,他在远足之中也写了一首诗,为了纪念这个巧合,他自己跟自己和了一首。这首诗的颔联是个警句:“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人生好似秋日的大雁一样,来来往往都会有音信痕迹可寻。往事就彷佛一场春梦,过去了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这里实际是把人生进取、政管理想都看得淡漠了,下边才引出超然洒脱,郊野寻春、饮酒作诗之举。
生性旷达的苏轼不会在感伤的感情里沉沦,以是颈联两句是一次迁移转变,只要有三杯浓酽的白酒,看到乡野老人的温厚一笑,什么烦恼都可以忘怀。尾联既是苏轼和好友的约定,往后我们每年都要在此约会春游,不用再写那些哀求自己复出做官的文章。“赋《招魂》”,原指宋玉作《招魂》讽谏楚怀王,希望他悔悟往后召回在外的屈原,苏轼在这里借指老朋友们为他的复出奔忙。也是在告慰故人:我在黄州过得很好,已和这里的朋友们约定每年到此寻春之游,你们不必为我的处境担忧,也不必为朝廷召回我还京多操心,这首诗充分表示了苏轼宽广的肚量胸襟和率真浪漫的性情。
第四次:归鸿
次韵法芝举旧诗
春来何处不归鸿,非复羸牛踏旧踪。
但愿老师心似月,谁家瓮里不相逢?
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1101年),苏轼65岁了,有生之年终于能奉旨从迢遥的海南岛返回朝廷,在金陵碰着禅门朋侪法芝,留下了“春来何处不归鸿”的诗句,这是他在诗里末了一次写到“鸿”。归来的大雁看似预言着旅途的闭幕,总算能结束颠沛流离的生平了。 苏轼是一个真正到处为家的人,常在贬地筑屋,安然客居异域,归鸿飞还当然是好事,而不执着于某个确定的故乡,以天下为家,在超脱之中,更是保持了自己一份真正的清闲与心安。
苏轼这首诗中以禅入诗,包含禅思哲理。《高僧传·醋头和尚颂》:“揭起醋瓮见天下,天下原来在瓮中,瓮中原来有天下。”又《五灯会元》载遵古禅师曰:“大悲菩萨瓮里坐。”可见“瓮里”是一个牢笼万物原谅天下的所在。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可谓其流寓人生的总结。细细读之,颇感意蕴深厚,还是东坡人生境界的升华与超越。春天来了,哪里都有归鸿,但它们并不是那些只走老路的瘦弱的牛,但愿法师您的心能像天上的明月,无论是谁,皎洁的明月诚挚祝愿法芝和尚像天上的明月一样平常,把清辉洒满大地,使每户人家都能够在瓮中天下与您相逢。
这首诗一语成谶,两个月后,生平流落不定、到处为家的苏轼病重在常州。临终时他并不孤单,好友钱世雄和维琳方丈一贯陪在他的身边,临终前维琳方丈在他的耳边大声地喊说:“您这会儿还不赶紧想着西方极乐世界,你想着你就到那儿了”。这时苏轼的意识尚存,喃喃自语地说:“西方天下有没有我不太清楚,但是靠您这办法使这么大劲儿去,恐怕是不灵光,我估计用劲儿可能是到不了的。“这时好友钱世雄也凑他耳朵边说:”您平时不是吃斋念佛吗?现在努力多念它几遍,您就到了极乐世界了,您就得了大清闲了。”苏轼由由然的说到:“这事用了劲儿了,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他回答完了钱世雄的问题,周围一片寂静。宗子苏迈走上前去,把一段羽毛放在他父亲的鼻息的地方,那羽毛再也没有动静,苏轼放手凡间,这一天是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流落生平的飞鸿终于可以降落安息了。
苏轼临终最大的遗憾是未能和自己弟弟苏辙见上一壁,两人末了一次见面是在四年前(1097年)仲春,苏轼被贬为琼州别驾,苏辙也被贬为化州别驾,兄弟二人相遇于藤州,苏辙送苏轼赴海南,六月诀别于南海之滨。苏轼留给弟弟苏辙遗言:“即去世,葬我于嵩山下,子为我铭。”苏辙得知后,在悲痛中为其撰祭文,其后作《东坡师长西席墓志铭》。随后苏辙遵其兄遗嘱,于第二年闰六月,由常州移葬于汝州嵩山余脉小峨眉山下(现河南省郏县),名为苏坟。苏轼葬此十年后的1112年,苏辙卒于颍昌(今许昌),也葬在这里,称“二苏坟”,实现了当年兄弟二人“夜雨对床”的欲望。又过了238年(1350年冬),郏县尹杨允拜会苏坟,见只有“二苏”葬于此,于是就想两公子的学问是他父亲苏老泉师长西席教出来的,而苏洵的遗骨却葬在老家四川眉山,与这里相隔数千里,于是就从眉山取来老泉师长西席的遗物葬于两公冢之间,始称“三苏坟”。
从飞鸿、孤鸿、秋鸿到‘何处不归鸿’,纵不雅观苏东坡的生平,在大起大落、悲欢离合的境遇中,时常保有一份洒脱与释然,这是造就苏轼平生创作诗词歌赋的精神底色。他在《贾谊论》中讲到,贾谊志向远大而宇量狭小,经不起政治打击,忧郁而去世,为“不善处穷”,是不可取的。所谓“处穷”。用本日的话说,便是搪塞人生的困境。而善处困境,正好是苏轼的长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末了用苏学士的一首临江仙结束本文。
临江仙.
送钱穆父
【作者】苏轼 【朝代】宋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尘凡。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画像东坡巾、东坡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