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有关志书中,关于“台”的记述不少,乃至于在清代巴里克·杏芬所著的《京师地名对》这种游戏类书本中,至少提到了十五处,包括:不雅观星台、窑台、拜郊台、旋波台、郊劳台、平台、看花台、钓鱼台、晾鹰台、舞剑台、金台、黄金台、谎粮台、金台书院、四平台等。

古不雅观象台旧照

亭台楼阁是我国古老的建筑形式,个中台则是有分外含义的建筑,如祭台、拜将台、指挥台、了望台等。
有些台与平民生活关系不大,更看重建筑本身的仪式感、神秘感,在历史上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有些台与坛融为一体,更增加了台的神圣感、严明感。
古都北京的台,每个台的背后都会有历史故事和典故,是文化博大精湛的象征之一。
本日回顾起来,依然让人由衷地赞颂古人在建筑形式上的创造。

丰台疑与拜郊台有关

古都北京的台各个都有历史故事和典故

北京历史上有多少台,古人还是有统计的。
元代的《析津志辑佚》中就记载了当时元大都城内外12个台:郊晒台、燕台、远风台、易台、笞女台、轩辕台、华阳台、葆台、洗粮台、阑马台、中央台、钓鱼台。
虽饱经沧桑,山河巨变,但北京的台有增无减,据民国十二年的《北平实用指南》统计,在1923年时还有15个台:瀛台、不雅观象台、不雅观耕台、窑台、钓鱼台、晾鹰台、黄金台、丰台、谎粮台、元郊台、祭星台、葆台、望京台、量水台、龙虎台。
与元代的12个台比较,清末民初的15个台略有不同,如元代的台中没有提及黄金台,个中的易台疑似黄金台,但台的内容不一样,《析津志辑佚》称易台“在易水上,送别荆轲之台也”。
元代的轩辕台在明清时期已不存在,实在是很有趣的台,元人称轩辕台“在京西,世传黄帝筑此台。
李白云:燕山雪花大如席,处片飞入轩辕台,即此也。
”李白的诗句“燕山雪花大如席”在北京家喻户晓,如果本日能找到轩辕台的遗迹,势必是件故意思的事儿。
无论是12个台,还是15个台,无论千变万化,有存有无,都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北京文化的组成。

在浩瀚的台中,丰台是很主要的,本日它是北京一个行政区的名称。
丰台一名是有些来历和典故的,“丰台之名,不知所自始”。
丰台地区历史悠久,在商、周时为蓟和燕国之地。
但丰台一称涌现较晚,大概是金代才有的。
清《宸垣识略》云:“丰台疑为拜郊台,因门曰丰宜,故目为丰台。
”丰宜门是金中都西南的一个城门,金之拜郊台在其城门之外,故而有了丰台的简称。
拜郊台又称拜晒台,辽金期间,端午、中元和重九三节在此拜天敬拜,是很隆重的宗教仪式。
元代拜郊台“约即今永定门外也”。
明清时期有了天坛、地坛和先农坛等坛庙,单一的拜郊台或拜晒台就失落去了浸染。
本日拜郊台无址可寻,丰宜门也不存在,但它们都留在地名这个活化石中了。

此外,有人认为右安门外有金朝的远风台,“今曰之丰台即远风台之遗址”,认为丰台是远风台的简称。
丰台一名的由来,或许还有其他说法。
丰台区域内确实有台,如大葆台。
大葆台又称葆台或宝台,上世纪70年代曾在此处创造的汉墓群中,出土了大量文物,并建成了大葆台汉墓博物馆。
此外,丰台区内还有莲花台。
莲花台在永定河左岸,《丰台区名志》有莲花台干渠的记载。
量水台也在丰台地区,“台高丈余,叠石为之,以量水势。
上有小庙,奉弥勒佛”,至于量水台的详细位置,还有待学者和专家考证。

黄金台众说纷纭

与丰台一样,黄金台在北京也是耳熟能详,关于它的典故,知道的人也不少。
尤其有金台路、金台里的地名,更加坐实了北京确有黄金台的说法。
况且本日“燕京八景”之一的“金台落日”和金台书院、落日寺等等,都与黄金台有些关系。

《燕山八景图》之“金台落日” 清 张若澄绘

黄金台又称金台,在有关北京史地的书中记载很多。
明代《长安客话》中,就有所记载:“黄金台,出朝阳门循濠而南,至东南角,岿然一土阜是也。
日薄崦嵫,茫茫落落,吊古之士,登斯台者,輒低回睠顾,有千秋灵气之想。
”另一明人著作《帝京景物略》记述了黄金台的来历,并指出“黄金台名,后人拟名也。
其地,后人拟地也”,历史上说的黄金台该当在本日的河北易县,当时有台名,无黄金名,又称招贤台、贤士台,因与“燕昭王置千金其上,延天下士”有关。
《帝京景物略》称:“易州、易水边二黄金台,都城朝阳门外东南又一黄金台。
三黄金台,岿然皆土阜。
”可见易县的黄金台与“燕昭王置千金其上,延天下士”更有关系,而北京东郊的黄金台则是“岿然皆土阜”。
到了清代,有关黄金台的记述也不少,如《日下尊闻录》、《畿辅通志》、《水曹清暇录》等等。

除了笔墨记述,还有许多吟咏黄金台的诗词,这些诗词以吟咏易县黄金台为主,也有涉及北京的。
《天府广记》中辑录了明代学者李东阳的《金台落日》诗:“往来虚传郭隗宫,荒台半倚夕阳中。
回光寂寂千山敛,落影萧萧万树空。
飞鸟乱随天高下,归人竞指路西东。
黄金莫问招贤地,一代衣冠此会同。
”古书中吟咏的“金台落日”指的便是北京的黄金台。

虽然诗文中有关黄金台的记述不少,然而黄金台的确切位置依然说法不一。
1923年版的《北京实用指南》称北京黄金台在“京师朝阳门外东南十余里”,而1995年版的《京都胜迹》则称黄金台“应在今距朝阳门三里许的苗家地,即三五零一工厂的厂址内”。
苗家地曾是一片荒地,在1935年出版的《旧都文物略》中,关于黄金台有“朝阳门外五里有石碑为燕京八景之一,现碑已倒卧在地上”的笔墨,并配有残碑照片。
在清末苗家地曾为驻京洋兵的射击场。
十几年前,在建CBD商务区时,大兴土木,在苗家地南创造了清代“金台落日”残碑。
“金台落日”碑身长方形,高3.3米,宽1.5米,厚0.5米。
碑座高0.95米,宽1.8米,厚0.7米。
正面为乾隆行书“金台落日”,题名是“乾隆辛未初秋御笔”,下有两方御印。
由此可见,当年的黄金台在朝阳门外是可信的,无论是“十余里”还是“三里许”及五里,大致方向都对,但详细位置略有差异。

“金台落日”碑

“金台落日”是京城胜迹,不少人都与之拉近关系,但本日的金台路、金台落日地铁站与真正的“金台落日”所在地比较较,方向对,位置有差异,还是有些间隔。
至于崇外的“金台书院”、“落日寺”残址,可能只是借用黄金台典故而已,与真正的黄金台、“金台落日”没有关系。
朝阳门外的黄金台并没筑台,顶多是个土丘,人们欣赏“金台落日”,可能与欣赏“燕京外八景”之一的“东郊时雨”一样,突出的是意境和对历史的追慕,而不会是实物。
正如《日下尊闻录》所云“今朝阳门东岿然土阜,好事者即以实之,所传古迹大率类此”。
有趣的是,在大兴礼贤镇附近,有一高阜,阜上辽代曾建有“金台寿峰寺”,据《大兴县地名志》云:“相传高阜为春秋时燕昭王招贤纳士所建,后人称为‘黄金台’”。
这样,历史上的黄金台又多了一处。

“筑土悬金奉贤者”的黄金台是春秋期间的事,但为历朝历代的文人所神往,黄金台不复存在,不论是易水的,还是北京的,都成了故事传说,于是文人用笔墨抒发对“黄金台”的情思便成了老例。
清代的《宸垣识略》中,至少引用从元代到清代的吟咏诗词二十五首,足见黄金台的影响深远。
文人们并对“人去台空碧草深”、“千古荒台遗旧址,西风残柳集寒鸦”的状况感到悲哀,遂用诗词抒发心中所想。

晾鹰台也称“杀虎台”

北京的台,除了当做祭台、戒台之外,有些台设在皇家苑囿中,以娱乐和消遣为紧张功能,如历史曾存在的晾鹰台和钓鱼台。

《乾隆天子大阅图》,清,郎世宁绘。
该图描述了乾隆在南苑大阅的场景。
南苑即今之南海子,古时曾建有晾鹰台。
此图左上角乾隆亲自题诗一首:“廿年一举宁为数,周礼分明节侯论。
便设军容示西域,佇看露布靖坚昆。
好齐以暇千旓飐,既正还奇万礟喧。
风日天晴士挟纩,非予恩也总天恩。
南苑大阅纪事一律,戊寅仲冬御笔。

晾鹰台在今日之大兴南海子。
元代之时,晾鹰台地区曾是朝廷的鹰坛和仁虞院,明代仅遗留土台基,依然称晾鹰台。
史料记载当时台高6丈,径19丈,周径127丈,因处地形开阔,水草丰硕,禽兽滋生,是纵鹰佃猎的空想之地。
清代在晾鹰台南侧建造行宫,除佃猎外还有“走马”即赛马,每三年一期的阅兵大典也在此举行。
乾隆年间,晾鹰台被圈起来改为“野生动物园”,有老虎等猛兽供打猎用。
按史料载,晾鹰台“临三海子,筑七十二桥以渡”,“每当冬春之交,天子亲幸近郊,纵鹰隼搏击”取乐。
因有杀虎演出,晾鹰台有“杀虎之典”,也被称为“杀虎台”。

古人佃猎除了弓、火器外,每每还借助动物,猎犬、猎鹰应运而生,晾鹰台晾的鹰是一种叫海东青的猛禽,专捕天鹅。
海东青既可上天,又可入水,天鹅丧身于它的爪下无数。
在佃猎前,天子部下的猎手将鹰放在台上陈设,供天子不雅观瞻,称之为“晾”。
晾鹰台之称从此而生。

不足为奇,在通州也有晾鹰台,《通州区地名志》称这个台也不小,长约500米,宽80米,高10米。
据称此处“因辽代帝王每季春至此游猎,放海东青捕捉天鹅,遂有晾鹰台之称,与漷县之西放鹰台、呼鹰台相呼应”。
通州晾鹰台“台内多处创造汉墓,台表有残碎古代陶片”。
辽金元清四代天子都是来自游牧民族,渔猎成为这些民族的生存手段,京郊有辽代、元代或清代的“晾鹰台”就很正常了。

在佃猎之外,古人也有钓鱼的爱好,有些钓鱼的地方除称为钓鱼台外,每每还伴有幽美的传说故事,如姜子牙垂钓的逸事。
历史上,北京有多处钓鱼台,还有以钓鱼台命名的胡同,当年朝阳门内就有称钓鱼台的胡同,但遐迩有名的京西钓鱼台国宾馆最为有名。
《析津志辑佚》有“金章宗春日钓鱼之地”之说,是金代的行宫同乐园。
据明代的《宛署杂记》记载,京西钓鱼台“离京五里,系金章宗天子钓鱼古台”。
明代的宛平县辖中轴线以西的一大片区域,可达西山、喷鼻香山一带,《宛署杂记》中除有钓鱼台记述外,还有玉墓穴、祭星台、城子台的记述。
明代的《长安客话》对钓鱼台也有记述,其说法与《宛署杂记》略有不同:“平则门外迤南十里花园村落,有泉从地涌出,汇为池,其水至冬不竭。
金时,郡人王郁隐此,作台池上,假钓为乐。
至今人呼其地为钓鱼台。
”而清代对钓鱼台记述还包含当时的水利培植的信息,《宸垣识略》云:“钓鱼台在三里河西北里许,金主游幸处。
乾隆三十八年,浚治成湖,以受喷鼻香山新开引河之水。
复于下口建闸,俾资蓄泄,由三里河达阜成门之护城河,至东便门入通惠河。
”由于河湖水丰沛,元代始称玉渊潭。

明代钓鱼台“今不台,亦不亭矣”,按《帝京景物略》描述自然风光很美:“堤柳四垂,水四面,一渚中心,渚置一榭,水置一舟。
沙汀鸟闲,曲房人邃,藤花一架,水紫一方。
”在明代划入皇家园林之中,“自万历初,为李皇亲(李伟)墅”,而其他一些王侯将相也指染钓鱼台,在此建别墅,连明寺人冯保也在这“柳堤环抱,景气萧爽,沙禽水鸟多翔集其间”的地方建房购地。
清代钓鱼台又红火了一阵,那时在这里修了养源斋、潇碧亭等,成了行宫,住在“三山五园”的清帝后“凡祗竭西陵,及由园致祭天坛时,必于此用早膳”,钓鱼台行宫成了天子安歇用饭的地方。
在中元节时“游人多聚此,名为不雅观河灯”,清末帝后们无暇顾及钓鱼台,成了平民百姓嬉戏的地方,尤其重阳节时“居民率多提壶携榼出郭登高”时,钓鱼台是首选地。
宣统年间,溥仪将钓鱼台行宫赐予太傅陈宝琛和洋人庄士敦,一度成了他们的私人别墅。
从金代的同乐园、元代的玉渊潭一起走到本日的国宾馆,可谓风光无限,在北京的台中独树一帜。

谎粮台与唐太宗有关

自从桀建玉台夏兴瑶台以来,各式各样的台层出不尽。
有些台还有军事目的,像长城上的敌台、烽火台分别用来屯兵和点燃狼烟施作旗子暗记用。
北京周边的长城上此类台很多,无须先容,众所周知。
但有些台则被人们遗忘,如谎粮台和将台。

谎粮台,《日下旧闻考》云:“在朝阳门外六里,相传唐太宗东征高丽,屯兵,虚设囷仓以诱敌,谎粮台之名由是始。
”在明代的《长安客话》中,称谎粮台在“东岳庙东五里许”,而《京都胜迹》则认为谎粮台“地点在本日的距朝阳门六里旁边的公民日报社址,即金台路一带”,各种说法的地址没有多大出入。

古人说,打仗便是兵不厌诈,可以尽情利用自己的聪慧去取胜仇敌。
唐代高丽国(目前鲜、韩国)发生叛乱,内战不休,高丽王恳请大唐出兵相救。
出征时曾在北京一带屯兵,为迷惑敌军建了谎粮台。
据传,“谎粮台虚设囷仓,是就地取材,将黄土高坡分割削成一个个大圆柱形黄土堆,上面遮上,四转圈围席子,再用黄龙绳高下捆两道,远了望去犹如一大片粮囤”。
高丽国奸细见到如此多的粮囤,肯定唐朝派兵不少,密报海内后,叛乱分子不战而降。
以假乱真的谎粮台,确实是军事史上的妙笔。

将台亦是个有故事的台,又称为点将台。
北京将台有徐中山台、将台洼等,而今则有将台乡、将台路等地名。
史籍中对将台记述详细的应是明代的《帝京景物略》了,书中称“洪武元年闰七月,左丞相徐达(徐中山)师至通州,距城三十里,筑台驻军。
明天将来诰日天雾,设伏战,擒其梁王孛罗等。
元主闻报,夜开健德门,北如上都,达兵遂至燕京,攻齐化门入,执其监国帖木儿不花等。
今州西土埠,高半里,广方半里者,所筑台也。
或谓:唐薛仁贵征辽驻军台也。
达因之。
后成祖靖难而南,驻跸焉。
”由此可见,将台不但是明代抗击元朝的点将台,还是当年薛仁贵东征和朱棣发动靖难战役时驻军的将台,可谓历史悠久。

二十世纪中后期的一些书,对将台又有新解,《北京市朝阳区地名志》称将台是“公元四世纪前燕慕容氏所筑”,《北京地名典》也重复了这个不雅观点,称“将台是东晋十六国前燕景昭帝慕容俊所筑”。
这样算来将台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
不过到了明清时期,从前的土埠将台已无残迹可寻,这里反而成了洼地,附近的村落庄称将台洼村落,并沿用至今。

北京古不雅观象台 拍照:高铭

不雅观象台属钦天监

北京历史上的台没有虚设的,虽然台数很多,但台台都有用途,除人们所熟知的不雅观象台外,明代还有侯气台。
侯气台与不雅观象台相似,属于钦天监,其地址“在顺天府署东北隅,有石刻前明申时行记”,在清代“今尚存”。
量水台在丰台,“台高丈余,叠石为之,以量水势”。
中央台在本日的钟鼓楼位置上:“中央台在顺天府西,缭以短垣,台上有碑,刻‘中央台’三字,属京城之中央也,又有中央阁,元时所建,兴废屡矣,亦可供吟眺。
”昌平的龙虎台,清人《水曹清暇录》称“昌平州西有龙虎台,阵势平敝如台,非人所筑;近居庸关,背山面水,颇具形胜”。
而明代《长安客话》则称,龙虎台“广二里,褒三里,背山而面水,以其有龙盘虎踞之形故名”,并不神秘,是自然景不雅观。
而大兴的聚燕台也很有趣,此处系“前明上林苑”,“每岁秋社,燕将辞巢,必各将其雏数千百聚此台,呢喃竟日,然后分翔而去。
”龙虎台“非人所筑”,聚燕台也如此,可能是燕子期待鸟每年飞往南方的中转之地。

去八达岭的路上有云台,云台系元代所建,但当时并不是台,原来是一座藏传佛教寺庙,台上原来有五座喇嘛塔,只是后来塔没有了只留了台而已。
先容云台的作品不少,在此不多述,云台与其他台的差异是,不是一个台,而是台有卷门,门宽6.32米,高7.27米,进深17.57米,卷门可供车辆、职员穿行。
北京的台,本日存有遗迹的是陶然亭窑台,窑台和陶然台故事颇多,且又妇孺皆知,故不再述。
但是说窑台时,台是儿音,称窑台儿,别的台没有儿音。
各种台中,最大的台应是“燕台”了,燕台没有详细形象,它是北京的古称、代称、简称,诸如“燕台杂咏”、“燕台口号一百首”、“燕台竹枝词”等都是讲北京故事的诗词集。

北京的台,不论是敬拜用的祭台,还是天子的不雅观耕台、钓鱼台,与水文气候天象有关的不雅观象台、量水台、祭星台和黄金台,历史上都是很神圣、持重、肃穆的地方,也是主要的历史见证。
今日提起,可温故知新。
像房山的金鸡台、黑古台(黑狗台),门头沟的燕家台等都存在于地名中,成为“活化石”,如果负责考据或挖掘,肯定很有趣。
北京的台与北京的桥、北京的宫殿一样,都是载入史册的宝贵资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