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首:骆宾王的《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关于蝉古诗三首

本诗是作者骆宾王在狱中所写,别号《在狱咏蝉》。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骆宾王时任侍御史,因屡次讽谏武则天,遭到诬陷,末了获“贪赃”罪名下狱。

骆宾王,唐朝墨客,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在“四杰”中,其诗作最多。
骆宾王出身寒微,少时有才。
历任小官职,武则天当政时,入朝任侍御史。
屡次上书讽谏,遭诬陷下狱。

骆宾王在狱中写的这首咏蝉,托物言志。
以“比兴”手腕表达了“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的刚毅刚烈品质。
以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环境,来比喻自己受到打压的情状。
这首《咏蝉》是托物言志诗的娇娇者。

第二首:虞世南的《咏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年夜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唐代墨客。
虞世南身出名门,身居高位,深得唐太宗赏识。
虞世南在书法上也有很深的成绩,是初唐期间书法界的代表人物。

这首《咏蝉》是托物言志的诗。
借“蝉”以明志。
首句“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描写了“蝉”在高高的梧桐树上,餐风饮露;蝉鸣声从稀疏的梧桐叶间流出。
第二句“居年夜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富有哲理,是全诗的“诗眼”。
意思是说:站得高,声音自然传得远;而不须要凭借秋风的力量。

虞世南的《咏蝉》,由于自己的出生地位分歧凡响,而流露出一种自傲和自满。
从诗中,人们也可以领略到一种“居年夜声自远”的气质。

第三首:李商隐的《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宅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首诗借蝉的“清高难饱”来比喻自己因清高而清贫。
即便像蝉那样费尽发声,也是徒劳。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即便声嘶力竭到了五更,那树也毫无同情之心。
比喻作者虽然极力鸣不平,但仍旧不能得到应有的报酬。

“薄宦梗犹泛,故宅芜已平”。
李商隐在当地幕僚中是个小官,还常常被辗转调遣,生活极其不安定。
仕途的失落望,不禁使墨客产生了归隐田园之心;想起身乡的田园,可能早已荒漠了吧。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以拟人的手腕,让“蝉”提醒自己。

李商隐的《蝉》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因不满“仕途”而悲愤的感情。
其生平清贫,又四处流落。
虽极力抗争,无奈也是徒劳,末了动了归隐之心。

以上三首咏蝉诗,被称为唐代咏蝉“三绝”,可见其艺术代价。
三首诗因作者的出生、心境不同,描述了“蝉”的不同艺术形象,也表达了不同的境遇和感情。

清朝施补华《岘佣说诗》云:“虞世南‘居年夜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意思是清高,富朱紫说的话。
“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意思是患难的人说的话。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意思是发牢骚的人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