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体诗即古风,是中国古诗中除了近体诗之外的所有格式的诗的统称。

而近体诗,是唐朝形成的格律体,是在古体诗的根本上形成的一种严格遵守平仄格律的诗体。
近体诗在格式上是高于古体诗的,由于有了音韵格律的规范化,彻底避免了发声基本缺点。
一首近体诗,只假如合格的近体诗,一定没有音韵缺点,是清新自然、抑扬抑扬、朗朗上口的。
这是一种规格产生后的逼迫提升。

古体诗则相对地不讲究平仄格律,但也只是相对的。

我们说古体诗不讲究平仄格律,一定有朋友会说,不对啊,我们平时念《静夜思》,一样的音韵畅通,味道十足啊,我们诗朗诵《蜀道难》,同样觉得不到发音的阻滞,感情的表达还是流畅,在背诵《将进酒》的时候,“黄河之水天上来”,大气苍茫,感情充足,并没有任何的平仄音律问题啊?

古体诗古风的特点

那么是不是近体诗的平仄格律完备多此一举?

当然不是。

诗是韵文,是音律和意境完美的结合。

按照格律创作的近体诗,在音律上不须要考虑是否有问题,只是行文构思是否风雅,用词是否高雅幽美,表意是否蕴藉悠长,这些才是一首近体诗是不是好诗,会不会流传的根本缘故原由。

而古体诗呢?我们本日能够看到古人的古体诗,都是经由千百年淘汰下来的作品,第一关便是是否适宜口口相传。
古体诗虽然不符合唐时的平仄格律,但是往前面有“四声韵”啊,再往前面有“梵呗”,再往前面没有汉字音韵学的时候,古诗还处在汉乐府和诗经、楚辞阶段,完备寄托于音乐而存在,不须要汉字本身腔调的起伏。

就彷佛我们本日的盛行歌词,唱起来的时候,你是否关注过那些汉字的腔调?

不须要,由于音乐性取代了汉字本身的腔调起伏。

而古体诗作为分开音乐而独立存在的吟诵体,如果不在音韵高下功夫,一定会在千百年间淘汰。
以是,古体诗不是不讲音韵,他只是不强求合平仄格律而已。

一首朗诵的诗歌,哪怕是当代诗,如果没有腔调的起伏,从成型到去世亡能超过几个小时?从作者到读者,能传播几个听众?

古体诗也一样。
我们本日能听到的,都是符合汉字发音的,发自内心的好作品。
近体格律诗的平仄规定是在这些好的、自然的作品根本上提炼、归纳出来的一套用于大略单纯创作近体诗的音韵系统。

以是,古体诗虽然不合平仄,但必定是符合汉字腔调系统的。
不符合我们平时说话腔调的诗,是反自然的,我们念到一首结结巴巴,腔调没有起伏的作品,还有没有兴趣去看他的内容?

古体诗的特点还是韵文,有节奏感,有韵脚。
但是押韵宽松,而且诗的是非不限,韵脚也可以随时转换,韵脚不像近体诗必须用平声,是可平可仄的。

不哀求对仗,但是可以利用对偶,格式也宽松,不在乎平仄、词性相对。
下笔出典,古朴沉雄,措辞大略清新,这是由于高古的措辞系统不完善的缘故,长久下来反而形成了一套让人觉得古拙的意境。

实在这些特点,都是相对付后来近体诗、词牌这些更高等、更精细的文学形式而言的。

随后在格律成熟之后,是非不齐的古体诗句子基本上也会成为律句,由于合律是好听顺耳的最大略办法,这种句子合律,只是体式,押韵,对偶上只合古风的诗体,我们称之为“律古”。

随着社会和文化的不断进步,不断风雅化以及诗词意象的不可逆转性变革,真正意义上的“古体诗”很难再现。
今人仿作,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工业社会的油腻之气。

至于那些堆砌古词,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写的什么所谓新时期“古风”,不过是一袭工业流水线下的汉服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