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木

《佛偈》

【五代】契此

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斟酌奈我何。

布袋和尚契此佛偈敬析

宽却肚肠须忍辱,豁愉快地任从他。

若逢心腹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

要使此心无挂碍,自然证得六波罗。

布袋和尚,名契此,号长汀子,四明(现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僧人,五代时后梁高僧,从前在奉化岳林寺出家,最爱游化雪窦,常在雪窦寺弘法,据传后梁贞明三年(917年)三月三日,圆寂于岳林寺。
临终述谢世偈云:“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从此契此即为弥勒菩萨化身的说法便广为流传。

南宋梁楷《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是一位来自民间、深得民心的高僧大德,其真性最本然。
《宋高僧传》最早记载契此生平,说他“形裁腲脮,蹙頞皤腹,言语无恒,寝卧随处。
”,大意是身宽体胖,大腹便便,眉毛微蹙,出语无定,随处寝卧。
曾于雪中卧而身上无雪,众人皆奇。
常常用杖负布袋进入街市,见物就乞,别人养活的东西统统放进布袋,却从来没有人见他把东西倒出来,那布袋又是空的。

南宋 法常 《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诙谐风趣,与人为善,一团和气,乐不雅观原谅,因而深受人们的崇敬和喜好,民间流传多则关于布袋和尚的故事。
布袋和尚圆寂后,后来许多汉传佛教的寺院里,常有大肚弥勒佛的造像,便是依据布袋和尚的原型塑造,从佛法上也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人们要学会原谅,最常见的弥勒佛殿对联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

南宋梁楷 布袋和尚图

布袋和尚流传给众人的佛偈和佛歌不少,富含哲理,饱蕴禅机,很多都是劝诫众人,比如最有名的《插秧歌》:“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一乾二净方成稻,退却撤退原来是向前。
”,该诗普通明了,采取双关手腕,把博识的哲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生动有趣,意境深远,因而广为流传。

明 戴进 达摩像

佛偈是佛教徒常用的颂扬佛法的名言警句,一种略似于诗的有韵文辞,常日以四句为一偈。
最早见于南北朝期间,听说最早为中国禅宗开山祖师菩提达摩,他留给佛徒有一首佛偈《谶》:“捧物何曾捧,言勤又不勤。
唯书四句偈,将对瑞田人。
”,谶中预示六祖慧能和神秀,算是记载较早的佛偈。

佛偈一样平常普通易懂,大略明了,便于弘扬佛法,度化众人,许多高僧大德都有著名的佛偈传世,本文所选的佛偈,是布袋和尚浩瀚佛偈之一,其目的是劝诫众人知足常乐,心无挂碍,自然征得无上聪慧。

14世紀 日本佛像 《布袋和尚立像》

“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斟酌奈我何。
”,人生涯着,七情六欲,人之常情,按照佛家说法“七情”为喜、怒、忧、惧、爱、憎、欲,按照儒家则是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则为生、去世、耳、目、口、鼻所生的希望。
人之有情,自然产生喜好厌恶是非等,然而仔细思考还是可以避免的。

十六世纪 狩野元信绘 布袋和尚

“宽却肚肠须忍辱,豁愉快地任从他”,这句另有版本作“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笑口暗消磨。
”,大意内容相同,都是劝解众人,放宽心情,能忍受羞辱,免生嗔念。
所谓的“心地”,在佛家认为是思想意念等,佛教认为三界唯心,心如滋长万物的大地,能随缘生统统诸法。
因而布袋和尚劝解众人,要心胸开阔,忍辱才能精进,放开内心,任他外物滋扰,我绝不动心,自然无法侵扰。

日本 狩野洞白爱信 绘-布袋和尚

“若逢心腹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
”,能遇上人生心腹是人生一大幸事,然而也须要缘分,纵然遇上冤家敌人也要推让和蔼相处。
这里实在讲了一个佛家因果,心腹和冤家都是相对的,是修行的机缘。

1650年 江户时期佛画 风外慧薰 绘

“要使此心无挂碍,自然证得六波罗。
”,“六菠萝”即六波罗蜜(波罗蜜为梵语音译,意为渡彼岸),即菩萨欲成佛道应该修行的六种行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聪慧。
”。
心无挂碍,自然可以征得无上聪慧,到达彼岸。

室町时期绘画 纸本设色 秋月等不雅观 绘

这首偈子,布袋和尚讲解了凡人如何修持,那便是忍辱精进,心无挂碍,与人和蔼相处,这样放下心情,笑口常开,自然可以得道成佛。
正如宋代文学家岳飞之孙岳珂的《布袋和尚颂》:“行也布袋,坐也布袋。
放下布袋,多少清闲。
”,主要的是放下。

齐白石绘 布袋和尚

佛经博识,佛偈明了,道理实在都很大略,然而真正在修行中很难,正所谓大道至简,知易行难,这和每个人自身的教化有莫大的关系,真正的放下,很难做到,然而这大概是人们要修习佛法的缘故吧。

李可染绘 布袋和尚

以上便是笔者对布袋和尚佛偈的一点理解,只代表自己的意见,分享给诸位,敬希批评示正。

2019/5/19榆木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