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年: 2016-10-1

页数: 335

定价: 48.00元

刘逸生唐诗小札堪比唐诗三百首的小书

装帧: 精装

丛书: 名家品经典

ISBN: 9787515342986

序言

刘斯翰

上世纪60年代初,当《唐诗小札》面世,广州新华书店竟然涌现了排队争购的场面。
从此它一纸风行,风靡了大江南北!
至今,仍旧有不少人认为:《唐诗小札》哺育了几代人的中国古典诗歌教化和爱好。

实在,以类似小札这样的形式谈诗词,并非《唐诗小札》创始,在它之前,已经有人利用过它。
有趣的是、近几十年来,受《唐诗小札》启迪而发扬光大的各种“鉴赏辞典”,吸引了更多人前来一试技艺,但是,却还没有谁能够把《唐诗小札》比下去。

《唐诗小札》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

对付它何以能够成功,尚吟师长西席指出两条:一是作者对付唐诗具有“深入”的理解,二是其幽美“如散文诗”的文笔。
说得都对,但我以为还可以补充一条,便是它的富于“知识性”与“意见意义性”。

“知识性”和“意见意义性”对付《唐诗小札》实在相称主要。
由于普通地谈篇幅短小而不算深奥的唐诗,要敷衍成篇并不随意马虎,而要做到各篇自具面孔,使人读数十篇而不生雷同之感,不克不及自休,更是谈何随意马虎!

单凭讲明文义和幽美文笔,是办不到的,这就要发挥“知识性”与“意见意义性”的长处。
照我看,《唐诗小札》的成功,一半有赖于此。

这里所谓“知识性”并不即是有知识,读书人每每并不短缺知识,但随意马虎受知识所拘束,成了知识的奴隶,他的知识不能够和自己的文笔融为一体,只是些去世知识。

逸堂老人则不然。
丰富繁杂的知识贮藏在他脑中,他是主人,知识则好比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仆众,他利用知识,挥洒自如地引领读者出入古今,上天下地,纵横四海,而绝无掉书袋、说名理的冬烘气。

“意见意义性"除了有个高低问题,对普通读物作者来说,更要紧的是,对现实社会、对周围的生活,有没有息息相通的广泛的兴趣。
把握不到当代人、一样平常读者的意见意义所在,就无法吸引他们,更谈不上把他们的意见意义提高。
哪怕作者有再高的品位,对望望然去之的读者,也只有徒唤奈何。
而要理解读者的兴趣,他们以是“喜闻乐见",就只有靠实践,从长期履历积累中悟得,舍此别无他途。

逸堂老人置身新闻界而多年从事副刊事情,使他具备了对“意见意义性”这说来有些虚无缥缈之物的敏锐触觉。
老人曾经追述他在羊城副刊事情的经历,个中就说到:"在快满九年的韶光里,经我的手,在《晚会》统共揭橥了两万多篇是非不齐的文章、诗词、漫画、照片、剪纸、谜语……之类。
《晚会》的宗旨,读者一看就明白,用那时的话来说,便是,寓共产主义教诲于谈天说地之中,强调了它的知识性、意见意义性的特点。
内容自然是古今中外,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飞潜动植,文武百工,无所不包。

在近九年之间,确实也绞了不少脑汁,费了不少力气。
我想,如果逸堂老人早就在大学当教授,或者没有进入新闻界,或者进入了新闻界却没有到《羊城》主持《晚会》副刊,对“知识性”和“意见意义性”积累了深刻的理解,真不知道他能否写得出《唐诗小札》这样成功的作品?

老人晚年曾把他的“小札”与《唐诗三百首》比较,评价它们对唐诗遍及的功劳。
无疑地,无论在选诗的眼力,还是诗歌的审美和解诗的“深入浅出”上,“小札”是大大超过了后者的。

《唐诗小札》自1961年出版,到本日仍旧在重版,超过了从“文革”前到“改革开放”后这样巨大的社会发展变革,而作者并不须要进行相应的修正,这表明它的确葆有不受时移世易淘汰的金刚不坏身。
而这一点是与《唐诗三百首》差可比拟的。

图文摘自刘逸生著. 唐诗小札.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6.10