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心安是吾乡”,这句话想必很多人都听过,也会用在朋友圈里。这句话出自苏轼,是他为好友的侍妾写的。
有人好奇了,好端真个苏轼为什么要为好友侍妾写词呢?
图源网络
相识相知
公元1056年,也便是嘉佑元年,二十岁的苏轼和弟弟苏辙前往成都,他们要去拜访当地的主座张方平。张方平见到苏轼两兄弟就感到愉快,两人容貌端正,谈吐进度有度,很得张方平的喜好。
张方平故意考两人的文化,看看是否有真本事,苏轼和苏辙的表现让张方平大喜过望,当即就给欧阳修写了封推举信,让两人去找欧阳修。
从这之后,张方平便成了苏轼的恩师,两人常常写信互换,因着张方平的关系,苏轼和他的半子关系更加紧密,张方平的这位半子便是王巩。
图源网络
王巩算是苏轼的学生,两人从小就认识了,苏轼对付王巩来说,便是神坛上的人,王巩便是苏轼的迷弟。两人同在朝堂当官,常常是同仇敌忾,一个鼻子出气。
到了休沐的日子,王巩会请苏轼来家里做客,和他一起聊诗词歌赋,还请舞姬歌姬来家里演出,增加意见意义。
图源网络
乌台诗案
公元1069年,也便是熙宁二年,王安石奉宋神宗之命,担当参知政事,主见变法改革。
苏轼是反对变法的,也因此在朝堂上屡屡碰钉子,苏轼深知变法改革势在必行,他主动请旨去外地当官,宋神宗对苏轼这个做法感到不悦,可和苏轼交好的官员奉劝,宋神宗还是赞许了,将苏轼调到了杭州当通判。
苏轼在去杭州的路上,看到了很多新政的弊端,比如说,新政里有一条是鼓励百姓密告的手实法,这个手实法原来在唐朝时,是官府让百姓自行填报家中的田地额财产,再根据填报的数据征税。
新政中除了要上报田地和财产,还要把家畜、尺椽寸土都上报,如果有遮盖,被别人告发了,告发的百姓就会得到遮盖人查获的三分之一资产。
这个做法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民气难测,有不诚笃的人会用这种举报的办法,获取更多的财产,反而让困难困苦的人家生活更难过。
苏轼看在眼里痛在心中,此时王安石也被罢相了,新政实行的主导是宋神宗,天子要改革,做臣子的怎么能制止他呢?
图源网络
苏轼将满腔的怫郁写成了一首首诗词,传到宋神宗耳里,让宋神宗恼怒不已,在他的眼中,苏轼的行为便是在寻衅皇权,可宋神宗也烦,朝堂上有很多和苏轼交好的官员,他对苏轼下不了手,这可怎么办呢?
担当检正中书刑房公事的沈括摸清了宋神宗的烦恼,加上他本身就对苏轼、王安石等人有见地,就惦记上了苏轼,总想着抓他小辫子去告状。
他来到浙江巡查新法履行情形时,看到了苏轼的诗,当即上奏给宋神宗,说苏轼责怪变法,也便是责怪宋神宗。
沈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没有刻意隐蔽,有人得知后,就见告了苏轼,苏轼绝不在意,他认为宋神宗不会相信这种风趣的话。事实上,宋神宗虽然没有发怒,但心里还是种下了一根刺,苏轼在朝堂上时就不愿意履行新法,到了杭州总是写些诗词,这让宋神宗确实烦恼。
沈括的小人行为被很多人模拟,长达五年多的韶光里,有很多人将苏轼的诗词呈到宋神宗面前,让宋神宗加倍不满。
图源网络
公元1079年,苏轼调任湖州知州,写了《湖州谢上表》,在里面他直言不喜好当朝新贵,也看不惯新法。这次,监察百官的御史台也接连上奏弹劾苏轼,指出他诗里的“陛下知其愚不应时,难以追陪新进”,便是责怪宋神宗坚持实行新法。
宋神宗忍无可忍,敕令押苏轼回京受审,和苏轼交好的官员纷纭上奏求情,宋神宗更加愤怒,将来的人全骂了回去,硬要抓苏轼回来。
当时的驸马都尉王诜让心腹赶紧去南京找苏辙,让苏辙想办法救苏轼,苏辙看到密信急的就让人去湖州找苏轼。
而宋神宗派出抓人的皇甫僎因儿子病了,在润州多待了半天,刚好让接到的苏轼告假。
皇甫僎强硬的让当时的代理管事通判祖无颇把苏轼交出来,祖无颇想了许久,建议苏轼先出去,抗旨的罪名更重。
苏轼末了还是被皇甫僎带走了,一起押回京,关在了大牢里。苏轼在诗词里提到的人也全部被抓,直到12月末,大理寺和审刑院坚持求宋神宗免去苏轼去世刑,王安石、太皇太后曹氏等人也纷纭为苏轼说话,宋神宗只好贬苏轼为黄州团练副使。
和苏轼交往甚密的王巩被牵连惩罚最重,发配到了岭南宾州。在苏轼看来,被贬到那里就有可能再也回不来了,他对王巩心存愧疚,很长一段韶光内,没敢给王巩写信问候。
图源网络
被贬
王巩被贬后,他豢养的歌舞伎和妾室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王巩便遣散了他们。这次去宾州,路途迢遥,宾州又是蛮荒之地,王巩和妻子商量后,便留妻子在家里照顾老人,他则准备孤身去宾州。
这时,王巩家中的一位歌姬涌现了,她名唤“宇文柔奴”,她不愿离开王家,就对王巩表示,想要和他一起去宾州。王巩非常吃惊,以为宇文柔奴不知道宾州在哪,便和她说了一番,但宇文柔奴仍旧坚持要随着他一起去。
图源网络
宇文柔奴实在不算是王家的歌姬了,据她自述,父亲原来是御医,被人陷害致去世,母亲遭受打击,没多久就去世了,宇文柔奴被亲叔叔卖到了京城的行院,卖艺不卖身,她总想着为自己赎身。
一次有时,宇文柔奴碰到了父亲生前的好友陈御医,陈御医这些年一贯在找宇文柔奴,当年他晚去了一步,那时宇文柔奴家里已经人去楼空。陈御医给宇文柔奴赎了身,并教她医术。
宇文柔奴在某次出游时,对才华横溢的王巩一见钟情,委身到王家做歌姬,只为了能有机会与王巩见面。
两人一起出发去了岭南,王巩想起了苏轼,从他被贬至今,苏轼一封信也没有写来,熟知他脾气的王巩知道,苏轼是以为愧疚,不敢面对他。于是,王巩率先寄出一封信给苏轼,说了这一起上的所见所闻,还提到了宇文柔奴,王巩让苏轼不要在意,如今的他生活的还不错。
苏轼收到王巩信时,心中的巨石终于放下,提笔给王巩写了复书。此后,两人常常写信,直到公元1083年,王巩被赦免回京。王巩给苏轼说道,会在京城等他回来相聚。
好友见面宋神宗去世后,宋哲宗继位,他将苏轼召回了京城。王巩立即给苏轼写信,约请他回来了一定要来家里做客。
苏轼和王巩再次见面时,两人眼眶都湿润了,他们坐在庭院里谈天,此时,宇文柔奴端着茶水进来,苏轼对宇文柔奴并不陌生,王巩常在信里提到她。
苏轼对宇文柔奴十分好奇,他让人坐下,打算和她聊一聊。
图源网络
苏轼问道“岭南的风景怎么样?”这句话实在并不是问风景,是想问宇文柔奴为什么会坚持陪在王巩身边,随着他去蛮荒之地。
宇文柔奴微微一笑,回答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意思是有王巩在的地方,她就安心了,去哪里都不主要了。
苏轼当即表示,要写一首赠给宇文柔奴,他想了想,便作了《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使女。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后记苏轼曾这样对王巩说,“李太白去世,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这解释,王巩于苏轼而言,不仅是学生,还是心腹。可惜目前王巩存留的著作仅有《甲申杂记》《闻见近录》《随手杂录》,而他和苏轼互通的信件都没有留下来,和宇文柔奴的故事也只流传在民间。
图源网络
参考资料:
[1]百家讲坛诗歌故民气第二部17集
[2]文史春秋期刊 《此心安处是吾乡——王巩谪居宾州轶事》 20200510
[3]同舟共进期刊 《忧患共平生,千古各垂名——苏轼与“琢玉郎”王巩》 20210501
[4]苏东坡新传 《苏东坡乌台诗案始末》 202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