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弹琴》

.[唐].刘长卿.

泠泠七丝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古调自爱今人不弹刘长卿听操琴全诗翻译和赏析

【题解】

墨客以听弹琴之事写自己品质高洁,但不为众人理解的遭遇,表现墨客不与世俗与世浮沉的高洁志向。

刘长卿生性刚直,清才冠世,生平两遭迁斥,抑塞不遇。
这泠泠的琴声精确动了他那满腹的不平,于是,仕途坎坷的悲慨、对世风浇薄的讽刺,都随着 《风入松》的古调含而不露地抒写出来。

【注释】泠泠(línglíng):形容声音清越。
七弦:即七弦琴。
中国的传统民族乐 器。
俗称古琴。
松风:诗中为双关语,既指古代琴曲《风入松》,也指琴声 优雅凄清,彷佛清风吹入松林。

《听弹琴》

【翻译】

泠泠七弦琴,清脆悦耳的七弦琴音哟,

静听松风寒。
静听像风入松林般凄寒。

古调虽自爱,自己虽偏爱这高雅古调,

今人多不弹。
但现在的人大多不再弹。

【鉴赏】

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 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 “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 域传入的琵琶为主,"大众的欣赏趣 味也变了。
刘长卿清才冠世,生平 两遭迁斥,有满腹不合时宜和一种 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别号《弹 琴》。
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 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怀。
写墨客静听弹琴,弹琴人技艺高超,琴声幽清美 妙,并借古调受冷遇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烦闷自伤之情,感叹世上知音 罕见,表达了墨客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的高雅情操,对众人不爱高雅的古 乐感叹不已,流露出淡淡的感伤。

《听弹琴》

诗中的第一、二句描写了听者的情态、琴声的幽美、弹琴人的技艺。
诗中用“七弦”这样的详细意象来代表琴,更为形象,而泠泠琴声由弦上 来,清柔美妙,沁人心脾。
“静听”生动地描述出了听者的情态,侧耳着迷 地谛听,也从侧面表示出了琴声的动人,以及弹琴人的技艺高超。
“松风 寒”绘出了寒风入松林的画面,十分奥妙地用画面来表现琴声的凄清悠 扬,且有古曲名为《风入松》,可谓是一语双关。

《听弹琴》

诗的第三、四句说虽然古调是墨客自己所喜好的,而当时的人们大多 都不弹奏古调了。
“古调”象征墨客的高雅志趣,“虽”字作为一个迁移转变,从 对琴声的赞颂进入对时尚变革的感慨。
时期变革,受人欢迎的乐曲是能 表达世俗欢畅心声的新乐。
清越的“松风寒”的古调虽然幽美,却没有多 少人有这样的高雅品位去欣赏了。
“多”字反衬出了世上知音的稀少难 觅,言下便流露出一份曲高和寡的孤独感。

本诗先描述了音乐之美,再抒发情绪。
前两句写了古调的悠扬动人, 引出后两句孤芳自赏的古调情怀,为后面抒发情绪埋下伏笔。
而古调的 幽清美妙,也暗喻了墨客自己是才华洋溢的人。
清代吴瑞荣在《唐诗笺要 续编》中说:“如置身高山流水之间。
”水流石上,风入松林,琴声绕耳,给人 以清净文雅的感想熏染。
而高山流水却难遇知音,以此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 孤芳自赏,心腹难求的忧郁心情。

墨客自称“五言长城”,而明代顾璘在《批点唐音》点评这首五言诗时 说:“语不须多,不须深。
”短短二十字的诗,不多,用词不深,但个中的情绪 却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