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体书法
人们为什么称苏轼的字为“石压蛤蟆”?
北宋文豪苏轼以洒脱洒脱的诗词有名于世。除此之外,苏轼的书法也是一流的。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那么,苏轼的书法有什么特色,人们为什么用“石压蛤蟆”来评价他的字呢?
在书法上,苏轼专长行书和楷书。他曾经自评说:“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从流传下来的苏轼真迹来看。苏轼的字既有天真烂漫的韵调,又有饱满强劲的丰腴之态。其下笔有神,流畅自然。他的书法汲取晋、唐、五代书法名家所长,揉以自己对生活、对诗文、对汉字的独特理解,不拘泥于古体,自成一派,创造出一种具有苏氏特色的书法风格。黄庭坚曾在《山谷集》中评价到:“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关于苏轼的字被评为“石压蛤蟆”,有这样一段趣事。
《独醒杂志》卷三中记载说:“东坡曰:‘鲁直(黄庭坚字)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山谷曰:‘公之字固不敢轻论,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二公大笑,以为深中其病。”
苏轼本比黄庭坚年长几岁,由于常常在一起切磋诗文,考虑书法画艺,两人逐渐成了亦师亦友,无话不谈的忘年交。黄庭牢固然也以诗词见长,但是他在书法上的造诣要略胜一筹。他学习书法最初学习周越,又取法颜真卿、怀素、焦山等人,终极自成体系。他的字虽凝劲有力,但是每一个字为了突出个中的一些笔画,每每写得特殊夸年夜,甚至构造变革性极强,整体呈现出中间细腰的效果。以是苏轼调侃黄庭坚的字为“几如树梢挂蛇”。对付苏字所呈现的头向上斜,脚向下伸的构造特点,黄庭坚则概括为“石压蛤蟆”。可以说,两人是在调侃的同时,也精准地指出了对方书法的不敷之处。纵不雅观苏轼的书法,确有鼎石施力的效果。因而,后人延用了黄庭坚的这句调侃之词,将苏轼的书法概括为“石压蛤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部分手帖墨迹
东武帖
苏轼《东武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东武小邦 不烦牛刀 责无可以上助万一者 非不尽也 虽隔数政 犹望掩恶耳 真州房缗 已令子由面白 悚息悚息 轼又上
次辩才韵诗帖
苏轼 《次辩才韵诗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辩才老师退居龙井,不复出入。余往见之。尝出,至风篁岭。旁边惊曰“远公复过虎溪矣”。辩才笑曰“杜子美不云乎,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骚”。因作亭岭上,名曰过溪,亦曰二老,谨次辩才韵赋诗一首。眉山苏轼上。
日月转双毂,古今同一丘。惟此鹤骨老,凛然不知秋。去住两无碍,人天争挽留。去如龙出山,雷雨卷潭湫。来如珠还浦,鱼鳖争骈头。此生暂寄寓,常恐名实浮。我比陶令愧,师为远公优。送我还过溪,溪水当逆流。聊使此隐士,永记二老游。大千在节制,宁有离去忧。
元祐五年十仲春十九日
跋吏部陈公诗帖
苏轼《跋吏部陈公诗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三司副使吏部陈公,轼不及见其人。然少时所识一时名卿胜士,多推尊之。尔来前辈凋丧略尽,能称诵公者,渐不复见。得其理言遗事,皆当记录宝藏,况其文章乎?公孙师仲,录公之诗廿五篇以示,轼三复太息,以想见公之大略云。元丰四年十一月廿二日,眉阳苏轼书。
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
苏轼《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君不见墨客借车无可载,留得一钱何足赖。晚年更似杜陵翁,右臂虽存耳先聩。人将蚁动作牛斗,我觉风雷真一噫。闻尘扫尽根性空,不须更枕清流派。大朴初散失落浑沌,六凿相攘更胜败。眼花乱坠酒生风,口业一直诗有债。君知五蕴皆是贼,人生一病今先差。但恐此心终未了,不见不闻还是碍。今君疑我特佯聋,故作嘲诗穷险怪。须防额痒出三耳,莫放笔端风雨快。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
覆盆帖
苏轼《覆盆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覆盆子甚烦采寄 感怍之至 令子一相访 值出未见 当令人呼见之也 季常师长西席一书 并信物一小角 请投递 轼白
归安丘园帖
苏轼《归安丘园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轼启。前日少致区区,重烦诲答,且审台侯康胜,感慰兼及。归安丘园,早岁共有此意,公独先获其渐,岂胜企羡。但恐世缘已深,未知果脱否尔?无缘一见,少道宿昔为恨。人还,布谢不宣。轼顿首再拜子厚宫使正议兄执事。十仲春廿九日。
获见帖
苏轼《获见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轼启。近者经由获见为幸。过辱遣人赐书,得闻起佳胜,感慰兼极。忝命出于余芘,居承流喻,益深愧(慰)畏。再见未缘,切切以时自重。人还,冗中,不宣。轼再拜主座董侯阁下二八月廿八日。
重逢帖
苏轼《重逢帖》,又称《江上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轼启江上,重逢俯仰八年,怀仰。世契感怅不已,厚书且番。起居佳胜,令弟爱子各想康福,余以面莫既人回,忽忽不宣。轼再拜知县朝奉阁下,四月廿八日。
致季常尺牍
苏轼《致季常尺牍》/别号《一夜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夜寻黄居寀龙不获。方悟半月前是曹光州借去摹搨。更须一两月方取得。恐王君疑是翻悔。且告子细说与。纔取得。即纳去也。却寄团茶一饼与之。旌其好事也。軾白。季常。廿三日。
解释 | 此篇图来自网络,由书法网编辑。更多精彩阅读,敬请关注书法网微信"大众平台【墨品书法网】,转载请务必解释源自“墨品书法网”微信"大众年夜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