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北二人转四梁八柱——《大西厢

首先大家都熟习元杂剧《西厢记》的故事,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中国著名的才子佳人演绎小说。
书中张君瑞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其流传度堪比牛郎织女、梁山伯祝英台,天经地义的成为中华绝美爱情的代表。

本文紧张关注东北二人转四梁八柱的大戏《大西厢》。
《大西厢》的故事来源自《西厢记》,但是才子佳人的说教,肯定并不符合东北人直率率真的性情,因此一代又一代的东北二人转艺人,把《西厢记》的故事进行了重构和再创造,《大西厢》里不仅能够看出东北人的豪迈性情,更寄托了东北人对爱情的美好期许。

二、“不雅观花”许愿,莺莺相思苦

二人转《大西厢》紧张包括几个部分——“不雅观花”、“听琴”、和“写书”。
几个部分可以一起演唱,也可以单独演唱。
《大西厢》开篇是从从一到十大段的数字叠序:

从二人转大年夜西厢视角看东北人的豪迈性格扭扭捏捏不能忍

一轮明月照西厢,二八佳人巧装扮;

三请张生来赴宴,四顾无人跳粉墙;

五更夫人知道信,六花板拷打红娘;

七夕胆大佳期会,八宝亭前降夜喷鼻香;

九有恩爱难割舍,时时惦记小张郎。

大略的十句数字叠序,不仅措辞朗朗上口,而且把主题故事基本讲清。
崔莺莺和张君瑞缘起普救寺,由于崔莺莺长的貌美,招来了山贼孙飞虎围困普救寺,张君瑞英雄救美得此良缘。

在元杂剧《西厢记》里,崔莺莺是封建礼教禁锢下的女孩子,她的一言一行都讲究三纲五常。
而在二人转里,崔莺莺则变成了敢爱敢恨的独立女性。
和张君瑞普救寺分别之后,她难掩相思,深夜花园不雅观花。
不雅观花时降喷鼻香许愿,崔莺莺这样说:

头一愿,来世我父超生三界;二一愿,高堂老母身得安康;三一愿,有个夫字没说出口。

虽然崔莺莺“夫”字未出口,但是深夜花园不雅观花降喷鼻香,许了三愿,只说两愿,这些堂堂皇皇“单相思”行为,都是崔莺莺主不雅观能动意识被大大加强的表现。
二人转《大西厢》的崔莺莺,虽然仍是千金小姐的身份,但是其性情和行为里的封建纲常元素大大减弱,反而被深深地打上了东北烙印—敢爱敢恨,落拓不羁。

三、“听琴”传情,琴声诉衷肠

崔莺莺主仆不雅观花结束,紧接着一句:

主仆二人,刚想往回走,忽听得什么声音传到耳旁。

从“不雅观花”自然过渡到“听琴”,这里也能表示二人转艺术创作的主题思想,便是诉请为主,故事为辅。
在多余的地方,不摧残浪费蹂躏一点笔墨,立时转入琴声诉请的情景中。
琴声来自哪里?来自张君瑞。
张君瑞也思念崔莺莺,于是半夜操琴,聊以自慰。
崔莺莺听到琴声,开始内心独白:

伤心不把别人怨,埋怨月老干道理不当;

不是姻缘别给配,为什么夫不成对妻不成双;

单等啥时碰着月老你,薅住胡子给你几巴掌……

这里二人转独占的“戏谑感”出来了,二人转虽然诉请为主,但是在处理感情的时候,讲究“苦戏乐唱,哀而不伤”。
以是虽然想要表现崔莺莺的相思之苦,却写了崔莺莺“薅月老胡子”这样颇有风趣意见意义的行为,东北人骨子里的乐不雅观和积极力透纸背,可谓笑对人生千般苦。

四、红娘“传书”,女孩苦处足

“听琴”结束,第二天崔莺莺忍不住,要“写封书信到西厢”。
有俚语讲,“听《开店》听后屋,听《西厢》听写书”,“写书”是《大西厢》的重头戏。

崔莺莺写书的目的是约请张君瑞过来,在写书之前,她就假设了各种可能的情形:

他要来了差错走,他要不来与他遭殃;

摔了他笔墨砚瓦砚不得墨,扔了他五经四书好文章;

他要打仗先动手,抓烂青丝挠粉装……

看到这的时候,你可能以为崔莺莺真可笑,切实其实是巨蟹座戏精附体,竟然脑补出“打仗”这一出大戏。
东北人的直率和变化多端的少女情怀,让她看起来有点自相抵牾,她可以主动写书,但是气势却不能示弱。
实在这很好理解,暧昧中的人,每每不敢向对方过多的吐露苦处,万一对方不喜好我怎么办?

结语:

《大西厢》是二人转剧目的扛鼎之作,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和诗词韵律。
尤其是,《大西厢》对付元杂剧《西厢记》成功的本土化再创造,成功塑造了崔莺莺敢爱敢恨、积极争取的东北女性形象,全戏处处流露的笑对人生的生活态度,更是对东北人性格最好的诠释。

想要更多理解的朋友,别忘了转发和评论哦,关注“浮生多少事”,带您一起感想熏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